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之深究﹞ (一)蘊苦永息之涅槃:
惟有甚深的空(無我)慧,才能破除我見。等到此生的報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
生死永滅不再輪回相續才叫涅槃。這裏點出一個重點:要用什麼來破除我見?惟有般若的空慧才能破除我見。什麼是空慧?空就是諸法實相,體證諸法實相(即空性)的智能叫空慧。要了解緣起,才能建立空慧。我們上課那麼久一直在談緣起,緣起就是條件的組合,沒有永恒不變性,沒有單一性,緣起就是在否定永恒存在的我執。破了永恒存在的單一性就叫破除我執,不懂緣起就不懂空慧,沒有空慧就不能破我見,這都是相依相緣的。
“一般人想:入涅槃,到哪裏去呢?證了涅槃,是什麼樣子呢?”
很多人都在問:涅槃到底是什麼?人死了,涅槃到哪裏去?有這個問題的人根本就不懂涅槃,還是門外漢,連皮毛都不知道。我見破了才能涅槃,難道我見破的人會問:“那一個我到哪裏去?”衆生想到哪裏去,是因爲有“我”自性見的執著。破了我執我見入涅槃,一切法永滅,哪裏還有一個“我”在來去的問題?證了涅槃是什麼樣的?涅槃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我們都沒有證過涅槃,同樣無法表達,只能藉聖賢古德佛菩薩流傳下來的經論來大體了解。其實涅槃唯有親證才能了解的,貪瞋癡煩惱真的不起,我執真的破了,真的清淨自在大解脫了,這是活著就能體證的。你體證到了就知道了,還好是能知能證的,而不是不可說、不可知、不可證的。
“聖境,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經中譬喻說:冷氣消除了,冰便溶化爲水而歸于大海。這如入涅槃一樣。這時,如問:冰到那裏去了,現在那塊冰是什麼樣子,那是多余的戲論。”
海水因氣溫冷結成冰塊,就像衆生由于我見執著而産生個體。體證到涅槃,就像冰融化而歸于大海。哪裏還會問:原先的那塊冰到哪裏去了?如果將冰塊的個體比喻形容成“我”,破除了我執,那就像冰塊融化入大海,與整個大海的水融合一體時,哪裏還會問:那個叫“我”的冰塊到哪裏去了?那是多余的戲論了!明白這個就不會執著了,不會再問:我死了到哪裏去?涅槃了到哪裏去?過去上課或演講時,講完後大家聽得很歡喜,讓大家發問:“師父,你講得很好很對,我們都明白了,那我們死了到底要到哪裏去?”最後還問死後到哪裏去,我就知道前面都白講了,沒有解決問題嘛!照樣我執堅固。涅槃了,就像冰融于大海,既已融化,就不能再想象爲過去的個體了。
“既已溶化,就不能再想象爲過去的個體;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無在無不在」。證入涅槃也是如此,不能再以舊有的個體去想象他。到達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
由于衆生有我執我見,所以總認爲這個身體是我,是個別單一的,因而會疑惑:“我到哪裏去了?”其實冰塊已溶入大海遍一切水中,就不能再像過去有單一個體的觀念了。大乘佛法常講盡虛空遍法界,法性一味如虛空性,比喻平等無差別相,沒有個體分別,證入涅槃也是如此。
“經說:「滅者即是不可量」。涅槃(滅)是無分量的,無數量,無時量,無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
涅槃體證到的寂滅法性是空寂平等一味無差別相的,不可用時空數量大小或世俗的觀念來衡量。
“從前,印度有一外道,能見到某人死了生天,某人生人間,某人墮地獄。但一位阿羅漢入滅了,外道看來看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這就是重點:有些外道因修禅定有神通,能看到人死後因善報生天、人間或因惡業而下叁惡道。但阿羅漢入滅時卻怎麼看也看不到。通過這種比喻而明白,真正的解脫涅槃不是一般人的見解所能了知的,沒有來去、生滅、大小,沒有善惡業報及受報投生,涅槃的境界是我們無法衡量的。所以千萬不要以爲解脫者死後到某個地方去享福消遙。如果還有這種個體的觀念,離開人間的痛苦,在哪裏享福,這都還在相對的觀念中,根本不懂涅槃的深義。真正的解脫入涅槃不是一般所想象的,到一個沒有痛苦煩惱非常自在享福的好地方,在那裏要吃要用,隨意念一想就應有盡有,這哪裏是涅槃解脫!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而執著,就是不知道佛法的究竟意義。《金剛經》真正的本義:菩薩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實無滅度者。這才是真度,不是度你們到某一個地方享福哦!
“這說明了:入了涅槃,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的,無所在,也無所不在。”
這是離有無來去的緣起中道觀,不是一般的思惟模式能了解的。
“我們總是把自我個體看爲實在的,聽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來。”
衆生執著這個“我”是很深的,告訴他真正涅槃就是體證無我而銷溶一味時,就不能接受而恐懼:“涅槃了,這個我不就消失了嗎?”那種我執實在是深重至極!殊不知,永恒的實有感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痛苦的根本。不破除自我的實有感,一直保持那樣的心態,如何能解脫受用?
“所以,涅槃無法用與我有關的事物去擬想。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這並非說毀滅了,而是慧證法性,銷解了相對的個體性,與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脫味。”
身心都泯寂即能所俱寂,這不是毀滅一切的空無,而是不落有無的涅槃。“有”與“無”是衆生執著的相對觀念,涅槃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個體性的銷溶,消除了自我的觀念而已。
“小乘學人,做到生死解脫,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再也不起什麼作用了。這是小乘者的涅槃觀。大乘卻有更進一步的內容。大小的涅槃,分二點來說:”
以小乘的根本佛法來談,證阿羅漢即生死永滅而究竟解決。下面談的是大乘的涅槃觀,與小乘的根本佛法有一點差別。
“1、 依體證的現 (相)實(性)一味說:
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證見時,不見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故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
看到這些內容,你們就知道導師對法的了解深刻到什麼程度!像這些證入法性的內容,沒有親身相當體證的人是無法舉證表達的。聲聞學人證入法性平等時是離一切相,也就是證入空性時,一切相不現,即能所俱寂俱泯:“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真是連相都不起的,有人就叫證入空性或法性寂滅,或叫身心脫落的境界,用“大寂滅海”來形容。聲聞進入平等空寂性時,體證到的是一切法不現。
“聲聞學者的生死涅槃差別論,性相差別論,是依據古聖者的體驗而推論的。但大乘學人的深悟,在證入一切法性時,雖也不見一切相,但深知性相不相離。”
注意,導師點出了大乘與聲聞的不同處:大乘學者證入法性時也同樣不見一切相,但他的空觀更深,因有更深的知見——性相不相離。聲聞是性相差別,性是性,相是相,性相二者不同相對的,即生死與涅槃相對有差別。但大乘的深觀消弭了這種差別,而認爲性相是不離的,生死涅槃是不相離的,這一點不同喔, 注意聽,這就是深觀的深度不同。十年前我們同樣上這個課,題目是“解脫之道——四聖谛與緣起之開展”。這一次是“解脫之道——四聖谛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注意哦,是爲了要點出大乘與聲聞的不同處,否則大家只了解聲聞乘,對大乘菩薩的深論就不了解。這裏就點出大乘不共慧(即差別)的地方:聲聞是性相差別,大乘是性相不離,深觀故。
“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現。”
這就完全不一樣了:聲聞證到空性時一切法不現,也就是空性是空性,一切法相是一切法相,性相完全不相即。但大乘的深觀就不一樣,很深刻體證法性時,雖然也一切法不現,但是由于知見的了解,一切幻相會宛然又呈現出來,因而成爲一切相與性是相依而不離的。所以聲聞學者體證空性後重于禅味,不喜歡外面的紛擾而喜歡修禅定。大乘菩薩見法後雖也體證到一切法不現的境地,由于更深刻了解一切法的無礙,所以宛然有的事相還是呈現出來了,不一定沈在一切法不現的狀態中。從一般的理論來講,見法是前半段的“從假入空”;後半段的“從空出假”則是宛然有的事相呈現出來。也就是說,在萬法中當下也能體證到法性空寂,而不是一定要一切法不現。這就是與二乘聖者不同處,是大乘深觀更超越的地方。所以大乘聖者不會執著在深定禅觀寂靜中,因爲性相不二,在相的當體就能體證它的空,而不是一定要離相才有空。剛開始先體證一切法不現,但由于深觀的不同,知道性相不二,所以緣起的一切如幻相宛然而有,性相就無礙了。從空出假,還是如如不動性相不二,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注意!要明白大乘不共法到底不共在哪裏?大乘的偉大在哪裏?不能嘴上會講而對大乘的實質卻茫然無知。與聲聞共的是前半段的體證法性即一切法如幻不現;不共的是後半段的從空出假即一切法宛然而現的性相不二。
“這種空有無礙的等觀,稱爲中道。故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所以是性相不二論,生死涅槃無差別論,證到了這,名爲安住「無住涅槃」,能不厭生死,不著涅槃,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
大乘真正的實相就是中道觀即中道實相觀。無所見是前面的半段,到無所不見時就是事理不二空有無礙,這就是超勝處。注意聽,大乘的性相不二論與二乘的性相差別論就不一樣了,這個重點要明白。所以大乘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如果是差別論,煩惱是煩惱,涅槃是涅槃,要斷煩惱才能證涅槃;不二的話,煩惱即涅槃,這就是重點。
證到了這,名爲安住“無住涅槃”,涅槃分有余及無余。這裏說到無住,就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涅槃可以安住,所以無所住而住叫無住,就能不厭生死,不著涅槃,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菩薩道願生生世世來人間,緣苦衆生救度衆生,就是根據性相不二、空有不二的體證,悟解生死如幻,…
《解脫之道講記 c2 涅槃之深究 一 蘊苦永息之涅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