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發心與因果

  漫談發心與因果

  太橋旦曾堪布

   我們在修持佛法的過程當中大家必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調整一下內心的發心,因爲正確的發心是特別重要的。

   雖然大家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大乘的修行者,但由于從無始輪回以來,自私自利的習氣非常根深地固,而且利益他人的發心比較薄弱,所以實際上是否爲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者就很難說了。因此無論是講什麼樣的課、修什麼樣的法,哪怕是很短時間的一種修法或者微不足道的一點行善,都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攝持。當然對于一位初學者來說,生起菩提心是有一定的困難,也是相當遙遠的。但無論如何作爲一個大乘行者,必須要從修持菩提心著手。首先學習生起造作的菩提之心,然後慢慢訓練能夠做到真實無僞的菩提之心。一旦相續中菩提心具備的話,此時此刻所修的佛法或者所行的善業都將成爲增上菩提心的助緣,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解脫的道路上也很少會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夠很順利的達到。不但修行的過程非常順利,最後的結果也會特別圓滿。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也是願力的力量,更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以聞、思及實修之前我們觀察自己的動機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修行人的心態不同,所以成就的結果也有天壤之別。譬如修行的發心比較狹隘,那所獲得的結果也是渺小的;如果修行的心態比較中等,獲得的結果也是中等的;如果修行的發心非常的圓滿,非常的廣大,那所獲得的結果也是非常圓滿,非常廣大的。如果你在修行任何一個法之前,根本沒有一個好的心態,其結果也不會是好的。

   如果修行的發心不正確的話會有叁種過失:首先無法成爲大乘的佛弟子;其次修行的過程中往往善業會被嗔恨所摧毀;最後所達到的結果不圓滿,所以發心特別的重要。佛教徒並不在于形式上的修行,而是在于內在的動機與發心。比如你表面的行爲是不善業的,但發心是善的,實際上不善業的行爲也變成善的了;如果你的心是不善業的,雖然表面上的一舉一動是善業的,但實際上這些善業也會變成不善業了。

   對于世間人而言,能夠做到佛法上所講的這些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爲世間人特別習慣注重表面的形式,往往忽略觀察內心的動機,這就是衆生流轉輪回的一種原因,也是迷惑錯亂的一種根本。世間人經常覺得表面上的事情大就特別偉大,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因爲在這個社會裏做偉大事業的人,他們的發心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尤其是近代的社會裏,以什麼樣的心態做事的人都有,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還是有道理的。

   我們凡夫俗子特別重視追求眼前的結果,卻並不謹慎遵守因果的規則,這就是因果顛倒。我們應該相信因果的規律,因果的規律是非常順序的,不一定你現在做什麼就會發生什麼。因爲人的生命不僅僅是今世,而是經曆了生生世世的流轉,誰也無法知道自己在過去世流轉的過程中做過什麼樣的業,所以你今世行善、做好事不能保證會帶來今生的幸福與快樂。同樣的,你現在所造的惡業不能決定你今生會遇到痛苦和不幸,甚至也許你會更富裕、更幸福。但這不能代表你現在所造惡業的果報在將來不需要承受,且更不代表因果不存在,只不過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而已。

   因此我們今生所做的善和惡,其任何果報都不一定很快就會實現,因爲我們很多過去世的業報還未完全承受。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裏出現很多半信半疑的學佛人,他們對佛法一知半解,經常會非常抱怨地說,我曾經做了多少多少的好事,但一點好結果都沒有。很愚癡地認爲因果一點也不存在,甚至有些人很失望地跟我說:“某某人一生當中做了多少多少壞事,卻覺得他身體越來越健康,生活越來越幸福。而我呢,經常以人爲善,幫助窮人,專心念佛,卻往往遇到不順,出現違緣重重。師父啊!是否因果不存在呢?”我就回答說:“並不是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對因果認識的見地不夠清晰。建議你應該多閱讀一些佛教的因果經典,常看一些關于因果的故事。佛祖曾經說過,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因果的循環是依靠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徹底通達而正確無誤的解釋,連阿羅漢都無法徹底解釋因果的産生,因爲阿羅漢具有四不知因的障礙,四不知因是:因佛法深細而不知;因對境遙遠而不知;因時間久遠而不知;因分類無量而不知。所以我們作爲凡夫俗子對因果産生迷惑是理所當然的事,凡夫俗子的分別念幾乎都是顛倒或錯亂的。佛陀曾經說過,凡夫人的五官與思想是錯亂的、靠不住的。所以我們怎麼能知道過去世因果的循環呢?因此絕對不可以以自己的分別念來判斷因果的循環,如果以自己的分別念來衡量因果的産生的話,所出現的因果也將是顛倒錯亂的,以至于會覺得因果並不存在。因此千萬別以自己的分別念來看待因果的取舍,我們要好好依靠佛陀的法教及大德們的教言而謹慎地遵守因果的規則,才能掌控住未來的命運,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