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c5 一、正見▪P2

  ..續本文上一頁消失,當“此”的因緣條件變化而消失時,“彼”的現象也跟著消失了,即“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在講緣起,一切只是因緣條件的組合與消散,有,也不是實在的有,只是條件的組合而起的現象而已。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只是條件的變動而産生現象的消失,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生出來,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又滅掉了。

  “世間人見人出生了,就執爲實有而起有見。等到死了,大都執爲實無而起無見。”

  人生出來了,我們都會很執著地當成永恒不變的實體,染著在實有中。我們之所以會愛染執著,完全是實有感起的作用。感覺人生出來就是實在的,那就是有見;人死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不再回來了,那就是無見。

  “但是,佛弟子依著緣起中道去觀察時,見到世間滅,也就是生死解脫了,不會起有見。因爲,既是可滅的,在生起時就決非實有,實有是不會依緣而滅的。”

  佛法講只要依緣而起的都不是實在的,叫假有、幻有或緣起有,不會認爲是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有。一個東西或現象(包括生命的出生)只是條件的顯現,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真相確實如此,誰能主宰使其永恒不變!我們從小長大到老到死都在變化不停,包括心靈也是如此,出生、上小學、青少年、成人、老年,這期間思想觀念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物質的色或心靈的思惟模式都在遷流變化,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客觀去觀察這些現象,哪一法是實在不變的?怎麼可以當作實有呢?在實有的見地基礎上,看到人死就會認爲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其實,沒有解脫前的意識執取力量即業力是不斷的,表面上這個身體沒有了,但生命的執取力量還會相續,而去執取新的五蘊身心。雖然輪回中相續的生命與現在的生命不一樣,卻是不即不離的,新的生命不是前面的生命——不即,但不離前面生命的作用而有——不離,這就是不即不離的輪回相續現象,所以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

  “如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就不會起無見。因爲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麼都沒有,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

  新的生命之所以會出生,不是沒有原因的,是由于新的條件組合而形成的,這就表明不是死了什麼都沒有,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麼都沒有,明白這點就不會起無見;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既然現起的現象是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生起(非實生),所以在滅去時,也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滅去(非實滅實無),這樣也就不會起無見了。

  “了解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了。”

  很多人都怕死怕斷滅,其實不用擔心,說實在的,不解脫的話,你即使要無、空、斷還不容易呢!所以了解緣起很重要。

  “知道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當生死解脫時,也不會執有實我得解脫的。總之一切惟是緣起的集滅,並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不起有見,不起無見,也就能依中道的正見而解脫了。”

   此生故彼生,只是條件的産生作用,條件變了,一切的現象就變。我們對緣起的觀念要逐步體會深刻一點,就在你的生命生活中去觀察外在的山河大地、人事物或自己的身心,會很容易發覺:既然緣起講的是條件因緣的組合,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哪裏來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我或實在的法?只要是緣起的組合,就一定是遷流變化的,其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實在的我或法,這樣就不會起有見(即實有見、自性見、我見),也不會起無見斷滅見。離開有見與無見,離開斷滅見與真常見就叫中道,中道即法的真相實相。當你體會到不落兩邊的中道時,執著顛倒都歇下來了,這才是真正體證所謂寂滅法性即見法。有了見法經驗的人,才真正明白離有無二邊的中道義。所以不離有無二邊就不可能證中道,不可能見法性空寂即悟道,這是關鍵的地方!

  “(2)正見四谛

  例如苦:這些生死有爲,是無常的,不安穩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對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是見「苦谛」。”

  佛法就是建立在四聖谛苦集滅道的“知苦”上,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命展現的一定是生死有爲法,凡是有爲的都在不停地剎那變化,是無常不安穩的,就沒有自由自在永恒不變的我。一定要先明白剎那遷流變化的無常性所帶來的苦迫性,苦的確是事實。由于衆生迷失在萬法的執著中,沒有心情來反觀了解生命的本質,被外在的物質條件一切情境迷惑了,每天爭啊求啊希望這樣那樣。卻沒有發覺它的無常性與苦迫性,只有隨著物欲及情感而産生執著顛倒造業。等到年紀老了病了面對死亡時,感覺到那種病苦、老苦、死的恐懼苦迫,卻爲時過晚無法解決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應及早發現這個問題,才有時間來解決。即使我們還沒有老病面對死亡,總看到有父母長輩及周圍的老人,甚至年輕就病就死的都有。即使還沒有面對老病死,但每天在欲望中的苦難道沒有嗎?一切的不得意不能隨心所欲的那種苦迫性還是一樣的。遷流變化無常就是苦,還有人人必須面對的最後死亡的苦迫性,那是真正的苦。過去的生命不知從哪裏來,未來也是茫然無知,這種無知(即佛法說的無明)更苦,糊裏糊塗來,糊裏糊塗的走,苦不苦?所以首先要見苦,這就是苦谛。

  “無明煩惱,是生死的真正原因,對惑業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谛」。”

  這些苦不是無中生有的,它的條件就是煩惱。爲什麼會煩惱?因爲無明無知,不了解苦集滅道的真相,不知道一切萬法緣起的本來面目即真相。現在慢慢明白生死的真正原因,明白我們由于迷惑而招感業力的真相,就是見到集谛即苦集起的條件內容。

  “斷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出離的超越性,沒有任何系縛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谛」。”

  滅谛是在自己的身心體證後才有的體會,斷了煩惱,知道不再受生死了,那種出離苦迫的超越,感到身心真的得大自在,不再有任何的束縛。也就是在活著時就能體證到一切貪瞋癡煩惱痛苦的止息,得自在清淨,知道不再受業力的束縛,未來的生死不再相續,那種大自在的解脫,真的清楚明白不再疑惑了,叫滅谛。

  “確信八正道是向涅槃所必由的行徑,而不再疑惑,名爲見「道谛」。對于苦、集、滅、道的如實知見,即是正見四谛。”

   達到解脫的滅自然是有方法的,達到涅槃唯一的路就是八正道,明白其間的路而不再疑惑,叫道谛。故如實知苦集滅道就是正見四谛:如實地親身體證苦果的內容、集起的條件、滅而清淨自在的內容、滅苦的道路方法。所以學法聽聞後回去還要思惟消化,最後還要體證,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正見四谛。大家要注意“正見”兩字,不是泛泛聽過就明白了解的,修行是“聞、思、修”叁慧的修學過程,先從聽聞起聞慧,還要思惟消化起思慧,最後體證真相了然于胸即修慧,到修慧的體證才能真正明白受用,這就是正見。

  “(3)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先後的程序。七十七智經說:一切衆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而後有彼果的(如無明緣行) ,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

  這是修行的真正唯一次第。衆生爲何有生死不斷的相續?這個生死相續的生命之流一定有其必然性,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不會變的。必然有因緣條件才會産生相續的生死,進一步探討生命輪回相續的原因條件,方知十二緣起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前因後果就是這樣環環相扣地相續,像時鍾一樣圓環式的生死不斷的輪回。

  最前面的因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對真正實相的無知,由于無明才會造作,在意識中又起愛染而造新因。只要意識的愛染執著不斷,此身滅了,意識(有取識)又會去執取新的生命,這樣生死便相續不斷。明白環環相扣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生死輪回的內容條件,叫法住智。“法”就是一切法,“住”就是安住即人間的生、住、異、滅,“智”即明白一切法生住異滅過程的智慧。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沒有法住智就不懂因緣果報及生死相續的條件因緣。如果連生死輪回的條件內容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解脫涅槃?就像醫生治病,首先得知道病因病源,才好對症治療,藥到病除。

  “這雖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叁世等,這是世間正見,不名爲智)。”

  緣起的現象即世俗的俗谛叫俗數法,沒有這方面的了解就無法下手去解決我們生死的原因,故一定要先具備即必備這樣的正見。注意,法住智還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從緣起萬法世俗觀念的角度來看的,明白其相對性及假名安立的非實性。一切法是無常無我的,“有聖有凡,有業有報,有善有惡”的世間正見也只是虛幻的假名安立,還是相對的世俗知見。如果把善惡業報叁世一一法執爲實有,還是落在有無二見的有見實在不變性,那就錯了,只是世俗的智慧而不是真智慧。所以只有真正明白緣起的世俗性即俗谛的假名安立才是法住智,是真正的智慧。

  “經說:依法住智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爲涅槃智。”

  依據法住智去觀察,緣生緣滅的一切萬法隨著因緣條件的組合而生起,也必然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滅,這個滅相、盡相、壞相、離相就是我們唯一要探究體會的,真正體會到了就叫涅槃智。所以要了解緣起法的生起與滅的過程,最要緊是觀察體會“滅”。這個重點以前上課我曾點過很多次:什麼叫滅?是法性本自寂滅的“滅”還是生滅(有而消失)的“滅”?有而還無的滅與本自寂滅的滅哪裏不同?這就是大家要下手注意的地方…

《解脫之道講記 c5 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