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業的類別:
1、身語意叁業:帶有道德或不道德的身體動作,此身體的動作名爲身表業;由此身體的動作,引起潛在的動能,名身無表業。”
在我們身體行爲上已展現出來的叫身表業;而由身心造作所産生的影響到未來作用的潛能,叫無表業。一般所講的業力其實就是指這一種無表業。
“語言的表達(含妄語、誠實語、文字)名語表業;由此語言的表達,而引起潛在的動作,名語無表業。意業是屬于心的。身業與語業,屬于生理的動作,及引起的動能都屬于物質的。雖無可表見,但物質的能力化,有著招感果報的作用。佛說善與惡的身業語業,是天眼所見的色法,故可說:(無表)業是物質引起的特種動能。”
我們身體與語言的動作屬于生理的物質(色)産生的功能,是表業。身體的物質(色)産生的動作所引起的潛能雖無可表見,卻有著招感果報的作用,所以這個無表業也屬于物質的色,是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化的色,因爲確實會帶來感果的作用。凡夫的肉眼看不到這種動能,天眼可以看到,有天眼的人還能看到鬼道天道等。
無表業是物質引起的特種動能。過去的部派佛教就在诤論“業到底存在何處?”有說在身心的肉體部分,有認爲在心靈部分。導師說,不要把業作爲實有的數量存在固定的地方。業是一種功能,它不離開我們的身心,但又不是身心的某一部分――不即不離。雖然我們無法看見所謂能量化的潛在動能,但它確實存在。如果我們今天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內心就會不安,那就是一種後作用。做了一件善事,身心覺得很愉悅,那也是能量化帶來的一種後作用。如果是比較嚴重的惡業,帶來的影響不僅存在時間很長,甚至只要活著,夜夜都會夢到,潛在的能量作用就比較強大。重業或輕業的後作用力確有所不同。
“2、善業、惡業、不動業:不動業是指與禅定(色定或無色定)相應的業。這當然是善的。因禅定的特征是意識暫停,心念不動亂,故業也稱不動業。這種不動業,能招感色界及無色界的生死。”
不動業就是修禅定的境界。四禅是色界的定,四空定就是無色界的定,只有比較細的意識,沒有身體物質的感覺,所以是比較深的禅定。禅定的特征是意識停止不動,深一點的禅定連呼吸脈搏都會停止,所以叫不動業。如果沒有學佛法得解脫,這種不動業死後就是招感天界的果報(四禅以內感得色界,四空定感得無色界)。禅定算善業,可以得到天界的果報,所以很多人很重視禅定,尤其是印度外道,對禅定都非常非常用心,所以他們那邊有四禅八定以及神通的蠻多。但是大家要注意,這還是叁界的果報,跟我們佛法講的究竟解脫不一樣。佛法的“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的慧解脫,即使沒有深禅定,只要初禅前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在這樣的定心中起慧觀,能開智能而見實相,一樣可以解脫。四禅八定的深禅定,往往會執著在禅味上,反而障礙解脫。所以佛法不是只注重專修禅定,而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不離定。很多人誤解了,以爲佛法講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開慧,我持戒非常精嚴,自然會與定相應”。其實守戒可以産生定,那是增上的因緣作用,但戒不一定等于定。修四禅有四禅的功能,守戒有戒的功能,守戒能夠心不悔而心安,但是跟定有差別。修定並不等于慧,只是修慧的增上緣。有人誤解爲守戒一定得定,修定一定得慧,不見得。如果學定一定開發智能而解脫,印度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很好,爲什麼不能解脫?他們反而執著在定,甚至有的開發了神通,那就更執著了,破不了我執我見和無明。所以禅定並不等于智能,這個大家要注意!
我們學法建立了正知見,再有未到地定的功夫進行慧觀就可以解脫。過去的阿羅漢有二種:慧解脫阿羅漢和俱解脫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沒有禅定功夫和神通,他們能解脫是依靠慧以及起碼的未到地定,在這樣的定心(不是散亂心)中開發智能。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執著在禅定了,禅定只是助緣,散亂心太強無法慧觀而見法,但太深的定,意念不起也不能起慧觀而解脫。
“因此,善業與惡業,是專指能感欲界生死的業力。”
即使做了很多的福報善業,死後沒有解脫,所感得的還是欲界(人或天)生死。佛法講解脫生死,不是只有善而已。很多人不了解:“你們在修行,我也在修行啊,我沒有殺人做強盜,也沒有造惡業,我還參加了慈善機構,布施做很多好事呢!”布施做好事確實是善業,但只有善報福德,這與解脫生死還有距離,解脫生死是要開智能的,不是行善就可以解決。佛陀是福慧雙修,沒有福報修行很困難。“貧賤修道難”,如果我們這一生沒有福報,連解決叁餐都有問題,家庭煩惱也很多,要修行就很困難。如果有一些善業福報,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要修行就沒有那麼大的拖累。但如果全是善報沒有修慧的話,現在的寵物就是例子,有的狗很可愛,一只售價幾百萬,主人照顧它比自己的孩子還周到。佛經上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纓絡,”這就說明福慧雙修的重要性。“富貴修道難”,以前造了很多善業但沒有修慧,這一生成了大富翁大企業家,沈迷于五欲中,讓他們來這裏上課就不太可能,要開智能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福慧雙修,不要以爲光修善就是修行。
“3、定業、不定業:故意所作的強業,必定要受某種果報的,名爲定業。”
一個人在造作惡業前一般多少還是會思考的,會了解其後果。如果明知做的後果不堪設想還要去做,叫明知故犯。明知故犯造的業是很強的,一定會受報,這叫定業,誰也無法改變。明知做強盜殺人一定要判重罪,有些人還是身不由己去犯,死後的果報暫且不說,法律會判重刑甚或槍斃,果報逃不了。
“其實,必定與不必定,還是在我們自己。”
不管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業,這一生能當下抉擇,離開煩惱貪愛,使業力沒有滋潤催生的機會,那就不一定會起果報,可見當下的這個意念有多重要!大家都發心來學法,通過緣起正知見的熏習,觀念意志力就會與一般人不一樣,慢慢開了智能,不起煩惱,不造新業,哪裏來的果報?甚至因緣促成見法,每一個人解脫都有份哪!來這裏上課是建立開智能的善因,學習了正見,以正見成爲我們行爲的主導,身語意都與正念相應,那就不會造惡業以及一般的善業,而與解脫的業相關了。所謂定業跟不定業,其實都在我們一念之間。只要願意去創造改變業力,即使定業也會轉變成不定。否則過去的定業就難逃了。
“如「中含」「鹽喻經」說:即使是重大惡業,如有足夠忏悔的時間(壽長),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業即能輕受而成爲不定業。”
如果過去造的業,一定要受報下地獄,這樣就沒機會修行解脫了。佛法的偉大在于一念心可以使重業定業轉成輕業不定業。可見我們的發心有多重要!尤其是現生只要壽命夠長,能發心持戒修心學佛開智能,即使重業也能輕受而成爲不定業,這點很重要!
“這如以多量的鹽,投入長江大河,並不覺得鹹苦一樣。反之,如故意作惡,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報。這如鹽雖不多而投入杯水中,結果是鹹苦不堪。”
這個比喻很好。過去的重業定業就像鹽,盡管量很多,但將之投入長江大河即被稀釋,並不會覺得鹹苦。如果不知道發心修行,即使過去少量的業,就像將少量的鹽放在小杯水中,就會非常鹹苦。我們學法修行修心修慧,心量廣大像長江大河一樣,過去的業就稀釋了。如果不發心修行,過去的業即使不是很重,但是心量小,就像把鹽放入小杯水中,還是很鹹苦的。這就在鼓勵我們,不管業力怎樣,此生一定要發心修身持戒修慧,就能開拓心量,過去的定業就不足爲慮了。
“所以不必爲既成的惡業擔心,盡可從善業的修習中去對治惡業。惟有不知忏悔,不知作善業,這才真正的決定了,成爲定業難逃。”
無論我們過去造了多大的惡業,這一生只要發心修行修善,從善業中去對治惡業,就如將大量的鹽投入大江而被稀釋掉。如果這一生不破無明,不斷貪愛,過去造的業真是定業難逃,無法斷掉,一有觸緣馬上就會造業而引發業果。
過去佛陀時代的弟子們每人業報身世不一樣,修行所遭受的境遇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同樣都學法修行證果了。不是只有王公貴族來出家才解脫的,即使是屬于奴隸階級的首陀羅,出家後也都得到了解脫。佛陀的弟子成爲阿羅漢的很普遍,在家弟子證初果到叁果的也很普遍,說明佛法對我們衆生是平等的。這一點給我們很大的鼓勵,雖然因過去所造的業,而導致這一生的福報不一樣,但只要你碰到正法,學的是正見,在你生命中産生的作用是唯一的,那就是解脫,佛法的偉大也在這裏。所以千萬不要受那些觀念的影響:“我們業力深重,沒有辦法,只能靠佛菩薩的庇佑,自己不能作主”。我們學到正見正法,就有正見正法的功能。
“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定的。”
如果業力不能變,那就是常。但站在緣起法的立場,一切法無常,業力也是萬法之一,所以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業,業力還是無常會變的。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定的,符合緣起法的定義。
“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的可能性。大乘法中,觀業性本空,能轉化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義。”
這幾句話很重要!緣起的萬法都是條件的組合,過去的業隨著現在的因緣條件而變化,所以業力還是能轉化的。“業性本空”是大乘空義的特色。從緣起的立場就知道一切法無自性,因緣條件聚合而生,因緣條件離散而滅,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自性或我。“業性本空”的空字就是無自性的意思。當觀察體會到我們的身心五蘊所造作的業力是性空時,就能轉化忏除重罪,那是般若空慧的力量。由此可見,只有學習緣起建立正見,才有開發智能體會空性的機會。修慧何其重要!沒有開智能,就…
《解脫之道講記 a26 十二因緣 第二項 行(業) 叁 業的類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