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因緣去下手轉化改變。布施可以帶來福報,如果只是布施,不可能解脫。所以要濃縮主要因緣和次要因緣,把握住主要因緣,才能解決我們當前的問題。
“緣起”說起來只有兩個字,卻甚深複甚深!我們把握住緣起法的根本主要因緣條件,明確觀念,就可以厘清一條路來。緣起的偈子:“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就是緣起法根本核心的主要論題,把握住這個就可以知道內涵而引申,善用它體會它。
佛法講的因果和宿命論的因果不一樣,佛法重視的是我們現生當下的一切現象條件(包括身心行爲)。因果不是泛指過去的一切而已,過去的一切是會影響現在,但重要的是我們當下的身心所具備的條件。過去雖然造了某一種因,但如果沒有助緣,也不能成爲果,除了因(主要的條件)以外還得有其它的助緣。因果法則講的是因緣和合,不是單一的因成立單一的果,所以緣起甚深複甚深。探究所有的因緣是極其廣泛的,所以佛法的因緣論分主要因緣和次要因緣,當主要因緣與次要因緣聚合時才能成爲一法。
比如有人非常富貴,有人非常貧窮;有人很有智能,有人行爲就非常不合法。産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過去的因緣外,最主要是我們當下的因緣,現在的觀念正確與否就會産生不同的行爲,有人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好,但是他從小就立志一定要讀到大學畢業,所以願意比別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學習,甚至可以半工半讀上夜校。這種志氣維持著他的精進力,他真的讀到了大學畢業,乃至碩士博士。內心發出的願力就是一股力量,盡管先天條件不好,但只要能努力去具足那些條件,將來還是可以幸福的。年輕時多吃一點苦,將來就有智能,在創業、家庭、人際關系方面都會處理得非常圓滿。
臺灣這幾十年來經濟發展很好,一般的家庭生活都很不錯,孩子們很少受苦,每天無憂無慮。但是他們失去了受苦磨練的機會,只會伸手向父母要錢花,讀書方面只是應付而已。他們的家庭很富裕,父母都很愛護,這些孩子哪裏來真正的內涵,將來怎麼辦?先天條件好未來並不一定就好。很多家長爲自己孩子的反叛期很煩惱,我常給那些孩子們開示:人的平均壽命有七十多歲,你們現在才一二十歲,現在如果光享福不願讀書,甚至讀到初中就不讀了,有的早早找份工作,幾萬月薪自己花,每天很過瘾。請問:將來能做什麼?你沒有專長技藝,那永遠就是賺那一、二萬塊。到叁十、四十、五十歲以後那個日子就很苦了。你現在辛苦一點,人家在玩樂,你在用功,了不起辛苦幾年,你將來學曆好,有內涵智能以及專業才能,到社會上去,到處要你,不怕沒工作。有能力的,自己還可以創業,下半輩子就不用憂愁了。我問他:你願意現在快快樂樂過叁五年,將來一生很辛苦,還是現在辛辛苦苦的拚個叁五年,將來一生很幸福?孩子們一般都聽懂了,回去以後就會好好地用功。所以,教育孩子不可以罵和逼迫,而是要開導、啓發他的智能:你現在辛苦也不是爲父母和別人,而是爲你自己的將來,具備了幸福的條件,自然就會有幸福啊。這是用智能去觀察我們的人生。所以佛法講因緣不是只有講過去如何,主要是現在、當下。先天條件不好,是由于過去的條件不好,但透過現在的努力,具備那些成就的條件,開發我們的智能,將來就可以具足那些善的條件,還是可以幸福的。佛法講的因果法則與神教者的宿命論是完全不同的。
人依內心的知見觀念是否正確才引生行爲的合理與否,這就是造業――合理的是善業,不合理的是惡業。我們的行爲所造成的業力會影響到未來,這個行爲來自于知見(即觀念)。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全的觀念。學佛也是一樣,由于對諸法的真理實相不了解,也就是無明沒有智能,所以我們的知見有了錯誤,每天爭奪愛取、汙染造業而不自知,還以爲一切是正常的。只有透過法的熏習,才會明白,原來我們的痛苦煩惱是來自于自己的無明造作,那就會探討內心的運作狀態和執著的原因,很快就可以修正知見。知見修正後,行爲自然端正,因爲行爲來自于觀念。
各位返觀一下我們的一天:早上醒過來一直到晚上睡覺的運作過程,到底是誰在運作?大家都不了解。其實裏面有一套程序每天在運作,由于我們不明白,所以它造了很多惡業,帶來痛苦,我們就得去“受”。當了解觀念的錯誤帶來行爲的錯誤,而進一步帶來痛苦煩惱時,就知道從哪裏去改善修正,該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過上幸福自由解脫的日子。古今中外的芸芸衆生爲何都那麼苦?最大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自己生命內涵和真相。我們學法爲什麼要先上課?上課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建立正確的知見,即明白因果法則,所以“緣起”兩字甚深複甚深,這是佛法最重要的理論。
“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系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也就因此,悟得這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造的。佛陀的緣起觀,非常深廣,所以佛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雜含卷一二*二九叁經)。”
緣起法是此有故彼有,即是“此故彼”――因爲具備這樣的條件,才産生那樣的法。一切法的産生都有其先決條件(主因)和很多助緣(次因)。既然一切法必須要因緣條件才能成立,在相依相緣、衆多相對的條件下才能産生,即表示沒有一個絕對的東西,這就是緣起。所以緣起法首先否定了絕對的存在。既是要衆多條件的組合,就沒有單一能存在的。而且如果這個單一的是永恒的,這就更加不可能了。既然講緣起的“此故彼”,那就徹底否定了無因生,否定了沒有原因就能産生某些法,因爲一切法都是相對的存在。但是我們內心不了解這個真相,內心不安穩,希望有一個永恒的東西。先是執著五蘊是我,希望永存。但從曆史來看沒有一個人是永遠不死的,所以很不得已,老大不情願,又希望有一個“我”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肉體壞了,這個“我”離開人間後,還有一個地方可以永遠安住。衆生的內心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執著?佛法明明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緣起條件的組合,沒有絕對永恒不壞不變的(即常不可得),但我們偏偏不甘心、不願接受這樣的真理,希望有一個永恒的存在。
其實佛法的緣起論已在破我見我執的觀念,而希望永恒存在的欲望就是我見我執。只要存有“永恒不變”的觀念,我見我執就有立足點,就破除不了。
我們的貪瞋癡、煩惱爲何不能斷?因爲我見我執有立足點,只要有我見我執,貪瞋癡煩惱就斷不了。貪瞋癡煩惱從哪裏來?由我見我執的實有感而來。我們不只是對身心執著,對外在的條件也是一樣,希望所有的名利永遠存在並且越多越好。但是一切都逃脫不了無常的法則,要使這些永恒不變是多麼辛苦,當然也不可能!
我們俗家姓劉,在漢朝是當皇帝的,看見族譜上的記載,我們是劉邦第四個兒子傳下來的,以前大漢江山都是我們劉家的。諸位有可能是企業家或大富翁,名利上也許都很有成就,但請問:這些能比漢朝劉家的江山還大嗎?這是比喻。一個國家一個朝代都要替換的,我們能傳幾代不變?人間就是無常的。但我們重視的還是這身外的名利條件,而不知隨著我們生命在流轉的只有業力。明白這個條件的人,就清楚要注重的是自己德行而不是名利,因爲名利帶不走,只有業隨身。後面講十二支緣起的每一支的內容,就知道意識的執取作用在生命死亡後還會存在,這就是輪回的原理。
一般人只注重外在的名利,而很少注重到德行對生命是最具直接影響的。今早在車上聽收音機裏說:事業的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幸福快樂。是啊,每個人都有某部分的成就,也許會得到暫時的滿足安慰,但反問:我們的生命活到今天,不管活了多久,真的幸福自在滿足嗎?即使過去有一些成就,但必然面對老病死將要失去一切時又如何滿足?面對未來遙遙無期的黑暗大洞,不知何去何從,這些人生的滿足能使我們安心嗎?
提醒大家把著眼點放在主要因緣上,有沒有爲自己真正的生命(慧命)而負責?現在是暫時滿足自己的身心,還是爲我們的法身慧命長遠之計而著想?有智能的人爲自己未來長遠的慧命作安排,沒有後顧之慮,未來是清淨自在解脫的道路。但很多人只是注重眼前的名利恩愛,卻不明白一息不來時這些都與你無關了,遙望未來無盡的慧命不知怎麼辦?衆生很少有這樣的慧眼,看到的只是眼前,以爲都是實在的。然而緣起法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絕對的東西。我們能把握的也不過是如幻緣起的馬上就消失的一些東西,但我們卻把它當作實在永恒的,每天爲這些而爭取。
什麼叫絕對的?外在的山河大地(包括身心名利等)沒有一樣是永恒不變的。佛法說一切法無常,沒有長遠不變的,它只是在一切相對的關系之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所得到的結論,雖然是真相,但我們要了解卻很難。
這一切既然不是偶然的,就是有條件的;不是神來主宰創造的,那就一切操之在我(自己)。一般人以爲佛法是神秘迷信的,搞他力崇拜的,這完全是誤解。真正的佛法一點也不迷信,一點都不靠他力崇拜,學佛法是了解緣起條件而生萬法,明白事實真相,這是佛法的心要。現在社會上看到的宗教、民俗信仰其實不是真正的佛法,但一般人因爲沒有學過真正的佛法,所以誤解佛法就是迷信和他力崇拜。
《解脫之道講記 a19 集谛 緣起的定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