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問:多年以來我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在家的時候不想單位的事,在單位的時候不想家裏的事,即使孩子發燒這些我都不管,我覺得這種心理還是比較好的。後來從皈依師父開始的這一個月當中,在工作中偶爾會有想自己小家的那種感覺,因爲在皈依師父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現象,所以現在想問問您這到底是慈悲心的生起呢?還是我的出離心有所退失?這是不是學佛當中的一種障礙?
太橋答:這並不是慈悲心的生起,也不是出離心的退失,而是失去了責任心,是對自己的家裏關懷不夠。所以要反省自己啊!越是學佛人越要關懷別人,越是學佛人就越要負好責任,帶著佛法的加持來令周圍溫暖。最起碼對自己的家庭或單位都要關懷到,這只是一個很小的範圍,必須要培養的事情。
我們要從家庭或單位的小範圍中開始訓練行菩薩道,然後慢慢擴大到團體、社會、國家、世界、宇宙、叁千大千世界一直到無窮無盡的大法界。如果連自己家裏的責任都負不起的話,那利益到單位、社會、一切衆生等等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必須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而做。比如我們出家人沒有家庭的負擔,但是你們在家人,因爲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單位,如果對這些不關心、不負責的話不是一件好事嘛!所以念佛的時候念佛,上班的時候上班,該照顧家庭的時候也要好好照顧家庭,在單位上需要負責任的時候也一定要負好責任。就是在生活的時候不要忘記佛法,在修持佛法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你該做的事情,該負責任的事情,這就叫做生活與佛法相結合。並不是說我學佛了,所以生活中的事都不要做了。比如你坐在佛堂裏,就盤著腿,點上一盞燈、一柱香,手上拿著一串佛珠,旁邊放一個念佛機,然後外面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媽媽生病也不知道,孩子下課也忘記去接,全部這樣的話好嗎?也不好,所以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負好。但是做事情的同時也要憶念到佛法,不能離開佛法,不能偏執。
學佛人不應該以學佛的借口來逃避家庭與單位的事情,學佛以後更應該以菩薩的勇氣來擔負起重大的責任。現在很多學佛人會認爲如果做一些俗務的話,會失去修行的機會,所以往往養成逃避俗務的習慣,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俗務本身既不是惡,也不是善,主要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如果以大公無私的心態來做這些俗務的話,俗務也能成爲修行;如果以自我爲中心來學佛修行的話,這種修行也很可能成爲俗務那樣毫無意義了。
將佛法融入于生活可以從小的事情開始,譬如以早飯爲例:早上起床後,如果有佛堂的話,那先點香、行禮、虔誠地祈禱佛菩薩等等,然後所有家人的早飯自己一個人做,等大家起來時早餐已經准備好了。這時你就在心中感到高興,因爲有了積累福德的機會,因爲你的熱忱服務而使大家感到開心,你一大早就能做到一件好事。西藏俗話說:“令父母高興是報恩,使衆生歡喜是行善”。因此你准備早飯時,千萬不用擔心失去你早課的事,因爲你做早飯的同時也可以修行,一邊認真做早飯,一邊專心念佛號,這就是你的早課,也是修持精進;做早飯時不傷害任何生命,這就是你修持持戒;做早飯時心不散亂,保持正念這就是你修持禅定;做早飯時家人還沒有起床且打呼噜,但你仍然不發脾氣,這就是你修持忍辱;他們起床後你把飯菜放在餐桌上給大家吃,這就是你修持布施;你具有善巧的方式來做好早飯,且能做到讓大家充滿歡喜,這就是你修持智慧。因此你在一頓早餐的短短時間裏就做到了六度波羅密的修持,這才是真正將佛法融入于生活,也是最好的功課。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時都可以修行。譬如:早上上班從家裏出發時,不要悲觀的認爲很麻煩我要去上班,你要樂觀地認爲很高興我不是去上班,而是去行菩薩道,我要幫助很多人。要培養這樣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發心;當你路過院子裏看到各式各樣的花,比如玉蘭花、桃花、迎春或其他什麼花時,突然憶念起佛菩薩,將這些都獻給佛菩薩了,這就是供養;上班的路上搭公交車的時候發現有老年人或者孕婦沒有位子坐,因感到可憐你就把位子讓給她們,這就是修持布施;你經常遵守單位的工作製度,平常准時到達工作崗位,提高做人的道德與素質,這就是修持持戒;你在工作中,有時候看到老板的臉色不好,有時同事不配合你等等的問題出現時,你仍然能讓心保持平靜而不生氣,這就是你修持忍辱;在工作崗位上認認真真地做事情且不偷懶,這就是修持精進;做任何事情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平常能保持清醒這就是修持禅定;在單位也好,家庭也罷,對人對事,不得罪任何人,不出任何差錯,既有智慧,又有善巧做到圓融,這就是修持智慧。這些都是修持人間的六度波羅密。我們要以寬廣的胸懷來包容家人或同事、朋友以及師兄們,爲社會付出一切來提高自己的修證與菩薩的博大精神,這才談得上是跟隨菩薩的大乘行者。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既有智慧,又有善巧的方式來努力將佛法融入于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家時家就是我們所修的環境,家人就是我們所修的對境;接觸社會時社會就是我們所修的環境,所有的人都是我們所修的對象。無論善緣還是惡緣,在這人生的路途中,個個都是令我們修行成長的助緣,所以要發自內心一樣的感恩。在這個世界上有了善緣,他會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給予我們快樂,所以具有非常大的恩德;這個世界上又出現惡緣,由于我們受到他的謾罵、侮辱、指責、欺負、誹謗等等傷害的原因,使我們輕易地消除了很大的罪業,也瞬間遠離了種種的障礙與違緣。他會令我們更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成就,所以實際上惡緣對我們的恩德遠遠超出好人對我們的恩德。
所以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接觸什麼樣的人,一樣的可以修行,也一樣的可以保持歡喜,因感恩而産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