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P6

  ..續本文上一頁“心”。但卻說,我們想去了解世界、研究宇宙,並且誤認爲除了我們的五官認知的世界以外,其他都是不存在的。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的無知和迷惑。覺悟的聖者們,了知我們的可憐之處,在爲我們默默流淚。 

  身爲凡夫的我們,總是將快樂與幸福,健康與富裕,都寄托在外在的物質之上。我們追求快樂與幸福的方向和途徑完全顛倒。我們用盡一切青春與心血,在世間一些毫無意義的事上虛度,實在是可惜! 如果我們觀察自身容貌與皺紋一般,常常觀照自己內心的話,照見心的本性,會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我們像化妝和理發一樣,時時修正自己內心的話,調伏自心、斷除習氣就不難了;如果我們能拿出像追求金錢、異性、和權利一般的勇氣,去利益他人的話,修持修心七要、生起菩提心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我們應當了解修心的目的,並非是生活過得更好、事業更加圓滿,名氣或地位能提升的更大、更高,也不是爲了追求獲得個人的解脫與安樂,而是爲了能夠徹底地斷除無明、我執、習氣、煩惱等所有染汙客塵,並現證“心”的本性而圓滿成佛,任運普度無盡的衆生。

  以上所述的內容歸納爲叁個科判:一、是傳承的來源;二、是修持 菩提心之意義;叁、是如何認識相對與絕對的心。

  現在總結性地闡述一下修持菩提心的必要,如果我們缺乏修持菩提心,不要說人天的果報沒有任何意義,連聲聞、緣覺的菩提都非是究竟的解脫,所以我們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根據佛經和論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最主要的原因有兩種:一、是修持慈心與悲心的世俗菩提心;二、是離戲無分別中安住的般若大智慧勝義菩提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使我們獲得佛果。

  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說得很清楚:“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意思就是說,一者,如果自己和他人想要獲得大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必須要修持好菩提心。菩提心要修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達到標准呢?是要達到“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的程度,而並非是像我們這樣,口裏說著:“慈悲心,菩提心,我要度化某某衆生,要拯救某某地球”等等的大話,實際上我們的心和行爲卻與菩提心一點也不相應,一點也不符合,而且恰恰與菩提心背道而馳。

  什麼叫做“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菩薩在無量劫以來修持六度萬行的過程中,爲了利益衆生而舍掉自己的頭目腦髓、國城妻子、身內身外、珠寶錢財,一切的一切都慷慨地布施。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出現何種艱難困苦,都能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難度能度的勇氣和菩薩精神,就猶如山王堅固、不動搖、不疲憊,不怕任何狂風暴雨、炎炎烈日一般。

  再者,菩提心有兩個側面:一、是大悲心的側面;二、是大智慧的側面。前者是利他的角度而言,後者是自利的角度而說,闡述的角度不同。大悲心下緣衆生,大智慧上緣佛果,但實際上是一體的。只是爲了體現出大乘不共擁有的特色和強調超越所有世出世間的一切悲心與智慧之故,所以說“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因爲小乘行者缺乏利他之心,所以他們的悲心是偏差的,絕不可能遍于十方。再說世間的衆生不具備不依二邊智,因爲他們不是對“有”的執著,就是對“無”的執著,始終擺脫不了任何一種邊。什麼是二邊?所謂的二邊,就是有和無,淨和不淨等等,凡是二元對立的一切萬法都是二邊法。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說:“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

  若有人問,對二邊的執著有什麼過患呢?對“有”的執著者會生叁善道,對“無”的執著者會墮叁惡趣。正如薩惹哈大師所說:“有執者生善趣,無執者墮惡趣”。無論如何,仍然擺脫不了叁界六道之範疇。爲什麼說對于“有”的執著者生于善趣,對“無”的執著人墮入惡道呢?因爲對“有”的執著者,由于相信因果,謹慎取舍之故,雖然會生于叁善道,但是仍然對萬事萬物産生實有的執著,所以陷入于執實,執實是常見;對“無”的執著者,不相信因果,不謹慎取舍,不但無法從輪回中獲得解脫,還會墮入于叁惡趣深淵,這就是執無所致,執無或者執空是斷見。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說:“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所以常見和斷見是漂泊輪回的最大因素,也是中觀派所破除的惡見。

  菩提心或大悲心是著重于福德資糧,即方便法門;不依二邊智是著重于智慧資糧,即智慧法門。相對而言前者側重于世俗菩提心,後者側重于勝義菩提心。如果這些方便的法門被智慧般若攝持的話,它們就成爲了出世間法,若沒有被智慧攝持,所有一切方便法門都是世間法。

  換句話說,這些方便法門是否成爲出世間法,取決于是否叁輪體空的攝持。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所說:“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由于叁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蜜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兩種菩提大道,這兩種缺一不可,就像是鳳凰的兩只翅膀一般重要。

  雖然聲聞和羅漢他們透過自己的苦修而證得了人無我,斷除了煩惱,從輪回中獲得解脫,達到了相應的境界。但由于缺乏了菩提心,所以在數劫之中安住于涅槃,導致失去了積累福德資糧之機會,這就是他們拖延成佛的最大原因。而大乘行者發了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之故福德資糧圓滿,因爲具足福德資糧才不會停留于寂靜涅槃之中;大乘菩薩證得了人、法無我,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緣故而智慧資糧圓滿。有了智慧資糧才能從輪回中獲得徹底解脫,這就是無住二邊之涅槃,也是“智不住輪回,悲不棄衆生”的菩薩精神。

  如果我們相續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不僅僅能成爲標准的大乘行者,也能確保趨入無住涅槃之彼岸。雖然菩提心是究竟佛果之根本,但菩提心也非是無緣無故地自然生起,而是具足慈悲心的基礎才能産生。若不具足慈悲心,菩提心無法可言。同樣的道理,若不具足善良真誠之心,慈悲心也無法建立。連一顆真誠善良之心都不具備的話,還想修成菩提心,就是好高骛遠,這確實有一點不太現實,而且會導致空中樓閣的結果。

  如今有些學佛人對佛法的聞思和研究非常努力,佛法的知識也相當淵博;也有些人對持咒、誦經、觀想、禅修等都很專心,吃素齋戒也非常認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相信這些人都有達到了相應的境界。然而,卻有少數人學佛修行的同時對父母、家人、金剛師兄、鄰居、乃至整個社會的態度仍然冷淡、無情,不夠真誠,也不夠包容,這種人的素質品德沒有明顯提高,甚至有些人的思想和行爲比不學佛的人還差,佛教界當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景。

  我們在無量劫之中非常難以遇到既殊勝又微妙的正法,如果佛法對我們不但起不到斷除我執和解決煩惱的作用,且無法使之獲得生起慈悲、開啓智慧的效果,反而導致了負面的結果,就好比長年多病的一位病人好不容易得到的妙藥,不但起不了治療的作用,反而造成中毒的結果一般,是多麼可惜又可怕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究竟是修行上缺乏引導還是自己的知見錯誤,非常值得加以思考。

  我們學佛修行人不應該修的時間越長反而對衆生越冷淡、越無情,若不謹慎的話,這些態度很可能成爲了妨礙生起菩提心的一種大障礙。學佛人隨著時間的積累更應該成爲一位充滿善意、有憐憫心以及溫柔的人,並且以慈悲和關懷,真誠和包容的心態來正確地對待衆生。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意思是說,當我們看到衆生的時候,以真誠和慈悲地眼睛凝視著衆生,而且看到衆生的時候心裏要發自內心地想,由于衆生的存在,才會圓滿我們修行的成佛之道,我們的一切成就完全都是依靠衆生而增上,依靠衆生而圓滿,所以衆生給我們帶來的恩德與諸佛的恩德一樣大。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教證與理證來明了衆生是值得尊重,也是值得恭敬的。

  菩提心不僅能令我們證得圓滿佛果,還會讓我們在獲得佛果之後,以無緣大悲之心利益無盡無邊的衆生。菩提心既可自利圓滿,也會利他圓滿。對初學者而言,我們的相續中生起勝義菩提心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首先要想方設法地努力修好世俗菩提心。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們即將學習的《修心七要》中所說的自他交換的竅訣。正如寂天菩薩所說:“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自他交換的修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一般而言,自他交換的法門是保密的一個殊勝竅訣。對誰保密呢?對小乘行者是保密的。爲什麼對他們保密呢?因爲他們的修行是以出離心爲起點,以個人解脫爲目標,所以他們無法接受此大乘殊勝之法門。不但不接受,還會産生邪見等導致不良的結果。從佛經裏衆多的公案中我們可以得知,往昔很多小乘的修行者因聽聞到大乘的殊勝佛法而吐血死亡。因爲大乘的法門極其殊勝,而小乘行者的根器不夠成熟的緣故,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所以自他交換之殊勝妙法對小乘行者是暫時保密的。正如《入行論》中說“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自他交換”的殊勝竅訣是針對于大乘根器者而宣說的,如果學佛人透過修持“自他交換”而修持成功世俗菩提心的話,那麼勝義菩提心就會自然生起。但這並不是絕對的說法,對利根行者來說並不需要透過這樣次第的修持,同時就可以生起。不過這種修行人在當今的末法時代裏恐怕是稀有罕見了。

  所以《修心七要》中關于勝義菩提心並沒有做詳細的闡述,主要內容講的就是世俗菩提心。因此我們應該先從世俗菩提心做起。而且首先我們應該先要做一個既善良,又真誠的人,踏踏實實地從心地善良和思想清淨的基礎上好好地培養慈悲心,然後再進一步次第的修持,逐步將慈悲心升華爲菩提心,這樣才會達到實際的效果,才能與佛法相應,也會有所成就。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了,才會確保使我們的相續中生起勝義菩提心,獲得圓滿佛果,並能利益到無盡無邊的如母有情衆生。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