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b31 從生死說起 二 報由業感 業從惑起▪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斷得清楚?所以對自己就沒信心了。其實不是這樣,導師已講出重點:不管你過去的業力有多大,即使現行在受報也不要怕,第一,受報才會盡;第二,業要煩惱的滋潤才會産生作用,如果把種子放進到火裏烤焦,也不會變現行。火就是般若的智能,把業力種子烤焦不使變現行。煩惱會滋潤業力,但有了智能就不會産生煩惱,所以煩惱一斷,業力也會隨之清淨而不再造作。

  “作善作惡,一般人都是爲我而作:爲我的生活、財富、健康;爲我的名位、權力;爲我的國家、民族:一切都以我爲中心。所以不但作惡事,是由煩惱所引起;”

  追溯産生煩惱的原因是因爲有我見實有感——希望永恒不變存在的意願。我們每天在保護這個身體、家産、眷屬乃至于國家,那個保護就是我見。只要時刻觀照自己的生命,就會發現我見真的很深。

  因爲先有“我”的實在感,才有“我的”身體、財富、人際、國家社會,“我的”即“我所有的”。

  “即使做善事,也還是離不了煩惱。從煩惱而來的善事業,由于有「我見」在作祟,不是偏執自己的意見,就是偏重自己的利益,或爲了競爭有意無意的破壞他人,結果就可能變質而成爲惡了。”

  其實在我見中,即使做善事也有煩惱而不清淨。裏面有一個我執我見,即使是善事,你還有很深的觀念及意見,人家符合你這個意見,你就說好;不符合你的,就相對相爭。存在我執著而有強烈的主觀意願,即使是做善事,還是充滿了沖突不滿,符合自己需要的,你就滿意;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你就生氣,很難做到大公而無私。甚至爲了自己要把這個願望做好,還要得罪很多人,甚至去破壞他人。這樣的所謂善事,實在是造惡業而不自知。

  “處處從我出發,不能說沒有一些好的,但是與煩惱雜染相應,有時會演變得害盡世人,如西方神教徒的宗教戰爭。”

  表面上冠冕堂皇,而骨子裏卻不是那麼回事,作出來的事其實是反效果而傷害人類的。很多的宗教就是這樣,讓你來拜,而滿足你的欲望。滿足的你的欲望就是在救你嗎?其實並沒有止息你的煩惱,也沒有破你的我執,衆生在貪欲中想不勞而獲得庇佑好處,這些心態哪裏能破煩惱我執?帶來的後果是使我執更深而已。很多行爲看起來是善的,結果卻是在滿足衆生的我欲,那就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佛法不是在應付衆生,恰恰相反,爲了救衆生,有時會破你的執著貪染愛欲煩惱。但往往人們會受不了,因爲傷到“我”的自尊了!人間的思惟模式有時實在分不清真正的善惡:符合我的,我喜歡的,就是善;我討厭的,不如意的,就是惡。這樣,要破我執就不容易了!滿足你的,你喜歡;要破除你貪欲的,你就生氣,這樣你怎麼能解脫?所以注意呀,真正的法不是在滿足我們的欲望,而是在破除我們的執著與貪愛,這一點一定要明白!

  “在身心的動作時,一切都爲了我,都拉來附屬于我,最好都聽我的意見,受我的支配──這就是「我見」的表現。我的意義是「主宰」:一切由我作主,一切由我支配。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惡的根源。”

  導師一語道破,點出了我們在生命生活中我執我見的展現,自己可以觀察一下:一切的身心活動作用是否都爲了那個“我?”我們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很容易發覺這個問題,之所以有無限的煩惱痛苦,因爲都落于這樣的見地。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存在染著的力量即我見。

  “我見,像一種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事、社會、國家,通過我見,而構成關系、集合于一。”

  大家都有我見,于是都有這共同的執著,因而形成整個社會關系。

  “衆生的個體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組合破壞了。但由于我(見與愛)的欲求,引發以我見爲本的善惡業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組合。生死死生,一直延續下去。”

  這就在講重點了:爲什麼會生死輪回?這個身體壞了爲什麼又會染愛執取另一個新的五蘊身體?由于我們有我見愛染,對希望永恒的存在有無限的欲求,因此所造的善惡業就會引發作用,帶來的是未來因緣的生死死生的延續。

  “假使沒有我見的集合力,就能解脫生死不斷的現象。阿羅漢和佛的善行,並不會成爲招感生死的業力。因爲聖者已破除我見,通達無我,了脫生死。”

  佛陀悟道後在人間弘法四十九年,很多當生取證的阿羅漢也在人間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們與萬法接觸,還是有身體的作用,然而不再造招感生死的業力了。因爲這些聖者們的我執我見破了,通達了無我,差別就在這裏。其實道理講起來不是很簡單嗎?只要破除我見貪愛,破除了永遠希望生存的意欲,不就能逍遙自在解脫嗎?問題是當談這些時,我們潛在的那個我執的慣性就會受不了而産生疑惑:“人生的欲望貪愛都沒有了,那不是太消極嗎?對事業家庭感情淡薄了,這樣的生命還有意義嗎?學這個法不行!”反過來問一下:“積極愛染顛倒痛苦難道就是生命的意義嗎?生死輪回痛苦不斷難道就是生命的意義嗎?佛陀悟道後有沒有回到人間去創造這一種意義?四十九年過的是清淨托缽的生活,有沒有回到人間的欲望中去創造他的事業?”痛苦煩惱生死不斷相續的力量就是這個執著,我們要破除它,你說這樣就沒意義。那你就回到人間的欲望中去,在生死輪回的痛苦中相續,誰也不會反對你,這確實是自我負責的。我常看到這種情況,尤其是現在環境好一點的,事業做得還不錯的,人際關系蠻好的,身體還相當健康的,還沒有面對老病死的,另外那一面還沒有碰到,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好,感到我們所說的是無意義的消極的生命。其實真正見法的人會消極嗎?如果消極的話,佛陀還會在人間弘法四十九年嗎?沒有自己的欲望,每天托缽接近衆生弘法,多少人來請法,他還要指導,這是消極嗎?這樣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嗎?一般人都直覺消除了愛染執著,好象生命就沒意義了。其實不是生命沒意義了,而是比這更有意義的另一種意義,你沒有發覺而已。反觀一生就是在名利中,直至老病死那一剎那的無奈痛苦恐懼,難道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嗎?未來生死無邊不知何去何從,那種遙遙無期的茫然就有意義了嗎?我們沒有很深刻地體會人間的無常性,以爲現在很不錯就是有意義。而不知道無常是必然法則,這些都要變化失去的,難道一定要等到煩惱痛苦無邊,直到生死的大恐懼來時,才來發現所謂的意義嗎?這就是智能的問題:有人未雨綢缪,有人卻不見棺材不掉淚,這就是差別處。

  佛陀身爲王子,將來一定是當國王的,不用勞動,富貴名利恩愛都是現成的。我們拚了幾生幾世,能拚到那樣的王位富貴嗎?而佛陀卻放棄了現成的一切。佛陀的智能在于他知道我見愛染執著就是痛苦生死不斷的原因。我們現在拚得要死要活叫意義嗎?要明白:我見愛染深重,自以爲是,最後的下場是生死的遙遙無期,面對老病死的茫然與大恐懼而已。我見愛染不斷,那你只有面對生死,誰都無法主宰你。我們的思惟模式往往在習性慣性貪愛我執中而不自知。聽法就是要解決這些迷惑,破除我們的邪見顛倒執著。如果聽不進去,還是用傳統的自我觀念在人生中流浪,那誰也無奈!短短幾句話,已清楚表達了法的內容及生死的重點,就在于我們願否接受而轉變自己了。

  “一般人,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好象自己是不會死的,就算死到臨頭,也還要求未來的存在(後有愛),所以死了就依善惡業力去感果。”

  我們現在身體還好還年輕,好象死與我們無關,覺得死亡是老人的事。難道會死的人一定是老人嗎?真正活到老而死的還是少數。而且不知道自己也會老,實在不得已面對死亡了,怎麼辦啊?希望來生好一點,或是希望往生到某一個國度去,那是幸福自在沒有痛苦煩惱的地方。因爲你有一個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希望那個“我”永遠存在不會消失,那就是我執。注意:我們學法是爲了破我執得解脫,還是滿足我執而得安慰呢?佛法的究竟了義是讓你解脫,方便的不了義是讓你暫時安穩,然而這個安穩是方便喔,注意聽!所以我們要分辨法裏面的安穩方便與究竟解脫之不同處。只要你還有生存的意欲,希望後面繼續存在,這叫後有愛,死了就會依善惡業力去感果。你那個生存意欲還在,只好隨著業力而轉:這一生如果修善業,福報很大,來生可能升天,也可能來人間當富翁,這是受報。但都是叁界中的輪回種子,生到天上盡管福報很大,但是福報盡時還要墮落。在六道中不是解脫之路。佛法講的解脫是超越叁界的輪回束縛,涅槃是真正的超越了叁界輪回束縛的果,不是得福報。但現在的人對于生死解脫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大部分都在求福報,求滿足自己的欲望:身體不好的,希望修行後身體健康一點;家庭不太圓滿的,希望能圓滿一點;事業不太好的,希望經濟能改善一點……,我們都在求滿足,這一生不能滿足,那死後希望來生好一點。當然,善因就有福報,惡業比較強就到叁惡道去,時間就非常長了,真是遙遙無期。佛法講的超越叁界才叫了生死,不是在叁界中得某一個福報在那邊享福安樂。真正的佛弟子不以求生天爲滿足,因爲天的福報也會享盡。

  “總之,死生由業,業由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我見不破,生死問題永遠不能解決。”

  這個重點要注意:我見破了,生死才斷;我見不破,那就只有隨善惡業而受報去了。

  

  

《解脫之道講記 b31 從生死說起 二 報由業感 業從惑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