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b26 滅谛 四 解脫者的心境▪P2

  ..續本文上一頁

  不忘不失也很重要:我常說,真正悟道只要悟一次就夠了。我很懷疑那些自說有一百二十次大悟小悟的人。不管是法性空寂或本來面目,如果真的明白,一次就明白了,爲什麼還要一百二十次大大小小的悟?如果前面悟的與後面不一樣,那就有問題了,到底悟到什麼?如果前面與後面都一樣,哪裏還需要一百二十次?一次就夠了麼!自己真正體驗過的事怎麼會忘呢?本來就是很清楚的又怎麼會忘?再怎麼樣它還是如此呀。所以禅宗有些祖師勘驗那些學人,都是用這種方法,當下馬上反應的就是,容不得擬議第二念才回答,那都是思維而不是真悟。禅宗有一個投子和尚,他站在船上,有學人上船來請他勘驗,他用漿把學人打落水下,叉著他:“快說快說”,不讓你落入思議。禅宗最常用這種方法,確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受用了,在任何危險狀態下,還是當下就反應出來的。用不著慢慢去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再回答你,那成了人間的思議性,不是真正的體悟了。我常講,真正體悟的人生命的展現就是他內在的體證。臨濟禅師悟道回來時,從山下走上來,他師父在山上看到他走路就不一樣,知道他開悟了。所以很多人怕到我們那裏去,在師父面前好象成了透明人。

  “解脫者的心量與風度,也多少有不同的:有的得解脫了,在立身處世上,都表現出嚴謹拔俗的風格。因他所體驗的,多少著重于超越一切,所以流露出卓立不群、嚴謹不茍的風度,這大抵是聲聞聖者。”

  聲聞聖者證果的,他們的觀念、修行方式、生活形態都是比較超越世俗的,不容易與世俗混在一起,所以展現出來的是很嚴謹超拔獨立的風格。

  “有的證悟了,表現出和而不流的風格。內心是純淨而超脫的,對人對事上,能熱忱的勇于爲法爲人。由于悟入的理境,是于一切、不離一切的,這大抵是大乘的聖者。這是從悟境而作大類的分別,其實由于無始來的性習不同,聲聞與菩薩,都有不同類型的風格。”

  這就是學大乘法的人與聲聞差別處:由于入手體會的程度、觸緣、方便的入手不同,故展現的風格便不同。在見實相來說,小乘的初果等同于大乘的初地,四果阿羅漢等同于大乘菩薩的八地無生法忍。前者是小乘的圓滿證涅槃,不受後有,不來人間了;大乘佛法主要在鼓勵大家行菩薩道,所以認爲到這裏並不是究竟的圓滿,他們悲願很強,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自己過去曾煩惱痛苦,所以也知道衆生的苦,雖然解脫了,但不會放下這些衆生。此處無生法忍的“忍”,只是確認而不願證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菩薩還以願力來人間繼續利益一切衆生,風格是入世的,同情衆生,慈悲心很重。心量與二乘聖者不一樣,願意度化衆生,直至一切衆生都成就了,才願意入涅槃。但前面無生法忍的體證過程、修行、體證的法性和二乘聖者是一樣的,只是願力不同而已。大乘學者體會的是緣起性空,一切法因緣生,沒有永恒不變性,沒有獨存主宰性,沒有實在性,本來空寂。所以在萬法的當下就離開了一切執著,不會被汙染,故入世而不會被世俗衆生所迷惑。對法如此的明白,所以展現出來的風貌就不一樣。一般人會認爲人間是五濁惡世,都是些煩惱衆生,怕自己被汙染了。但大乘菩薩行的菩薩道是以衆生爲重,最主要的就是緣苦衆生,離開衆生也就沒有菩薩可成就,正因爲有衆生,菩薩才起悲心發大願力。體悟了無生法忍的菩薩不再自私,不再有我執我慢,因體證法性空寂,明白一切法(包括生死)都如幻,于是不再執著于一切法,也不再恐懼生死了。在解決生死問題上,證了阿羅漢及證了八地菩薩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同。只是前者涅槃的同時不再來人間;而後者卻要製造一切因緣來利益更多的人,所以大乘與二乘的風格展現就不同了。要注意:大乘與聲聞的不共處在那裏?就在菩薩的悲願很大,不忍衆生苦,衆生不度盡,他誓不成佛,這是菩薩道唯一與聲聞不共的重要地方。大乘菩薩爲何有這樣的悲願力?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一切法如幻非實,生死也如幻,哪裏還擔心生死?所以願意以自己無限的因緣(包括未來的生命等一切)來利益衆生,這個風格上確實是不一樣的。同樣解脫,但心量、風度確實有不同,二乘人是卓越脫俗,非常非常超越而獨立拔俗的狀態;大乘是和光同塵,入世與衆生打成一片來度化他們。但這些都要有本錢,絕對不是沒有明白實相,卻一天到晚說要來度衆生:“早去早回哦。”早回要有本錢,沒有見法,沒有緣起性空的這些知見,回是一定要回,不知道哪一道呢?所以,菩薩以願力意生身而來,那是要有程度有本錢的,即見法悟道,悟道後才能隨願而來。如果是世俗衆生,那就身不由己隨業而流轉了。所以大家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建立正確的知見,根據正見實踐而見法,有了本錢,就可以發勝義大菩提心了。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悟道前是般若道,發的是世俗菩提心;悟道後是方便道,發的是勝義菩提心。我們雖然還沒悟道,可先發世俗菩提心,從世俗菩提心達到明心見性後,才是真正發勝義菩提心。如果沒有發心,那就沒有機會了。

  小乘與大乘皆各有習性,只是那個習性不會妨礙生死解脫了。

  “如以悟境的風格來說,聲聞聖者的悟境,還不徹底,徹底的是世出世間互融無礙的大乘。”

  從這幾句話就可以了解到,導師雖然從原始佛法找到了法的根本特質,而他真正要宣揚的還是初期大乘般若經、中觀的思想,這是與佛法的根本最爲相應而一貫的。大乘菩薩不急著馬上入涅槃,念念行菩薩道,念念以衆生爲緣,這要發勝義菩提心才行。

  

  

《解脫之道講記 b26 滅谛 四 解脫者的心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