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c17 如實觀照

  如實觀照

  下面就講如實觀照了。如實觀照是我個人幾十年來,通過對法的探討及修很多法門後的體驗,最後濃縮了所有的問題,找到了直接而又能攝受一切法,能善巧地使大家受用的一個實踐的方法。先聲明在前:其它的法師及法門也有很好的善巧。如實觀照僅僅是將我個人的一些體驗經驗貢獻給大家。

   “「如實」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來”的樣子,當下如何,即照著當下的因緣,去“看”(觀察)著“它”,無論是喜怒哀樂。

  “看著它”,這個“它”是向內(身心),注意聽!它不是外面的。在觀察時,不需要特殊的准備,不是刻意造作在某一種狀態來觀察。就在生活中,在生命活著的當下,時時刻刻的行住坐臥中,去觀察當時的身心,無論自己的身心處于怎樣的狀態都沒有關系。照著它原來的樣子,時時刻刻地向內觀察,猶如打開探照燈。爲什麼要觀察?上課講過“無明”二字,我們的心一直在向外攀緣,不知道自己如何犯錯造作惡業,也不知道由此而致的生死輪回,這叫無明,也就是對自己不認識不了解。上課建立了正確的知見後,現在就要觀察自己,來驗證知見的正確性。我們每天都在說:“我、我、我,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其實你真的認識那個“我”嗎?坦白講,你不認識那個“我”,因此糊裏糊塗地隨著因緣轉,被過去的習性轉,貪愛執取造業而不自知。現在要發覺真相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內去觀察自己,認識所謂的“我”到底是誰?誰在起心動念?我們做每件事一定先有意念動機,有這些心念在前,你才會去造成行爲。但我們往往發現不了自己的動機是從哪裏來的。而如實的觀照的目的就是向內去了解認識自己。因此不管你現在的身心處于什麼狀態都沒有關系,只是照著你當下的樣子去觀察就行,這就叫“如實”,也就是照著當下原來的樣子去看它——向內觀察。

  “當你觀照身心的當下,必須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下結論,變成客觀的觀察者(只負責覺知),如此才能“照見”五蘊的實相。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段話看起來簡潔明了,但是裏面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所以才要在禅修時一邊指導,一面提示裏面的重點。有些沒有來學禅觀的學員現在要注意聽。

  在觀察時,不管自己的身心起了什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現象,都要保持一種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下結論的狀態。迎,就是看到喜歡的就會相應而接受;拒,就是看到不喜歡討厭的就會抗拒不要。取,就是歡喜、攝取(與迎相近);舍,就是排斥、放下(與拒相近);下結論和判斷:就是“我知道這是什麼,嗯,原來是這樣;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我知道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些都是衆生的習性反應――慣性。爲了要讓你們脫離這個慣性,所以在觀照的當下,不管你發現內在是什麼狀態,是好是壞(甚至起惡念邪念)都沒關系。發現了就達到目的了,不要迎拒取舍,也不要下結論和判斷。發現什麼現象起了,就讓它起,滅就讓它滅,知道來去的現象就行了。這樣的只是“看”(觀察覺知),就超越了我們的慣性,超越了思惟模式的習性,成爲一個超越出來的很客觀的觀察者:你好象浮到虛空來看自己。

  比如說我們身處地球,感到環境喧囂,車水馬龍,事相很繁亂。但航天員在太空看地球時,看到的地球是甯靜而美麗的,沒有一切的煩雜人動。因爲不是在地球上看,而是遠距離來看這個世界,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就是說,你到山裏去就無法發覺山的真相,因爲你身在山中;但你在遠處看那個山,就能看清楚那座山的真相。同樣,我們每天迷失在這個身心及塵欲裏,不了解自己身心的造作。現在你必須超越出來,它(你的身心)變成你觀察的對象,那樣你就會很客觀的看到真相了。當你在行住坐臥、待人處事中都加上這個觀察時,你就變成了一個很客觀的人。這個觀察是客觀的,只負責觀察覺知,不要幹預它,不要下結論和判斷,更不可試圖改變它:要這樣、那樣。它好,就好;它壞,也行,一切都沒關系,你只是看著,這才叫“如實”。很重要喔!因爲唯有這樣的觀照,你才能客觀的超越出來,發現它存在的問題,進而看到身心的真相。

  這還只是初步的基礎,剛學習觀照時,要做到客觀的、如實的觀照是很困難的,必須狠下功夫。不要看這個簡單哦,試試看,你做不到的,因爲你一定會落入過去的思惟模式,落入你固有的習性中――迎拒取舍、判斷結論,所以你一直在陷阱中而超越不出來。這個如實觀照就是要達到一種客觀的觀照,變成“我”(假名)在觀察“我”。很重要!這是下手處,唯有透過這個方法,你才能看清真相。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照見?很難哪!只有深般若才能照見。現在上課建立的緣起正見就是般若深慧,然後在修行實踐中客觀的觀察,這樣就超越了主觀意識,再也不會用過去思維模式的慣性習性,漸漸就會發覺真相。

  發覺真相有兩個層次:一是我們習性的真相,這是世俗的;另一個是超越了顛倒執著習性的真相,這是勝義空的實相。當你真正體會到諸法實相時,就滅(度)一切苦厄而解脫。真是這樣嗎?般若心經爲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這是重點。用什麼方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師父幾十年的心得――如實觀照。如果我們都在慣性習性的情見貪染執著裏,怎麼能照見?怎麼照還是顛倒啊!唯有從主觀意識中超越出來,從客觀的角度才能看清真相。直至哪天看到了自己內心的問題,了解真相時你會啞然失笑;啊!夠糊塗的啦!就是這一念糊塗,無法了解真相,致使造業而生生世世長遠的輪回。真的明白時,你也許會笑,也許會哭。

  注意,這個如實觀照看起來簡單,卻不容易啊!在實踐的過程中,單單要做到一個客觀的觀照,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了。你就知道那個習性有多重!你會發現自己一直會回到原來的習性裏,慣性的力量實在太大了,一直拉,一直拉……,使得你要做一個客觀的觀察者都很難,單單這一點就要下功夫了!要做到“如實”兩個字不容易啊!尤其我們都處于散亂的狀態,遇到事情就被外緣引走了——攀緣。禅修爲什麼很重要?在這段時間內,放下身邊的雜事,安住自己的身心,學習一下用功的方法並有一定的體驗,只有在禅修中體驗深刻時,平常才能用得上。所以不管是新老學員,也不管你體驗多深,每年一定要抽出時間,參加一二次的禅修,這樣對你的體證是有很大幫助的!否則都會落到習性中還不自知,在世俗裏安逸,即使有一點點體會、覺醒也是很膚淺的。

  “這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觀照法,對一般人是很難了解的,必須先有法住智,否則只能産生對治的功能,而無法達到見法的效應。雜阿含經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就是此意。”

  如實觀照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觀照法,它有兩個層次:第一是發現世俗這一邊的受用,你會發現可以善用它,可以不隨境轉,暫時對治種種的習性及苦難,這些還只是世俗的。第二是深徹體證法性的寂滅,所謂見滅得道,這才是真正目的即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是直接要見性、見實相的。所以一般人絕對不會想到,“人家修行都好困難,你用這個方法就要直接契入實相?”其實你們試試看就知道了,這不是自吹的。所以對一般人來講是很難了解的,怎麼能直接契入實相?一般人認爲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要了解,必須先有法住智,否則只是産生對治的功能而無法達到見法的效應。所以爲什麼要上課?建立緣起正見,這就是建立法住智,有了法住智的正確基礎,你在觀照時,這個正見自然會相應,不用再起心動念了。所以雜阿含經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就是此意。

  我們不接受外面的人參加禅修,不是不慈悲、不是分門戶,而是因爲他們沒建立法住智,任你再怎麼用功,如實觀照也不相應。如果上過課,建立了這些緣起正見(法住智),再用如實觀照的方法來觀照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有些人感到奇怪:一般人辦禅修,外面的人參加愈多愈好。但我們不接受外面的人,是因爲沒有先建立前面的緣起正見,如實觀照就變成只是在對治,無法達到契入實相的這個效應。我觀察南傳的禅師來臺灣辦禅修,他們很了不起,境界也很好,卻不一定馬上就有效果。因爲大家沒有先跟他們學一些正知見,一來就講觀照方法,大家就在那邊搞,搞幾年還是在境界中,不容易真正超越出來。反而有一些人跟我們上課一段時間,建立了緣起正見後,他們去參加南傳的禅修,感到大歡喜,就知道知見的重要了。回過頭來找師父:“師父啊,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如實觀照?也明白了如實觀照的重要性了。”所以我們不反對學緣起法的人去參加南傳辦的禅修,可以去經驗建立一些基礎。但回過頭來,更能體會到我們大乘講的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重要,在那裏透過禅修的學習基礎,反而增加了直接契入的機會。所以我們不反對參加南傳的禅修,根本上沒有矛盾,只是有的是有次第,有的是直接契入法性。而我們今天建立緣起的正見,就是建立法住智,才能幫助大家直接契入涅槃寂靜,即“先得法住,後得涅槃”。

  “什麼是『法住智』?就是『緣起』的正見,唯有知緣起,才是真『正見』,才能了知生死煩惱之因,因果的必然性,法的必歸于滅,這些知見之確立,是得涅槃智的先決條件,所以上課聽聞熏習,目的就是要建立緣起的正見,聽聞,思維,抉擇,在此階段。(緣起是甚深複甚深的)”。

   不要以爲建立緣起的正見很簡單,上課那麼久了,大家都知道建立正知見的不容易。這就用一個比喻:

  “緣起正見的重要,就如計算機的軟件程序,影響計算機的功能,程序如果是正確的,功能不會不相應,錯誤的知見(無明)…

《解脫之道講記 c17 如實觀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