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a26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三 业的类别

  “三、业的类别:

  1、身语意三业:带有道德或不道德的身体动作,此身体的动作名为身表业;由此身体的动作,引起潜在的动能,名身无表业。”

  在我们身体行为上已展现出来的叫身表业;而由身心造作所产生的影响到未来作用的潜能,叫无表业。一般所讲的业力其实就是指这一种无表业。

   “语言的表达(含妄语、诚实语、文字)名语表业;由此语言的表达,而引起潜在的动作,名语无表业。意业是属于心的。身业与语业,属于生理的动作,及引起的动能都属于物质的。虽无可表见,但物质的能力化,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佛说善与恶的身业语业,是天眼所见的色法,故可说:(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

   我们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属于生理的物质(色)产生的功能,是表业。身体的物质(色)产生的动作所引起的潜能虽无可表见,却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所以这个无表业也属于物质的色,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化的色,因为确实会带来感果的作用。凡夫的肉眼看不到这种动能,天眼可以看到,有天眼的人还能看到鬼道天道等。

  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过去的部派佛教就在诤论“业到底存在何处?”有说在身心的肉体部分,有认为在心灵部分。导师说,不要把业作为实有的数量存在固定的地方。业是一种功能,它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但又不是身心的某一部分――不即不离。虽然我们无法看见所谓能量化的潜在动能,但它确实存在。如果我们今天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内心就会不安,那就是一种后作用。做了一件善事,身心觉得很愉悦,那也是能量化带来的一种后作用。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恶业,带来的影响不仅存在时间很长,甚至只要活着,夜夜都会梦到,潜在的能量作用就比较强大。重业或轻业的后作用力确有所不同。

  “2、善业、恶业、不动业:不动业是指与禅定(色定或无色定)相应的业。这当然是善的。因禅定的特征是意识暂停,心念不动乱,故业也称不动业。这种不动业,能招感色界及无色界的生死。”

  不动业就是修禅定的境界。四禅是色界的定,四空定就是无色界的定,只有比较细的意识,没有身体物质的感觉,所以是比较深的禅定。禅定的特征是意识停止不动,深一点的禅定连呼吸脉搏都会停止,所以叫不动业。如果没有学佛法得解脱,这种不动业死后就是招感天界的果报(四禅以内感得色界,四空定感得无色界)。禅定算善业,可以得到天界的果报,所以很多人很重视禅定,尤其是印度外道,对禅定都非常非常用心,所以他们那边有四禅八定以及神通的蛮多。但是大家要注意,这还是三界的果报,跟我们佛法讲的究竟解脱不一样。佛法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慧解脱,即使没有深禅定,只要初禅前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在这样的定心中起慧观,能开智能而见实相,一样可以解脱。四禅八定的深禅定,往往会执着在禅味上,反而障碍解脱。所以佛法不是只注重专修禅定,而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不离定。很多人误解了,以为佛法讲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开慧,我持戒非常精严,自然会与定相应”。其实守戒可以产生定,那是增上的因缘作用,但戒不一定等于定。修四禅有四禅的功能,守戒有戒的功能,守戒能够心不悔而心安,但是跟定有差别。修定并不等于慧,只是修慧的增上缘。有人误解为守戒一定得定,修定一定得慧,不见得。如果学定一定开发智能而解脱,印度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很好,为什么不能解脱?他们反而执着在定,甚至有的开发了神通,那就更执着了,破不了我执我见和无明。所以禅定并不等于智能,这个大家要注意!

  我们学法建立了正知见,再有未到地定的功夫进行慧观就可以解脱。过去的阿罗汉有二种:慧解脱阿罗汉和俱解脱阿罗汉。慧解脱的阿罗汉没有禅定功夫和神通,他们能解脱是依靠慧以及起码的未到地定,在这样的定心(不是散乱心)中开发智能。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执着在禅定了,禅定只是助缘,散乱心太强无法慧观而见法,但太深的定,意念不起也不能起慧观而解脱。

  “因此,善业与恶业,是专指能感欲界生死的业力。”

  即使做了很多的福报善业,死后没有解脱,所感得的还是欲界(人或天)生死。佛法讲解脱生死,不是只有善而已。很多人不了解:“你们在修行,我也在修行啊,我没有杀人做强盗,也没有造恶业,我还参加了慈善机构,布施做很多好事呢!”布施做好事确实是善业,但只有善报福德,这与解脱生死还有距离,解脱生死是要开智能的,不是行善就可以解决。佛陀是福慧双修,没有福报修行很困难。“贫贱修道难”,如果我们这一生没有福报,连解决三餐都有问题,家庭烦恼也很多,要修行就很困难。如果有一些善业福报,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要修行就没有那么大的拖累。但如果全是善报没有修慧的话,现在的宠物就是例子,有的狗很可爱,一只售价几百万,主人照顾它比自己的孩子还周到。佛经上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这就说明福慧双修的重要性。“富贵修道难”,以前造了很多善业但没有修慧,这一生成了大富翁大企业家,沉迷于五欲中,让他们来这里上课就不太可能,要开智能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福慧双修,不要以为光修善就是修行。

  “3、定业、不定业:故意所作的强业,必定要受某种果报的,名为定业。”

  一个人在造作恶业前一般多少还是会思考的,会了解其后果。如果明知做的后果不堪设想还要去做,叫明知故犯。明知故犯造的业是很强的,一定会受报,这叫定业,谁也无法改变。明知做强盗杀人一定要判重罪,有些人还是身不由己去犯,死后的果报暂且不说,法律会判重刑甚或枪毙,果报逃不了。

  “其实,必定与不必定,还是在我们自己。”

  不管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业,这一生能当下抉择,离开烦恼贪爱,使业力没有滋润催生的机会,那就不一定会起果报,可见当下的这个意念有多重要!大家都发心来学法,通过缘起正知见的熏习,观念意志力就会与一般人不一样,慢慢开了智能,不起烦恼,不造新业,哪里来的果报?甚至因缘促成见法,每一个人解脱都有份哪!来这里上课是建立开智能的善因,学习了正见,以正见成为我们行为的主导,身语意都与正念相应,那就不会造恶业以及一般的善业,而与解脱的业相关了。所谓定业跟不定业,其实都在我们一念之间。只要愿意去创造改变业力,即使定业也会转变成不定。否则过去的定业就难逃了。

  “如「中含」「盐喻经」说:即使是重大恶业,如有足够忏悔的时间(寿长),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能轻受而成为不定业。”

  如果过去造的业,一定要受报下地狱,这样就没机会修行解脱了。佛法的伟大在于一念心可以使重业定业转成轻业不定业。可见我们的发心有多重要!尤其是现生只要寿命够长,能发心持戒修心学佛开智能,即使重业也能轻受而成为不定业,这点很重要!

  “这如以多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并不觉得咸苦一样。反之,如故意作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报。这如盐虽不多而投入杯水中,结果是咸苦不堪。”

  这个比喻很好。过去的重业定业就像盐,尽管量很多,但将之投入长江大河即被稀释,并不会觉得咸苦。如果不知道发心修行,即使过去少量的业,就像将少量的盐放在小杯水中,就会非常咸苦。我们学法修行修心修慧,心量广大像长江大河一样,过去的业就稀释了。如果不发心修行,过去的业即使不是很重,但是心量小,就像把盐放入小杯水中,还是很咸苦的。这就在鼓励我们,不管业力怎样,此生一定要发心修身持戒修慧,就能开拓心量,过去的定业就不足为虑了。

  “所以不必为既成的恶业担心,尽可从善业的修习中去对治恶业。惟有不知忏悔,不知作善业,这才真正的决定了,成为定业难逃。”

  无论我们过去造了多大的恶业,这一生只要发心修行修善,从善业中去对治恶业,就如将大量的盐投入大江而被稀释掉。如果这一生不破无明,不断贪爱,过去造的业真是定业难逃,无法断掉,一有触缘马上就会造业而引发业果。

  过去佛陀时代的弟子们每人业报身世不一样,修行所遭受的境遇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同样都学法修行证果了。不是只有王公贵族来出家才解脱的,即使是属于奴隶阶级的首陀罗,出家后也都得到了解脱。佛陀的弟子成为阿罗汉的很普遍,在家弟子证初果到三果的也很普遍,说明佛法对我们众生是平等的。这一点给我们很大的鼓励,虽然因过去所造的业,而导致这一生的福报不一样,但只要你碰到正法,学的是正见,在你生命中产生的作用是唯一的,那就是解脱,佛法的伟大也在这里。所以千万不要受那些观念的影响:“我们业力深重,没有办法,只能靠佛菩萨的庇佑,自己不能作主”。我们学到正见正法,就有正见正法的功能。

  “依古德说:一切业,都是不定的。”

  如果业力不能变,那就是常。但站在缘起法的立场,一切法无常,业力也是万法之一,所以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业,业力还是无常会变的。古德说一切业都是不定的,符合缘起法的定义。

  “换言之,一切业都有改善的可能性。大乘法中,观业性本空,能转化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义。”

  这几句话很重要!缘起的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过去的业随着现在的因缘条件而变化,所以业力还是能转化的。“业性本空”是大乘空义的特色。从缘起的立场就知道一切法无自性,因缘条件聚合而生,因缘条件离散而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自性或我。“业性本空”的空字就是无自性的意思。当观察体会到我们的身心五蕴所造作的业力是性空时,就能转化忏除重罪,那是般若空慧的力量。由此可见,只有学习缘起建立正见,才有开发智能体会空性的机会。修慧何其重要!没有开智能,就…

《解脱之道讲记 a26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三 业的类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