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適宜需要製成的。
主要不是從法律規章來約束,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是要從內心的淨化入手。這點太重要了!現在很多人覺得守戒律太苦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且認爲受戒犯罪加一等,所以不敢去受戒。那不去受戒的人就沒罪嗎?不可能麼!受戒是製約我們容易産生罪惡的那些習慣,防止不要去犯,主要是內心的淨化。注意,如果你知道爲了要解脫,要斷輪回生死之苦,戒是在幫助你,你也很願意去自我淨化提升,守戒就不會苦了。如果你不懂目的,不知道守戒的意義,只是在信仰,就會變成束縛使你生活不自由,因爲與你的習性剛好相反,你會很難過,那這樣守戒就很難。了解生死的苦那是大障礙,爲了真正的解脫自在,戒能幫助你。因爲你有很多壞習慣,在慣性中自己超越不出來,守了戒發了心,戒會幫助你去實踐淨化自己,而不是像法律一樣規範你。明白這點,再來守戒就很容易了。
“煩動惱亂的內心,爲非作惡,就熱惱憂悔。如心淨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則得安樂,故戒有清涼義。”
我們的痛苦煩惱是由于貪瞋癡煩惱所導致,如果能守戒,心就慢慢清淨了。因爲沒有那些過錯及貪瞋癡來擾亂了,所以戒的本身是起到清涼解脫的作用。
“心地清淨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樣,這就可以生長功德苗了。然心地怎樣得清淨呢?就是信,就是歸依。”
信佛法是怎樣的信法?我們都認爲佛菩薩有大威力,我們信他會庇佑,這樣的不是正信。真正的正信是知道我們的生死之苦,每天被貪瞋癡煩惱之火燃燒很苦,所以想解脫超越。而佛及菩薩們都是解脫親證的大慈悲者,是我們的榜樣,唯有跟他們學,我們才有機會。所以我們要信佛信菩薩,想跟他一樣的解脫。“信”,是我想跟他學,是肯定的,這樣的信心就是真正的歸依佛法僧叁寶,才是真正的信,也是真正的歸依。而不是因爲他們庇佑我,我有所求他就應,這樣跟世俗的貪欲還是相應的,那不是真正的歸依,也不是真正的信。戒也是一樣,沒有正信,沒有真正的心向歸依,你的戒怎能堅持受持下去?你怎麼願意去奉行?所以沒有正確的信及歸依,你的戒律絕對持不好,甚至根本不敢去受戒。
我常勸這些居士:說因爲受戒犯戒罪加一等而不敢受戒,是沒有道理的。不去受戒,你所犯的過錯照常墮叁惡道,並不因爲不受戒就沒罪;反而我們勇敢的去受戒,表示願意跟佛菩薩學,真的想淨化自己,即使你實在沒有辦法守戒,照理講那個罪也比較輕才對。因爲你至少本來犯十次的,由于受戒律的約束,現在犯叁五次,那還是減輕了,對你總是有幫助的。千萬不要以爲受戒犯戒罪加一等而不敢去受。不受就沒罪了嗎?我反而鼓勵大家要勇敢去受戒,當你願意去受戒,就像你心歸依佛菩薩一樣,願意承擔對治自己的煩惱。這樣去受戒,你就會很歡喜,而且會用心護持,才能開始淨化自己而邁向解脫。所以信就是真正的歸依,而真正的歸依也才能有戒。
“從深忍──深刻的了解,從樂欲──懇切的誓願中,信叁寶、四谛。真能信心現前,就得心地清淨。從此淨信中發生止惡行善的力量,就是所謂的「戒體」。”
通過聽法而逐步明白體悟真相就是“深忍”,忍是確定、確信、肯定的意思。由于深刻明白了解後,産生極大的信心與肯定,心裏很歡喜懇切地願意去順從相信佛法僧叁寶及四谛:確實肯定佛菩薩是親證解脫者;確定法就是佛菩薩所體證的宇宙真理;確信僧是正法的流傳者,也是修行清淨的僧團。確信苦集滅道的四谛法,是告訴我們生死輪回及解脫涅槃的條件原因。這一些內容我們都要深深的産生信心,當信心肯定時,你的內心已清淨了。你們是否發現這一點?我們就是這個信心沒有建立,所以每天過自己慣性的生活。一旦堅定而深切肯定願意歸依叁寶、信奉佛法、守戒不犯時,你的心已經清淨了。爲何不敢受戒?因爲你要縱容自己的習性,過那一種慣性的生活。你認爲你不可能,那表示你要繼續造惡,繼續與貪瞋癡相應,這樣當然煩惱不可能斷,也不可能清淨。所以信心一旦真正的現前,心就已經清淨了,那你再守戒就容易了,那是很平凡的事情。其實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衆生與貪瞋癡相應,那是顛倒;你能産生清淨的心地,那是本來的,只是恢複本來而已。了解了,不過是本來就這樣,也沒有什麼難的嘛!我們顛倒慣了,跟貪瞋癡相應慣了,好象回到清淨的地方是很難的。其實錯了,顛倒是由無明産生的,你了解真相以後,你就會回到本來就清淨的位置,根本連守都不用守的。什麼叫守戒?他本來就是清淨的,有什麼好守的!問題是你不明白。我們的貪瞋癡煩惱好像是應該的,是本來的地方,其實不是。清淨才是本來的地方,貪瞋癡煩惱是顛倒時産生的作用。所以佛法只是喝醒我們,告訴我們真相,回到本來清淨的地方,那個地方不要勉強的,本來就很清淨自在的。明白了,連守的觀念都沒有,不需要守,他本來就這樣子。然後你看到貪瞋癡會覺得很奇怪:本來是好好的清淨自在的,爲什麼要跳到那個痛苦煩惱中去呢?你明白了,還會跳進去嗎?當然不可能的。所以從此淨信中發生止惡行善的力量,就是所謂的戒體。由于戒的功德産生了體,這是在講法性。
“戒,從日常生活的如法來說:不會貪求滋味而飲食過量;不會貪著睡眠而終日昏沈;隨時能防護根門,正知所行,也就去除定障了。”
如果時時刻刻都跟明跟法相應,就不會重在吃的滋味上了。對滋味的受也是緣起即生即滅的,東西吃進嘴裏到喉嚨下去差不多叁寸,滋味就在叁寸,一下喉嚨以後就沒有了,出來以後的滋味就不象話了。我們就是被那叁寸經過的滋味所迷惑,不知道那是即生即滅如幻的,明白了,你還會執著那個味道嗎?如果那個味道是真的,那你只要吃一次就可以永遠享福了。爲何你會想明天再吃一次,後天再吃一次?表示那個滋味是虛幻不在了啊,如果在的話,還要再吃一次嗎?吃了雖然有,一下子不見了,你再吃第二次,他還是虛幻的。但是我們沒有發覺,因而會執著在滋味上,好吃的就多吃一點。所以只要你真的能跟法相應如法,就不會貪求滋味的,也不會飲食過量。飲食過量也會引起昏沈想睡——飽食終日。
再來就是能隨時防護根門,根門就是六根門戶——與外面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像有守衛一樣在六根門頭看顧著,不會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引動,而迷失流轉隨波逐流去亂搞亂犯,非常清楚正知自己的起心動念,就除掉了進入定的障礙了。定的障礙一是昏沈,稍微靜一下,馬上就昏沈想睡覺;一是掉舉即頭腦亂想,妄念一大堆,想過去想未來,每天都在這個起落之中,落入想的範圍內。真正的定是不會掉舉也不會昏沈的,掉舉及昏沈的條件如果不除去,你不可能得定,那你就不可能見法。所以我們有了這個戒,慢慢跟法相應,飲食不過量,不會貪吃,也不會墮入睡眠坑裏一直昏沈,自己的六根門頭也照顧得很好,清清淨淨的,這樣就排除掉了所有障礙定的這些條件,可見戒的重要!
“若將一切生活納入于如法的軌範,犯戒的因緣自然就少了;即使犯戒的因緣現前,也能立刻警覺防護了。”
一個人時時刻刻能守護六根門頭正知所行,小偷就沒有機會來犯了,犯戒的因緣自然就少了。即使犯戒的因緣現前也能立刻警覺的防護。我常講,我們六根不可能不觸六塵,活著隨時都在觸。但是如果你有正知防護的功能即覺知的能力一直存在,即使碰到了讓你犯戒的因緣,你也會有警覺性出來:“小心!這個因緣要展現了。”馬上你就知道怎樣避開,這就是隨時注意自己身行的覺性。覺性越強,面對所有外面的六塵因緣就有警覺性,而不會隨著因緣轉,這樣就是真守戒不犯。大家要注意,這個很重要!前面講的正語、正業、正命都是在守戒,懂得戒的人語言行爲、工作的種種資源就會很小心,那就是與法相應,與戒相應。
《解脫之道講記 c9 五、正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