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智海

   寒山和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其傳說由來已久,在清代時,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爲和聖、合聖。在我國民間稱爲“和合二仙”,是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象征。在民間,他們多以童子面目出現,表示祥和、圓滿的意思。

   寒山,又叫寒山子、貧子。相傳在唐代時,寒山放棄讀書,獨自一人跑到浙江天臺翠屏山隱居起來,當時住在天臺山的一所寒岩裏,自號爲“寒山子”。有一天他離開寒岩到國清寺去,走在山中的半路上,忽然聽到有嬰兒的啼哭聲,于是他急忙聞聲尋去,只見在路旁的亂草叢中,有一個被人遺棄的嬰兒,當時寒山便將他抱在懷中。說來也怪,這個嬰兒見風就長,寒山一條嶺還沒有走完,嬰兒已經長成了小孩。寒山問他爲何被遺棄在路旁?小孩說我在等候一位詩仙。寒山問他的名字,他說自己沒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給他取名爲“拾得”。以後,這條小嶺也因此叫做“拾得嶺”。

   寒山和拾得一起來到國清寺,只見古刹幽靜,佛像莊嚴,香客如雲,一派鼎盛興旺之象,就舍不得離去,要求方丈讓他們留在寺裏燒火做飯。

   寒山與拾得在寺中形影不離,情同手足,成了莫逆之交。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兒芙蓉陪同一起來寺進香。不料汪氏進香完畢,突生一病,臨命終前她指派芙蓉,請來了寒山和拾得兩個人,汪氏對他們說:“眼看我的病已難愈,我把芙蓉托付給你們兩位,望你們今後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與你們中的一個結爲夫妻……”說罷,她就離開了人世。

   從此以後,他們兩人對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與芙蓉的年齡相仿,後來就漸生愛慕之情,而有的人見寒山年長無妻,卻希望寒山與芙蓉結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出外砍柴回來,看見芙蓉的房裏燈還亮著,感到有些奇怪,他走近窗邊一聽,原來芙蓉在房間裏傷心地哭涕,拾得正在旁邊勸說。寒山正准備進去問個究竟,只聽得拾得對芙蓉說:“芙蓉,不要哭了,我們暗暗相好,寒山並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會成全我們的。我和你雖然不能結爲夫妻,但你永遠是我的好妹妹……”

   寒山一聽,才知道拾得與芙蓉早就相愛了,他當即打定主意,離寺遠走,以成全他們兩人的大事。寒山收拾好自己的破衣爛被,走出了小院,忽然一想,自己不明不白的離去,一定會把拾得、芙蓉急壞。想到此,他又轉身回到院裏,拿起一塊小小的石頭,在院落的牆壁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又在旁邊留了一首五言詩:“相喚采芙蓉,可憐清江裏。……此時居舟楫,浩蕩情無已。”寫完後,寒山就悄悄地離開了國清寺。

   拾得和芙蓉在寺院等了好久,一直不見寒山回來,他們便心裏納悶,好生奇怪,後來在院落的牆壁上,看到了寒山留下的詩和畫,才知道他已經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明白事情原由以後說:“我一定要把他找回來,哪怕是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就與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就不會回來了。”芙蓉聽罷,知道寒山和拾得的真情厚義,也只好忍著心中的痛苦,哭著與拾得分別了。

   拾得爲了尋找寒山,不怕山高路遠,不怕饑寒風險,他日夜奔走,找了很多地方,可是一直不見寒山的蹤迹。有一天他找到蘇州古城,在此一打聽,聽說在姑蘇城外的楓橋,有一座小巧別致的寺院,新來了一個衣著破爛、瘋瘋癫癫的和尚,其相貌與寒山相象,于是他就忘記了饑渴和疲勞,立即精神抖擻、快步前往。走進楓橋時,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見寒山呀,就在這時,他看到旁邊荷塘裏有許多盛開的荷花,就趕忙跑到荷塘旁邊,伸手摘了一朵又紅又大的荷花,捧在手裏走進了寺院。

   寒山聽說拾得千裏迢迢而來,想必腹中饑餓,急忙從房中捧出一只盛著素餅的竹編食盒。二人相見,寒山送盒,拾得獻荷。從此傳爲佳話,後人把捧荷的拾得稱爲“和”(諧音),把捧盒的寒山稱爲“合”,兩人合稱爲“和合二仙”。

   從此以後,寒山和拾得更加親密無間,互敬互助,幾年以後,拾得外出傳道,雲遊各地。據說他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還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而寒山一直在蘇州楓橋鎮上施藥舍茶,最後在楓橋寺院圓寂。

   蘇州楓橋這座寺廟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以後便改稱爲“寒山寺”。直到現在,寒山寺裏還塑著和合二仙相親相愛的塑像。另外在寺院裏面還有一塊寒山和拾得畫像的碑刻,以表對二位高僧的紀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