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愉悅之心生活
林 奈
當我們訝然發現:屬于這個世界的金錢、地位、權勢,甚至自己的心都無法長久依恃時,有些人卻仍抱著個殷切的希望,認爲必定還有什麼我們沒想到的東西值得寄托身心。于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整日盡心竭力,四處訪查……可惜最後總是徒勞無功。
這是因爲他們犯了一個根本上的錯誤——“想要抓住什麼”——這觀念本身就是個錯誤,足以將人們的心血、青春、乃至生命引入歧途。
真正正確的方式,是根本不把“自己”依靠、寄托在任何事物上——一個人不依靠任何東西站立,還需怕什麼東西倒掉(不可靠)嗎?
使自己成爲真正的“虛”“空”,不刻意地死命抓住任何東西,那麼,任何東西的消失,感受也就沒那麼強烈了。打個比方來說,你握住別人手中的細竹條,當對方抽回時,你握得越緊,覺得它“消失的感受也越強,甚至可能而受到傷害!”但是,如果你根本不去握,對方是不是抽走、何時抽走、或用多大的力量抽走對你就沒有絲毫影響!
人們無法做到“虛”“空”,甚至,對虛和空的東西毫無安全感,總覺得任何事物都要“看得見”、“摸得著”才可靠,因此,也就永遠無法擺脫失望和痛苦的沈重打擊。
大凡想要依靠某種東西而生活的人,一旦這樣東西消失或産生變化時,就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善後?
而聰明又敏感的人類,在想到一件可依靠之物的同時,多半也會想到:萬一東西消失了呢?因此,“希望”的旁邊,總伴隨著一大堆的疑惑和恐懼。現代社會中的人越來越計較“投資與報酬的比例”,正是這種心態的延續。
真正可靠的,其實就是不依靠任何事物!
不知你曾否去過海邊嬉水?齊腰的海水並不算深,但是,如果我們不慎跌倒,卻很不容易爬起來。這是爲什麼?——因爲你想抓住水!結果當然就是,越抓不到越驚惶失措,終至弄得狼狽不堪。
換個方式,若是鎮定地輕輕隨著海浪劃動雙臂,必然很快就能站直身子了。
聰明的讀者,一定能夠從這簡單的事情中體會出許多東西,其實我們把握“虛”“空”的道理也正是如此,並無玄虛之處。水的本身便具有浮力,當你神經崩緊時,全身都充滿著自己本身的力量,使浮力無從發揮作用。而不慌不忙將身體放松時,浮力自然能托起你的身體。初生嬰兒居然能以驚人的速度學會遊泳,正是因爲他們渾然不知“怕”和“抵抗”爲何物之故。 在宗教中,稱這種來自大自然的原有力量(就像水浮力一般)爲“他力”。如果人們放棄凡事“對立”、“對抗”的習慣心態,便很容易將這種“他力”溶入先天的本能中,發揮不可思議的效果。
而這種心態的原生點,便是潛伏在人性中“保護自己”、“害怕失去”、“希望得到”的意識。回首前塵,有多少愚昧、荒謬,事後讓我們追悔不已的行爲,都是它們促成的。
人,既然活著,便一定有能使其活下去的力量。古往今來,無論多可怕的天災人禍,不都是有頑強的生命活下來,向人們曆曆述說這些悲慘的經過嗎?
天地之大德曰“生”。君不見:連毫無生存能力的嬰兒,不也是自備“口糧”來到這個世界上嗎?婦女們沒有生産時,可有乳汁分泌?那完全是爲了養活另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源源不斷,人體中絕無另一種分泌物與之相似。所以,如果只解釋爲“普通的生理功能”,就未免太過“表相”化了。
這一切都是因緣。人既然秉因緣而生,自然也能隨之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