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26 十二因緣 第二項 行(業) 叁 業的類別▪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業性本空,那會被業力束縛而不能自在,所以大乘法的特殊超越即大乘不共慧就在這裏。甚至當下一念能明白,就能超越億萬劫重罪的束縛。聽起來好象很虛玄,其實佛法的般若空慧確有其深刻的內涵,那是了解一切法畢竟空的真理法則的智能,不是一般世俗的知識所能了知的。星期六上的《中觀今論》課大部分都在闡揚大乘法空慧,待基礎慢慢打牢,大家就能明白了。

  “4、共業、不共業:依自作自受的法則,自己所作所爲,當然由自己負責。但人類生于自他共存的社會,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直接間接的與他有關。對他有利或有害的行業,影響自己,也影響到他人。從影響本身說,即不共業;從影響他人說,即是共業。”

   業力是自作自受,自己身語意的造作帶來的作用都由自己承擔。但我們生活的社會是自他和合的群體,所以,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周遭。比如從事的行業不光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無形中就與周遭的人事物産生連動的作用。從影響自身來說就是不共業(各別的);影響他人來說就是共業。每家的裝潢環境隨因緣而不同,每個人事業收入不同,過的生活也不同……,這些就是不共業。而我們身處的周邊交通與空氣都是共享的,不管你家裏多好,如果附近的環境衛生或空氣不好,你也和大家一樣共同承受,這些就屬于共業。所以每人有與大家一起共同承擔的共業,也有自己各別的不共業(各人的別業)。即使在一個共業組合成的小家庭內,每人還是各有自己的別業的。

  “個人的不共業,同類相攝,異類相拒,業用在不斷的熏增或削弱中。大衆的共業,更是相攝相拒,彼此展轉而構成自他間的複雜關系。”

  “同類相攝,異類相拒”之意,造善業有善業的種類,惡業也有惡業的種類,好壞同異都在我們自己的身心內造作,人與人之間有好壞善惡,整個社會的共業也是在相攝相拒中形成。新的熏習不斷産生或削弱,共業就這樣起伏增加的遷流變化著。

  “等到相互推移,引發出社會的共同趨勢,即一般所說的「共業所感」。依共作共受的法則,大衆的共業,要大家一起來改變它,聖人也無能爲力。”

  過去經濟還沒發展,大家生活比較苦。經濟慢慢發展了,大家的收入普遍增加了,國家經濟比較富強,社會就比較繁榮了。整個社會是這樣在遷流變化。如果經濟條件再轉化而産生困擾時,大家就都得一起承擔來受苦,這就是共業部分。慢慢形成一股氣勢潮流時,共業就展現得比較明顯,大家就要來共同承擔。依共作共受的法則,大衆的共業要大家一起來改變它,聖人也無能爲力。當大家的共識演變成社會的大潮流大趨勢時,任何單獨的個人都無法抵抗轉變。有人會說,佛菩薩很厲害啊,但也沒有能力把這種大趨勢轉化掉,這叫共業所感。所以學緣起法的人就不會自私自利,因爲知道自他個人與社會都是相依相緣的,如果只有照顧自己而不管別人和社會,即使個人生活再好,家裏也很安全,但是其他的人都很辛苦,在整個社會中你就得不到安祥成長,就會深受其害。明白這個相依相緣的道理,沒有人會自私的。你想過得好,一定要讓整個社會都好,你想活在一個自由的國家裏,就一定要讓這個國家有法治。體會緣起法的人破了我執我見,深知一切法是相依相緣的,人與人應該互相尊敬,我好,希望大家也好,大家好,我才能好。所以我們大乘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緣起法的自他和樂上,我與其它的條件是共的,這種觀念多麼重要!

  我們楊梅鎮精舍的地勢比對面那一排房子低,每天落葉一定會飄到我們這邊來。如果我們每天只掃自己門前的,一陣風起,又把對面地上的落葉吹過來了,一天掃十次都掃不完。所以唯有把前後左右全部掃幹淨才真正解決問題。這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顯示了自他和樂的精神。如果每個人只是注重自己而不關懷別人,社會將會變成怎樣?周遭的環境會變成怎樣?學習緣起法,知道了共業的部分,我們每一個人就會去關懷衆生和國家社會,這個很重要。

  “5、引業與滿業:在種種業中,有一類特強的業力,能「引」我們感招到五趣中的一趣報體(蘊處界),成爲某趣的衆生,叫引業。”

  在這一生中,每人的身口意都造了很多業,有善業、惡業、不共業、共業、定業……,最強的業力就是引業,那是一類一類相拒相攝,最後形成牽引你去輪回的那個最大的業力。我們這一生爲人,就是過去所造的人類的業在所有業力中最強,所以強烈地引導你投爲人類。動物和地獄報也是因其造作的動物或地獄的業力最強而牽引投生的。

  “還有一類業,能使我們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叫滿業。如生爲人,人是引業所感的總報。人與人間的差別,如相貌、眷屬、貧富、知識才能等不同,是由不同的滿業而感得。”

  滿業就是我們現在受報的部分,有人長得很莊嚴,有人長得討人厭;有人生活環境經濟很好,有人一生很苦,怎麼都賺不到錢;有人眷屬兒女非常圓滿,有人兒女是來討債的;有人讀到博士,有人連小學都畢不了業……爲什麼會有這種種差別?這是滿業的不同,也是我們種種業力來成就的。其實這一生不管具足的是什麼條件,都與過去有關。但不要放在心上,明白了業的道理,發心用功參學去解脫超越,或想要創造未來美好的人生,都可以現在努力把握因緣條件,去改善業力,這一點很重要!

  滿業是我們過去的因緣而成就的,不管富貴貧窮,長得莊嚴與否,一生的際遇都與我們過去的業力息息相關。如果現在很有福報,但只是享福而不播種,不懂得修福修慧,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將來又是困苦的,因爲這是遷流變化不停的。如果現在的際遇不好,也沒關系,只要發心植福開智能,懂得修福修慧,將來同樣可以圓滿福慧。所以不管現在的際遇好不好,都要修福修慧。

  “當然,不全是過去業所規定的,更多是由于衆生共業所限製,自己的現生業所造成。”

  當然,現在所有的一切也不全是過去因緣所規定,現在也受著共業的限製以及這一生所造之業的影響。宿命論認爲現在所受的一切都是過去所造的,現在是在受報。其實,現在的受報不但是自己的業力所感,還有共業的互相影響,你這一生所作所爲也是重要因緣條件之一,所以不完全是受過去業力的限製。過去的福報很好,這一生應該有很多錢,但是如果你這一生好吃懶做,這一生會好到哪裏去?所以重要的是這一生的發心,這一點很重要,這給予我們無限的機會。

  “從引業所感的果報說,如生爲人類,此生就沒有可能變成其它趣的衆生,主要的本質是平等的,如人類的壽命、根身的構造,感官的認識,對自然的享受等,都大致相同。但若由于共業及現生業而如此的,即大有改進的余地。”

  生爲人類,即有一些共同的條件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比如人的壽命、身體的構造、六根感官的功能等都差不多。活在這個人間,外在享受的自然條件大部分也一樣。如果是由這一生造成的業力或是周圍環境所産生的共業,那不是固定的,可以憑現在的力量改進。比如環境衛生不好,我們可以清潔整理而改善之。身體不太好,懂得衛生、運動和飲食,能夠注意調養,也是可以改善的。這一生所造的業,在這一生改善的余地就很大。

  “如人類的目光望遠,有一定的限度,這是業力。後經藥物、營養、保護、訓練,使達到限度中的極限,這是可以在現生中長養的。所以,不善的,從善業的精進中改變它;善的,使它增長、更完善。佛法重業感而不落于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別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

   有心改善自己還是可以改善的,好的,讓它增長;不好的,使它改善。佛法重業感而不落于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別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這就展現了佛法與宿命論的不同。如果是宿命論就會認爲我們這一生已經注定好了,賺多少吃多少都注好的,那麼努力也沒有用了。但是佛法不落于宿命,重視的是現生的進修,特別重視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創造因緣。因爲因緣既然不定,就是可以改善和創造的。所以佛法重視我們這一生的改善和努力,與宿命論不一樣。也就是說,過去所致的果報,現在勇于承擔;未來的一切,我們現在可以創造改善。

  

  

《解脫之道講記 a26 十二因緣 第二項 行(業) 叁 業的類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