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七、一尼衆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弟子在黑龍江時候看到宣化上人有一段開示,他老人家說,在美國萬佛城,在頭受戒之前,都把這些戒都背下來,才去給受戒的,有這一條。這和我們告清淨的時候(誦比丘尼戒時沙彌尼退出)念的好像有一點區別吧?我有時候就打妄想,要按宣化上人這一條,(比丘尼戒本)好像我們也可以看一看嘛。只要你看了以後,不提僧人過,不提別人的過就可以了。
(編者注:提問的是一沙彌尼,問可不可以看比丘尼的戒本?)
這條在戒律上是那麼要求的,(出家衆的戒條)受戒以後才能看戒,不受戒之前不能看戒。你比如說,像五戒了,那你可以提前背下來,那倒可以。
像菩薩戒,必須都得受完戒以後,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得在受完戒之後才知道的,不能先知道的。知道以後,一個是犯盜(看)戒,另外對戒他也沒有那種恭敬心。
這個我很有體會。我(以前)受戒的時候,也不知道菩薩戒講的什麼,也不知道比丘戒講的是什麼。但是,平時主要是按照五戒去做,而把五戒展開,在各個行爲上都特別的加小心。比如說,飲食的問題,那是做居士的時候,吃飯那時候用碗,不用缽。我就是兩個碗,一個碗裝菜,一個碗裝飯。吃飯的時候是次第吃,從這個(離我)最近的吃,一點點往前吃。那時我並不知道戒律上有一個次第食,但是平時就這麼做。這兩碗飯,拿過來裝多少,我就吃多少,不再增加,也就夠了。而且吃呢,也不挑食,一點點往前吃,遇到什麼吃什麼。實際上這些戒律,只要你嚴持五戒都可以做到的,就怕你不去嚴持。你不去嚴持,你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你在五戒如果下功夫,一樣知道很多的戒律。
後來受戒以後,發現戒律有這麼一條,自己生起了很多的歡喜,所以說這才是正確的。如果你提前知道了戒律,你再去做,都是被動性的。如果你知道五戒,自己把它展開了,去嚴持去做,你就有一個主動性在那兒。雖然做得不圓滿,但你的主動性已經培養出來了。也就是說開發了你的智慧,守戒的能力已經提高了。你再受戒的話,馬上就容易能守住。否則光看戒條,雖然你暫時的守住了,但是那是戒條要求的,並不是從你自心所生起來的,而且你也沒有守戒的能力。應該是在五戒的基礎上把它展開。自己在五戒上去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成一個有守戒的能力,有發現自己毛病的能力。這樣的話,你守戒才能守得好。
以後一旦受了戒了,你都能毫不畏懼的去把戒守好,甚至舍掉生命去持戒。如果你要是平時,在受戒之前,對五戒沒有那麼認真,可能放縱自己,很隨便。就是給你受戒了,也很快就破戒了。這也是我們現在受戒一個大的隱患,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現在受戒的人多,守戒的人少,爲什麼?就是在五戒上不下功夫。看著五戒就是五條,實際一展開是很多的。
你看五戒,比如說盜戒。盜戒包括很多啦,一草一木都不可以盜。我講我的例子,原先在蓋縣茅蓬的時候,做居士時去割草。這個草是當地農民的山林。跟他打過招呼,他說:“你去割草吧,可以。”當時跟他講的就是割草。在割草的同時,突然的有時候鐮刀不注意就割下一個小松樹,這小松樹啊,也就是一拃多,在草裏藏著看不見。這一鐮刀下去,就把這個樹割了。雖然是小,它終歸是樹,就是長得再細,它也是樹,絕不是草。
(編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張開後,兩端間的長度。)
而當時,我跟這個居士說的是割草。這割樹怎麼辦?那毫無條件的就得賠償。那時候,你賠償人家肯定不要。這個小樹在農民來講,和草是一回事,他有時候平等對待。沒有辦法,他怎麼對待是他的事,作爲我來講,不能妄語。後來我就把這個樹給拿出來,那時候有錢呐,拿兩毛錢,拿草給它系那個樹枝上,往旁邊一放。不管是他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我必須賠償。這就是五戒的不盜。你只有這麼樣做,等到一旦受戒的時候,不盜的戒律很多很多,但是看到這戒律,只能生起歡喜,沒有恐懼。
如果你平時就犯盜,受了戒以後,你認爲那個戒條,這也約束你,那也約束你。哪個都不自由,很快的時間就會犯戒的,甚至破戒,這是很危險的。所以說我們的基礎是很重要的,不要小看了這個五戒。所以你沒受戒之前,就先把自己的戒律守好。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絕不含糊,從五戒展開。不是說我受了大戒以後,我再去學戒,我去再守戒,不是這樣。而是應該從五戒就開始,這才行。
還給大家講個例子,原先有一個女居士,她從五臺山受的菩薩戒,那時候我也是居士。她就問我,說:“我問你個問題,菩薩戒啊,我們受的戒條裏有那麼一條,“不允許一個人獨行”。”她說這什麼意思,這目的是幹什麼?她不知道。
那時候我剛學佛也就不長時間,我說:“佛是保護你,怕你出危險。”她一聽:“啊,這明白了。”後來她就問我:“你怎麼知道這個戒條這麼解釋?”我說:“我也不知道。反正你問,我就這麼答的。”爲什麼能給她答出來,就是你要持戒了,如果嚴謹的話,不管是你將來受比丘戒,受菩薩戒,它都有息息相通的地方。並不一定你把戒條都背下來了,我就是學了戒,而是你現在能做到哪點,先做到哪點。因爲戒的條數雖然很多,但終歸一個目的,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爲清淨心服務的。
明白這個道理,你再持戒,不管戒條多少,只要能夠嚴持戒律,對戒律才能夠圓融貫通。不是說我們受了比丘戒、菩薩戒,就到圓滿了,而且我們應該展開,應該更多的戒律我們也能守住,這才是正確的。關鍵不是在戒條上,而是在我們的心裏,是否能夠對戒律生起了一個極大的信心,以生命來持戒,這樣對戒律才能夠真正的深入進去。
我們知道,菩薩戒講,持戒的人,好的程度可以嘴上發光,在嘴裏放光。這不是假的。我們平時持戒應該達到這個目的,這才叫持戒。但是這種持戒還只是很好的一種表現,更主要的還要持到什麼程度呢?要有戒相,戒相生起。這裏所說的“戒相”,不是指哪一條叫戒相,也不是說我能解出那個戒律的含意叫戒相。
什麼是“戒相”呢?我的理解就是,戒在你心中是一體的,戒就是你,你就是戒。你和戒沒有分割了,這叫戒相。有的人說,受(比丘、菩薩)戒以後,我嚴持戒律才會生起戒相,這不一定。有時候你持五戒,持得嚴謹,它也會生起戒相,也會口放光芒。所以我們不要輕視這個戒律的多少,而要在嚴持戒律上下功夫。也就是說,每一條戒律我都要把它圓滿下來。這才爲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