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師父該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道?什麼叫慈悲?怎麼樣去做才能得到真正的恭敬心?

  問題十八、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在弟子當小衆階段,對師父該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道?對同學該怎樣才是真正的慈悲?對常住該怎樣發心?真正恭敬心應該怎麼做?說隨順,關系到不利他人的行爲怎麼辦?說念佛妄想太多了,習氣、毛病一個接一個,說是隨它去,可是還是覺得腦子像灌鉛一樣,心裏馬上覺得心抖,發慌,更不能好好發心,弟子很苦惱。

  就是說當小衆階段,對師父該怎樣盡孝道。應該是這樣想,不管我當小衆,當大戒師,我對師父是永遠的恭敬。不光是對師父恭敬,對所有的同學我要恭敬,所有的小衆我要恭敬,比我小的也要恭敬,對一個蟲子,一個螞蟻我應該恭敬,這才是孝道。不是我對你好,對他不好這叫孝道。

  世間的孝是有分別心的,那個不叫真孝。就包括你們外面寫的“二十四孝”,那“王祥臥冰”,他爲了孝他母親,可以臥冰把鯉魚弄出來,給他母親煮著吃。他孝了他的母親,但害了魚,這叫什麼孝呢?這不叫孝。這是世間孝,絕對不是佛法的孝。這種孝,佛教是不贊成的,佛教的孝是大孝,孝于天下爲孝,把每個衆生都當成自己的父母這才孝呐。

  不能因爲高低不平,因爲它是魚,我是人,我就應該吃它。她是我母親,(鯉魚)它是我不認識的,我應該給我母親吃,這不是孝。應該看天下所有的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這才爲孝呐,不能有分別心。

  我們怎樣對師父進行孝道?應該從這路走,對每個衆生都要有慈悲心。一個螞蟻、一個蟲子,蚊子叮你都不能打,應該叫它叮飽了走,對蟲子我們給它讓路,這才行呢!

  所以說我們要行孝一定要行大孝,不能行世間孝。特別現在就把“二十四孝”提到了佛法裏,我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二十四孝好不好?好,在世間法來講,做人確實應該像那樣做。但是它絕對不能代替佛法。在佛法裏,寺院如果弘揚二十四孝,就把佛法的大孝給抹殺了,就變成了世俗法,這是很危險一件事情。對這個問題啊,我有我的想法,倒不一定正確。

  現在有很多人要提到這個“孝”,把它弄到佛法裏,而且世間人非常歡迎。我考慮的,佛法不是管你世間歡迎不歡迎,只能隨順著真理走。真理對了,你今天不理解,不等于明天不理解。佛法究竟目的是讓人成佛,你二十四孝能讓人成佛嗎?要能成佛的話,釋迦牟尼佛講二十四孝就完事了,爲什麼不講二十四孝就是佛法呢?所以說,它不是那樣。要講二十四孝,那爲什麼人還要出家呢?幹脆都在家“王祥臥冰”就完事了,等著成佛呗?

  所以說,對這個孝道,我們應該知道,有大孝和小孝的區別。二十四孝,是世間孝,實際上是小孝。出家才是大孝,出家了脫生死,讓生生世世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解脫,這才爲大孝。這個小孝從大孝的角度來看,那就是不孝了。

  當然了,我們在弘揚佛法的時候,並不完全否認世間的孝,因爲你否認了,世間人就産生反感了。但我們提倡的時候一定要加小心,不能以此作爲佛法來提倡。我們提不提倡孝?提倡孝。你嚴持戒律就是孝。那菩薩戒講得很清楚,關于孝道,持戒就是孝,這才是真正的孝。

  所以我們對孝道是非常重視的,但絕不是世間孝。世間孝有時候它是犧牲別人,來滿足自己親人的需要,只是將利益給了自己最親的人,這稱爲孝。我們不是,認識不認識都是平等的,和我同類不同類也是平等的,這叫真正孝。他能爲他母親臥冰,他能不能爲鯉魚去臥冰啊?他就不肯了,他只能把鯉魚拿回來,給他母親吃,而不能爲鯉魚去舍掉生命。

  佛教就不是這樣,佛教(的人)能爲了鯉魚去舍掉生命,他做不到啊。

  同時還有個殺生。如果人家要挑你,說:“你們寺院,二十四孝寫的,爲母親可以吃魚,那我們就可以回家給母親吃魚去了,釣魚去了,我母親願意吃啊,是不是?因爲這寺院都告訴我,要求我們都這麼做的。”最後你造了殺業,墮落了怎麼辦?那鯉魚這個冤情又跟誰說去?鯉魚要是你(前生)母親又怎麼辦?這筆帳不得不算,所以千萬千萬要加小心。這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

  “我們對同學怎樣是真正的慈悲?”對同學怎樣慈悲,不是你對同學怎樣慈悲,是同學對你那麼慈悲,你怎麼樣來報答?你老認爲是你去對別人慈悲,不知道是人家對你慈悲,人家罵你是爲了幫助你,人家表揚你也是爲了幫助你,人家說你是成全你。所以說,人家對我慈悲,我們應該怎樣來感恩、來回報。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認爲我對誰來慈悲。我們心裏老有一個衆生念,老認爲自己高,別人低,我能幫助別人,別人都必須是我幫助才能成就的。實際上你不知道,都是別人在成就你,不是你成就別人,所以這叫慈悲。

  什麼叫慈悲?剛才講到孝道了,也是一樣的。慈悲,你不去殺那個魚就是慈悲。你母親既然想吃魚,你怎麼不把你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給你母親吃呢?是不是?你那叫慈悲。什麼叫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叫大慈。和你沒有任何緣分的,都得要有慈悲。同體大悲,你和魚是一個體的,沒有區別的,那叫悲。你有了分別,就不叫慈悲。沒有分別,才是真正的慈悲。

  “對常住該怎麼發心?”常住成全了我們的法身慧命,給我們提供了這個道場。我們應該怎麼辦?應該把常住看成我們的生命,要護持常住。常住不是你這一代叫常住,生生世世都應該叫它延續下去,要把常住久住世間。怎樣讓它久住?這就是我們的發心。比如說一個僧伽藍,我們應該把僧伽藍搞得更好,把它維護得更好,哪兒破了,哪兒埋汰,我們去收拾。常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心。所以既然是你自己的心,自己的家,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做了。不光是爲我們這一代人做,要爲今後的人做。

  像包括你們當家師親本師,爲什麼要蓋法堂啊?爲什麼要蓋這些樓房(僧寮)啊?真就不夠住嗎?也不完全這樣。爲什麼要蓋這麼好呢?她才能活幾年呐,是不是?她是爲了你們,還爲了以後的人,爲了上百年以後的人,這就叫爲常住發心。她並不是爲了這一代人的問題,這一代人她可以住茅蓬,住破房子,都可以。她這麼大年齡建完誰住,不就是你們住嗎?像傳心那年齡小,不都是你們在那兒住著嗎?她才能住幾年?都是爲了後人著想,這就叫對常住發心。

  “怎麼樣去做才能得到真正的恭敬心?”恭敬心來源于嚴持戒律,來源于無相。無相才會有真正的恭敬心,嚴持戒律才會有真正的恭敬心,這個得慢慢體會。恭敬心不是想出來的心,不是我思維,我想出來什麼心。恭敬心是真正生起來的心,因爲你心裏清淨了,必然恭敬心就出來了。它是甘露,是法雨,是菩提,它不是人做作出來的東西。恭敬心應該從嚴持戒律、清淨中出,從無相中出。

  “說“隨順”關系到不利他人修行怎麼辦?”這個隨順呐,佛法裏(普賢菩薩)十大願裏有“恒順衆生”。什麼叫隨順呢?隨著佛法而利于衆生叫隨順。離開了佛法,所有的隨順都不成立,而是墮落,是破壞。

  所以說關系到不利他人修行,怎麼辦?你看是不利于一個人的修行,還是不利于全體的修行?可能他一個人,想在屋裏坐一會兒,但是大衆並不希望他一個在屋裏坐,認爲應該都集中在念佛堂念佛去。那你說,是隨順他呢還是隨順大家呢?還得隨順大家,因爲念佛也是禅定。當然了,個人想利用空閑時間坐一會兒也是好事,但你的好事首先建立在不和大家和合的基礎上,這就是不好。必須建立在和大家和合的基礎上,才能夠有個人的修行。個人的修行必須要以大衆修行爲主。爲什麼說要以大衆修行爲主呢?因爲大衆修行有力量。

  爲什麼有的人要個人修行呢?因爲他自私啊。雖然修行,但他有自私的一面,我需要啥?我需要如何?都是我在需要什麼。他沒有想到集體需要什麼,大衆需要什麼。他不肯犧牲自己的修行,而隨順大衆的修行,而成全道場的修行。所以說表面上是在修行,實際上都在自私裏。

  就像這一張紙包一塊木頭,這個紙啊,這就叫修行。但是你仔細剖開他個人的修行,打開紙,裏面是什麼呢?它就不是修行了,它是塊木頭。所以有很多人說,個人的修行實際上有時候是一種包裝,裏面存在的是自私。打開它的包裝看看裏面,自己也應該把自己解剖來看,不要看表面那點。雖然是有修行的外號、名義和名稱,但你把它包裝打開以後,看看是不是?我們一定不要上當,一定要以集體爲主,以他人爲主,這樣才叫隨順。

  因爲隨順什麼呢?我們隨順的是佛法,因爲集體裏有佛法。個人只是自己的自私的一部分,如果你不住在集體裏,你個人去修行,那說明你是修行。因爲沒人修行,而你去能修行,這是對的。有集體修行,你破壞了集體,來滿足你個人的修行,這就不對了。這就變成自私。這個問題,剛才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紙包上木頭,往往我們很多人都看到自己外面包裝的部分,很少去挖掘裏面這個,去掉這個包裝。去掉包裝你才能發現你,真心內實在的東西是什麼。

  上回我講過一回,比如說一個人有病,說到妄語的時候。包括你父母有病,可能得了癌症或者得了什麼重病,或是更親的人,他問你的時候,說:“我得了什麼病?”你爲了愛護他,怕他著急上火。“啊,你沒什麼病,很快就好了。”這也叫隨順說,也是安慰他,意思說多了吧,恐怕他病重了。但你知不知道,你說這話是犯妄語啊。說:“我這個是愛護他,方便妄語。”方便妄語也是妄語,最後你去掉那個方便,剩下的就是妄語。你心裏就是妄語啊,沒有別的。妄語只是像我剛才講的一樣,就是外面包張紙。他說的所謂“方便”,去掉這個紙,裏面就是妄語,根子它就是妄語。

  我們應該學會解剖自己,解剖每句話,解剖每個事情。解剖看看它裏面是什麼?你有時候一下解剖不好,你就回去反複思維,思來思去可能做個夢。做個夢啊,你可能就是去掉這個妄語的時候,才知道去掉這個包裝,見到裏面,才知道自己犯了個妄語。有時你都不信哪,我怎麼能犯妄語,我爲別人好啊。所謂真爲別人好嗎?實際上,我們能真正爲別人好的人,沒有幾個呀!

  因爲我們的思維,本來就是凡夫,本來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自私的。所以說我們怎麼辦?就是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它就克服了你自我自以爲是的問題。自以爲是不自私,實際上你自不自私?你太自私了。所以說,只能這麼看。

  “說念佛妄想太多了,習氣、毛病,一個接一個,說是隨它去,可是還覺得腦袋像灌鉛一樣,心裏馬上覺得心抖發慌。”所以念佛啊,我就說太陽,大家知道,能不能給人帶來黑暗?誰能說一說?這個簡單問題誰能講?太陽能不能給人帶來黑暗?

  (一尼衆答:不能。)

  這很簡單的問題還合計。太陽能不能給人帶來黑暗,那念佛能不能産生妄想呢?念佛它怎麼能産生妄想,不可能産生妄想。念佛就像太陽似的,念佛的目的是去掉妄想,它怎麼會産生妄想呢?我們應該從太陽來比喻,太陽不能給人帶來黑暗,那就說明念佛不會産生妄想。

  那爲什麼念佛妄想還多了呢?是念佛把妄想給擠出來了,因爲佛號進去了,妄想就得出來,給它擠出來了,不是念佛産生了妄想,是念佛把妄想給打掃出來了,所以你才發現妄想多。原先你和妄想是一家,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妄想。一念佛,“哎呀,我這麼多妄想呢?”有時候他不認識,認爲念佛來的,他不承認自己有妄想,他不知道自己就是妄想。所以說,他糊塗。一念佛的時候,念佛心裏一清淨,找到自己的根本了,才知道原先所想、所做的和思維的是妄想。他是發現了妄想。念佛不會帶來妄想,妄想多是念佛把它找出來了。

  它這個毛病、習氣是一個一個的,那我們怎麼辦?只管去念佛,你死心念,它毛病出來一個,就滅掉一個。你不用去滅,它也得掉。就像水泡似的,水泡啊,你不等去滅它,它自己就滅了。完了,又起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和(前面)那個水泡是不是一個?它不是一個。但是我們的感覺,因爲這個行陰的作用,感覺這(兩)個水泡是一個。因爲它速度快,我們的思維實際上很慢的。我們的思維慢,這個行陰快,所以說感覺不出來。

  我們知道妄想出來,你不去管它,就是管它。你要不去注意它,這個水泡你不去注意它,它下個水泡出來,你就知道不是(前面)那一個水泡。如果你要注意這個水泡,你就以爲下一個水泡和它是一個水泡,實際上由于你太關心它了,反而變成了一種什麼呢?它的助緣了,妄想的助緣。

  所以說隨它去,並不是隨順它去走,而且是我們處理妄想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不分別而達到分別的作用,不思維達到思維的作用,不去掉而達到去掉的作用,因爲佛法是無爲法。無爲法怎麼允許你用有爲法去處理呢?你方法不對了,所以說你越處理它越亂。你不處理反而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無爲法得用無爲法的方法解決。

  所以我們知道念佛妄想多,不是壞事,是好事,是我們去掉妄想。既然去掉妄想,無始劫我們的妄想堆積如山呐、如大海、如虛空,我們那麼多的妄想,你想一天、兩天就把它去掉,不可能的,所以說得長期的功夫。像愚公移山,今天我移一點,明天移一點,終歸有一天會移盡的。所以你只管去念佛,嚴持戒律去做,它自然就會馬上去掉了。因爲你有了負擔,你的腦子像鉛一樣,心裏發抖。是你心理負擔太重了、太恐懼了。剛才我把這個問題都講完了,你自己再合計合計,看看是不是能有所改善。

  

《對師父該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道?什麼叫慈悲?怎麼樣去做才能得到真正的恭敬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