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來保持和延續感恩的心,運用到具體日常生活中?

  問題十四、第二個問題,弟子在修行上可以說不懂得感恩周圍的一切人,通過受戒回來以後,才體會到“感恩”二字的含義,特別是對師父生起一種從來沒有的感恩,這個感恩推動著弟子每天都看護自己的心念,怕把它弄丟了。請師父慈悲開示,怎樣來保持和延續這種感恩的心,而且在以後修行上把感恩運用到具體日常生活中,作爲弟子對待師父又怎樣去做,請師父開示?

  這個感恩心,在我們修行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爲什麼要有感恩心?就是說我們的心清淨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定力的時候,它就會生起了一種感恩。感恩就是清淨心的一種表現。爲什麼菩薩他有一種心,要把自己所有的身口意業,全都能布施給所有的衆生,要身體給身體,要骨給骨,要肉給肉,要財産給財産。爲什麼他能那樣?因爲他的心裏就一種感恩心。因爲他覺得所有衆生的需要,那就是成全我的需要。而且他們之所以需要,是因爲我的需要,他才需要的。

  他會自動的生起了一種感恩,這種感恩,就是說沒有畏懼,沒有恐懼,而且願把一切布施出去。你哪怕就去做壞事,我都願意布施你。他有那種心,一切一切都爲滿足你的需要。當然了,因爲有這種心的人,他就不會做壞事了。對方呢,也不會去做壞事。因爲這個心它是正,所以它不會做壞事。它這種心是一種無相的,它不存在好和壞的問題,只有想布施。它這種想布施的心,就是一種感恩的心。

  怎麼樣保持和延續這種感恩心呢?那就是無相,不再分別,不再追求,不再有所求,就能保持。如果你在持戒上不嚴謹,而有所求,這種感恩心立即就沒有了。說:“這口飯呐,這個飯特別好,我得多吃。”但一看到(還有)別人,這個飯不太多了:“我趕緊吃,吃完我再盛一碗,只要別人都吃,我這碗就沒了。”只要你起這麼一個念頭,你那感恩心就沒有了。因爲感恩心來源于清淨、來源于不貪。如果你稍起一點貪心,它就會沒有了。你稍起嗔恨心,這感恩心也就沒有了。所以想保護它和延續它,只能不斷地舍去自己,不再貪、不再嗔恨,所以說這感恩心才會繼續存在。

  就是在生活中,怎樣對待師父,又怎樣去做呢?師父是善知識,師父就是戒的化身,以戒爲師。我們應該對師父恭敬到和佛一樣,就(像)看到戒律一樣。我們在生活中要虛心去求學,不厭疲倦,不怕批評,而且去接近師父,這才行。

  因爲我有點體會,有些弟子很願意到我那屋坐一坐,說一說。但是我給他們的,大部分都是批評,指出他種種的不對,或哪塊有毛病。如果不到我這兒來,我就可能不批評他,因爲因緣不到,用不著批評,到我這兒來反而批評的多。爲什麼把批評變多了?就是因爲你不知道,師父爲成全一個弟子,要用種種的方法要磨煉他,要把他毛病找出來,讓他改正。越想師父對待得越好的人,他越得受批評。

  大家應該記住,當師父批評你的時候,這是師父對你最好,這裏沒有比你再好的。所以今天批評你,你就是最有福報的人了,你應該懂得感恩。要在修行上能保持增長,首先要接受師父的批評、師父的教誨,包括師兄弟的教誨,都要接受,這樣就是我們保持感恩心。

  如果你說我不接受,我還想保持感恩心,那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爲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有時候越是對師父恭敬,反而感恩心它就會越大、越圓滿。對師父的這種感恩是應該的、很重要的,一定要依教奉行,毫無條件地去做。這樣的話,我們修行路上才會掃去障礙。

  有的說我不去做,我也不破壞,那我不就沒障礙了嗎?不是那麼回事。因爲你沒有經過火的鍛煉,你終歸就像泥菩薩,水一沖你就倒了。沒經過火的鍛煉不行,必須經過火的鍛煉,才會真正的結實起來。

  運用日常生活上,就應該接受具體的批評,和各種沒有理由的批評,毫無道理的批評,一種偏向的批評。而且要在對師兄弟要有恭敬心,要有謙虛。我們知道谷子熟了的時候,它會把頭低下來。爲什麼低頭呢?因爲它有了豐碩的果實啊。當我們把頭低下來的時候,我們虛心的時候,就說明你豐碩的果實已經得了。說“我沒看著”,是你沒看著,但佛菩薩能看著。一個人當謙虛的時候,能夠接受別人批評的時候,不怕苦不怕累的時候,這個就是感恩心。我們應該這麼去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