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不失也很重要:我常说,真正悟道只要悟一次就够了。我很怀疑那些自说有一百二十次大悟小悟的人。不管是法性空寂或本来面目,如果真的明白,一次就明白了,为什么还要一百二十次大大小小的悟?如果前面悟的与后面不一样,那就有问题了,到底悟到什么?如果前面与后面都一样,哪里还需要一百二十次?一次就够了么!自己真正体验过的事怎么会忘呢?本来就是很清楚的又怎么会忘?再怎么样它还是如此呀。所以禅宗有些祖师勘验那些学人,都是用这种方法,当下马上反应的就是,容不得拟议第二念才回答,那都是思维而不是真悟。禅宗有一个投子和尚,他站在船上,有学人上船来请他勘验,他用浆把学人打落水下,叉着他:“快说快说”,不让你落入思议。禅宗最常用这种方法,确实也是如此。如果真正受用了,在任何危险状态下,还是当下就反应出来的。用不着慢慢去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回答你,那成了人间的思议性,不是真正的体悟了。我常讲,真正体悟的人生命的展现就是他内在的体证。临济禅师悟道回来时,从山下走上来,他师父在山上看到他走路就不一样,知道他开悟了。所以很多人怕到我们那里去,在师父面前好象成了透明人。
“解脱者的心量与风度,也多少有不同的:有的得解脱了,在立身处世上,都表现出严谨拔俗的风格。因他所体验的,多少着重于超越一切,所以流露出卓立不群、严谨不茍的风度,这大抵是声闻圣者。”
声闻圣者证果的,他们的观念、修行方式、生活形态都是比较超越世俗的,不容易与世俗混在一起,所以展现出来的是很严谨超拔独立的风格。
“有的证悟了,表现出和而不流的风格。内心是纯净而超脱的,对人对事上,能热忱的勇于为法为人。由于悟入的理境,是于一切、不离一切的,这大抵是大乘的圣者。这是从悟境而作大类的分别,其实由于无始来的性习不同,声闻与菩萨,都有不同类型的风格。”
这就是学大乘法的人与声闻差别处:由于入手体会的程度、触缘、方便的入手不同,故展现的风格便不同。在见实相来说,小乘的初果等同于大乘的初地,四果阿罗汉等同于大乘菩萨的八地无生法忍。前者是小乘的圆满证涅槃,不受后有,不来人间了;大乘佛法主要在鼓励大家行菩萨道,所以认为到这里并不是究竟的圆满,他们悲愿很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自己过去曾烦恼痛苦,所以也知道众生的苦,虽然解脱了,但不会放下这些众生。此处无生法忍的“忍”,只是确认而不愿证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菩萨还以愿力来人间继续利益一切众生,风格是入世的,同情众生,慈悲心很重。心量与二乘圣者不一样,愿意度化众生,直至一切众生都成就了,才愿意入涅槃。但前面无生法忍的体证过程、修行、体证的法性和二乘圣者是一样的,只是愿力不同而已。大乘学者体会的是缘起性空,一切法因缘生,没有永恒不变性,没有独存主宰性,没有实在性,本来空寂。所以在万法的当下就离开了一切执着,不会被污染,故入世而不会被世俗众生所迷惑。对法如此的明白,所以展现出来的风貌就不一样。一般人会认为人间是五浊恶世,都是些烦恼众生,怕自己被污染了。但大乘菩萨行的菩萨道是以众生为重,最主要的就是缘苦众生,离开众生也就没有菩萨可成就,正因为有众生,菩萨才起悲心发大愿力。体悟了无生法忍的菩萨不再自私,不再有我执我慢,因体证法性空寂,明白一切法(包括生死)都如幻,于是不再执着于一切法,也不再恐惧生死了。在解决生死问题上,证了阿罗汉及证了八地菩萨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前者涅槃的同时不再来人间;而后者却要制造一切因缘来利益更多的人,所以大乘与二乘的风格展现就不同了。要注意:大乘与声闻的不共处在那里?就在菩萨的悲愿很大,不忍众生苦,众生不度尽,他誓不成佛,这是菩萨道唯一与声闻不共的重要地方。大乘菩萨为何有这样的悲愿力?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一切法如幻非实,生死也如幻,哪里还担心生死?所以愿意以自己无限的因缘(包括未来的生命等一切)来利益众生,这个风格上确实是不一样的。同样解脱,但心量、风度确实有不同,二乘人是卓越脱俗,非常非常超越而独立拔俗的状态;大乘是和光同尘,入世与众生打成一片来度化他们。但这些都要有本钱,绝对不是没有明白实相,却一天到晚说要来度众生:“早去早回哦。”早回要有本钱,没有见法,没有缘起性空的这些知见,回是一定要回,不知道哪一道呢?所以,菩萨以愿力意生身而来,那是要有程度有本钱的,即见法悟道,悟道后才能随愿而来。如果是世俗众生,那就身不由己随业而流转了。所以大家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建立正确的知见,根据正见实践而见法,有了本钱,就可以发胜义大菩提心了。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悟道前是般若道,发的是世俗菩提心;悟道后是方便道,发的是胜义菩提心。我们虽然还没悟道,可先发世俗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达到明心见性后,才是真正发胜义菩提心。如果没有发心,那就没有机会了。
小乘与大乘皆各有习性,只是那个习性不会妨碍生死解脱了。
“如以悟境的风格来说,声闻圣者的悟境,还不彻底,彻底的是世出世间互融无碍的大乘。”
从这几句话就可以了解到,导师虽然从原始佛法找到了法的根本特质,而他真正要宣扬的还是初期大乘般若经、中观的思想,这是与佛法的根本最为相应而一贯的。大乘菩萨不急着马上入涅槃,念念行菩萨道,念念以众生为缘,这要发胜义菩提心才行。
《解脱之道讲记 b26 灭谛 四 解脱者的心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