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觀音法會開示(七)百業經公案選講•以血肉施八萬螞蟻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講《百業經》裏的一些公案。今天講《一只雪蛙——以血肉施八萬螞蟻》。這個公案講的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看看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是怎樣學修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叁大阿僧祇劫中,不斷地積累資糧,最後才成道的。沒有那麼容易就能成道的。
有一天,佛祖釋迦牟尼佛從嘎西城出遊鹿野苑,在鹿野苑林中,遇見了喬陳如等五比丘。世尊以前也是跟他們在一起苦修的,後來在菩提樹下成道了。佛祖成道以後,又回到鹿野苑的森林中,就是爲了度化這五比丘。
五比丘正在苦行,他們看見世尊遠遠地向他們走來,就商量道:“沙門果達瑪到我們這裏來了,我們一刹那都不應對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禮拜。就這樣坐著招呼一聲“你來了,請坐”,就可以了。”
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他們就在苦修,到此時他們已經苦修了好多年了,但是因爲沒有方法,沒有竅訣,所以一直沒有成就,還是原來那種心態。心中的傲慢、嫉妒等煩惱都沒有消除,煩惱依舊,習氣依舊。我們身邊的很多人也是如此,雖然念佛、學佛了好多年,但是沒有一點點的改變。沒有方法,沒有竅訣,就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爲什麼講要有傳承,要有竅訣,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方法呢?因爲如果沒有這些,表面上修行的再精進、再努力、再刻苦,也是白費,不會成就的,沒有用。所以,如果要解脫、成佛,一定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方式、方法,這個非常重要。
現在好多人學佛學得很辛苦,雖然每天都做好多功課,念好多東西,但是沒有一點點的成就。我們學佛、修行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就,就圓滿,但是也要有所改變,有一點點的變化吧?雖然煩惱、習氣不能徹底斷掉,但是也應該有所減少吧?真的,不能糊裏糊塗,這樣不會有成就的。
現在好多人學佛,真的很迷茫啊!我不是說淨土法門、禅宗法門不好,這些法門非常殊勝。但是很多人選擇這些法門,不是因爲真正明白它們的殊勝之處,而是因爲懶惰,覺得越簡單就越好。其實表面上、詞句上越簡單,它的內涵、意義就越深,它的要求就越高。
念一句佛號,也要有出離心的基礎,有菩提心的攝持。但是有的法門並沒有講,怎樣依次去修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你怎麼能成就呢?如果你有出離心的基礎,有菩提心的攝持,念一句佛號,也能成就。
無論是你修淨土宗,念一句佛號,還是修禅宗,打坐,還是修密宗,念咒語,修本尊,如果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不可能成就。現在很多人只會念咒語,根本沒有儀軌。有些人有儀軌,先是皈依、發心,然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最後念咒語、修本尊。發菩提心是前行,是基礎,你有菩提心嗎?
你可以念佛,但是你得會念佛;你也可以打坐修禅宗,但是你得會打坐,會修禅宗。你根本不懂佛理,不了解佛法,覺得越簡單越好,其實就是懶惰,不願意念那麼多,不願意觀想,認爲這樣修行容易。什麼見解也沒有,什麼也不想,在那邊糊裏糊塗地坐著,認爲這樣舒服、省事。
有些人還問:“念那麼多咒語幹什麼啊?念一句佛號多省事啊!學那麼多法幹什麼?學一個法多省事啊!”是省事,但是你有那麼大的根基和悟性嗎?通過簡單的佛號和咒語,你能開悟、證悟,能解脫、成佛嗎?
念佛號、念咒語都可以,但是你必須要有出離心的基礎,有菩提心的攝持。如果沒有這些,念也沒有用。念佛,念咒都念了不少,但是對你有什麼好處,你有什麼變化?對治邪知邪見要有正知正見;有正知正見了,才能對治邪知邪見。有空性無我的智慧,才能對治我執,對治法執。
我執和法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兩個執著中産生的。沒有斷掉我執、法執,煩惱是不會被消滅的。煩惱沒有斷,業不會消,還會造業的;造業了,就一定會有輪回的。
佛祖在《俱舍論》裏講得很清楚,先講輪回,輪回是怎麼産生的?輪回是由業力——善業和惡業産生的。業是怎麼産生的?是通過煩惱産生的。煩惱是怎麼産生的?是通過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産生的。所以,當初的無明就是我執。
你念佛號,“阿彌陀佛”是無我、空性的意思,你悟到了嗎?證得了嗎?你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咪吽”也是無我、空性的意思,你悟到了,證得了嗎?別的什麼也不用,一念阿彌陀佛,一念觀音心咒,就證得了空性、無我的智慧,就行了,你可以不修其他的法。這個時候是不會有分別的,學不學都是一樣。學也行,爲了表法;不學也可以,無所謂。哪有這些分別?
有的人不願意學那麼多,修那麼多,就是因爲懶惰,沒有別的。若是你真正懂得了淨土法門、禅宗法門、大圓滿法門,對這些法門的殊勝之處生起了信心,是好事。但我們不是,都是迷信。聽人說好就覺得好,想走捷徑,越簡單越好。不明理,一點都不懂。九乘次第的佛法都有不共同的作用之處,八萬四千法門都有共同的作用之處,都不明白。
五比丘在佛祖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家修行的時候,就在山上苦修,已經好多年了,但是都沒有成就,煩惱依舊,習氣依舊。他們在商量,果達瑪來了,大家不能對他做過多的侍奉、供養、恭敬、禮拜。因爲他原來與他們一起苦行,後來自己走了,現在不是知足少欲了,每天吃的是飯菜、酥果、芝麻等許多甘美豐盛的食物,還用熱水沐浴。他們是苦修者,認爲這些行爲都是不如法的。
佛祖知道,僅僅這樣苦修是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于是就離開了他們。那個時候他的身體特別虛弱,接受了別人供養的食物以後,才逐漸好起來,然後到菩提樹下打坐,最後成道了。
世尊漸行漸近了。他已經證得佛果,福慧、功德已經圓滿了,有內在的威德力了。五比丘雖然已經商量好,但是佛到了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就守護不住自己的誓言了,不由自主地起身,有的讓座位,請佛入座;有的端來溫水,請佛洗腳;有的接過袈裟;有的接過手杖;有的接過缽盂,並熱情地說:“果達瑪,您來了,請入座!”面對佛威德力,他們都不由自主,忍不住地迎請世尊。
世尊心裏明白,他們違背了自己內部的誓言,但是緘默不語。入座後,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和種姓,語氣和態度有失恭敬。其實任何稱呼與行爲,對佛來說都是無所謂的,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天是專門度化他們的。爲了調化他們,釋迦牟尼佛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對我如此稱呼,這樣你們將在輪回中恒時受苦,對圓滿一切功德的如來正等覺必須有相應的恭敬稱呼。”聽了世尊的這些話,他們也就直言不諱地回答:“以前您和我們一起苦行時,沒有得到聖者的功德,也沒有什麼成就。現在從功德和智慧方面,您也沒有什麼增長,好像跟我們差不多。和我們不同的是您到處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貪食物,享用熱水沐浴,不修苦行了。我們沒看出您有什麼優點和功德,所以我們不願意恭敬你。”
世尊問五比丘:“以前我和你們一起修行的時候,身體虛弱,現在我身色金黃,諸根調伏,非常健康,你們現量見到了沒有?”五比丘異口同聲地回答:“見到了。”現量就是親自見到的意思。然後世尊慈祥地對他們講:“想獲得成就,就不能墮入二邊:一是不能過于耽著世間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蘊過于受苦。因爲我們畢竟是欲界的衆生,墮入任何一邊都不易成就。所以要遠離二邊,當依現前菩提的中觀道。”
不能過于艱苦,也不能過于貪著。我們有這樣的說法:“不能過于貧窮、疲憊,也不能過于舒適、富裕,要保持中等。”這是小乘裏講的。修行不能過度疲憊,否則也是一種障礙。生活方面,修行的心態,都要這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要把握適度。五比丘苦修,過于受苦,身體太疲憊,對修行也是一種障礙。
五比丘聽了世尊的開示後態度迥然不同,對世尊生起了恭敬心,祈求傳法,轉*輪。同時,八萬天子也祈請世尊傳法,轉*輪。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從此便開始傳法,轉*輪。那時傳的是第一*輪——四谛法。五比丘與八萬天子已經修行好多年了,相續已經很成熟了。佛一傳法,五比丘就斷除了叁界煩惱,證得了羅漢果位;八萬天子獲得了預流果,也就是小乘的初地。
諸比丘齊贊世尊:“稀有!善哉!世尊今令五比丘得證羅漢果位,八萬天子亦得殊勝妙法身心滿足,並得趣入最究竟的涅槃聖果。”
這時,世尊告訴大家:“不但今生我以殊勝的妙法令其滿足,以前我也以血肉滿足過他們。你們聽好了。很早以前,在一片寂靜的地方,有一只雪蛙住在山洞裏。它慈悲心具足,從來不傷害任何生命。僅以植物的根、莖、果維持生命。
“有一次,它外出尋找食物的時候,碰見了一個惡劣的獵人,他心狠手辣,沒有半點慈悲心。他捉住雪蛙,活生生地把它的皮剝光,然後又把它放了。雪蛙死不了,活不了,痛苦難忍,四處蹦跳,見到樹下有一處蔭涼,就跑去休息。它的皮沒有了,只有血淋漓的肉,又被一只螞蟻看見了。螞蟻立即返回蟻穴,叫來八萬只螞蟻,一起來咬食沒皮的雪蛙。
“本來自己就疼痛難忍,加上螞蟻的吃咬,雪蛙更加痛苦了。它忍受著劇痛,心裏想,雖然自己可以跳進河裏,能夠設法逃離這群螞蟻,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但是我解脫了自己一個生命,卻會傷害更多的生命。我甯願…
《2011觀音法會開示(七)百業經公案選講•以血肉施八萬螞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