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12 婆羅門教與奧義書哲學的特色

  “﹝婆羅門教與奧義書哲學的特色﹞

  所謂「婆羅門教」即是以吠陀、梵書、奧義書等爲基礎,來信仰、實行的宗教。奧義書屬于梵書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爲獨立出來,成爲一部份之典籍。「吠陀」,是用于祭祀的贊歌。對祭祀儀式的規定,祭式及贊詞的意義,作更詳盡的記述,而成爲「梵書」。”

  婆羅門教祭祀唱贊歌的儀式都是用吠陀來記錄的,梵書是由前面的吠陀慢慢發展而成,把更詳細的內容記錄起來,它涵蓋了好幾部吠陀。

  “那時的教義,確立了婆羅門教的叁綱:(1) 「吠陀天啓」是:古代傳下來的宗教贊歌,看作神的啓示,作爲神教最有力的權證,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叁吠陀。 (2) 「婆羅門至上」是:神的啓示,分人類爲四種階級:祭司的婆羅門,武士的剎帝利,自由工商的吠舍──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權。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爲被奴役的首陀羅,死了完事,名爲一生族。嚴格的階級,出于神的意思;作爲祭師的婆羅門,地位最崇高。”

  當時(沒有發展到奧義書)婆羅門的教義,即真正的內涵主要就是這叁綱。古代吠陀記錄的東西就像他們的經典一樣,把這些對神的贊歌或祭祀的記錄合起來就叫叁吠陀,後來發展爲梵書。這個內容産生的就是第二綱――婆羅門至上。他們把人分成四種階級,第一種就是作爲祭司的婆羅門,是最高至上的,這是神的啓示;第二是武士的剎帝利;第叁是自由工商的吠舍,這叁種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權;而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爲被奴役的首陀羅,死了完事,名爲一生族。這些婆羅門其實是阿利安人入侵到印度而變成的統治者,然後把印度當時的原住民變成奴隸首陀羅。這樣的分種性階級,其實就是極權的奴隸統治者的一種心態,他認爲婆羅門是從大梵天的頭部來化生的,剎帝利是從大梵天的肩膀或腋下來化生的,吠舍是從大梵天的腹部來化生的,而奴隸階級就是從大梵天最低的腳底來化生的。這是典型的神權觀念,認爲外在有一個神,人是從它的某個部位來化生的。這個觀念非常不平等,把原住民奴隸化,然後認爲一死就完事,不可能再生了。當時的印度就是這樣,延續到現在盡管稍有進步,然而依然存在。談到這裏,我點出一個重點,大家要注意:我們大乘佛法後來開展出很多的典籍經典,爲什麼與根本佛陀的平等教法不同?有一個重點,就是這些大師們的出身都很好,大部分(不是全部)都是婆羅門,從小就在婆羅門階級的家庭教育中,學習的都是婆羅門思想觀念,長大後覺得佛法更好更超越,所以他們就來學佛法了。附帶點一下: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大部分還是婆羅門的不平等階級種族思想。這個很有意思,附帶點一下,望深思!

  “(3) 「祭祀萬能」是:神與人的關系,依于祭祀,祭祀爲宗教第一目的。進而以爲:天神、人、世界,一切因祭而動作,因祭而存在;天神也不能不受祭祀的約束。”

  他們重視的就是拜拜祈禱這種儀式,認爲一切活動的好壞災禍都與祈禱拜拜儀式有關,所以把祭祀當成宗教中第一個最主要目的,進而以爲天神、人、世界一切因祭而動作。一切萬法的變化遷流和種種的人間際遇,也認爲是祭祀産生的作用,祭祀的力量很大,一切因祭而動作而存在,也就是無所不拜,無所不用儀式來祈禱。注意哦,這是傳統婆羅門教最重要的一個觀念。爲什麼要提這個?這個太重要了!現在社會的很多怪力亂神以及每天都要拜的觀念到底是什麼?這裏附帶一提,大家要注意,最後引生出天神也不能不受祭祀約束的觀念,所以後來就有持咒,以爲可以指使神鬼,這些觀念都是從這裏而引生的。

  “此外,古代阿婆阿耆羅傳來的,息災、開運、咒詛,降伏的咒法,爲一般人民的低俗信仰,後來集爲「阿闼婆吠陀」。”

   阿闼婆吠陀是四吠陀裏最後一個,專門教息災持咒開運,認爲鬼神都不得不受這些咒語的控製。剛開始認爲鬼神力量大,所以就祈禱拜拜,後來發展咒語,覺得儀式祈禱咒語反而還能控製神鬼,這就是婆羅門教的內涵與發展。請問: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很多宗派是不是也靠這個?注意聽啊!不了解過去點點滴滴的內容,現在我們到底在做什麼都不知道,導師的苦口婆心就在這裏!要抉擇正見,就一定要知道當時佛陀反對並破除的是什麼!二千五百年來混進的東西,如果沒有搞清楚,你學的到底是什麼法?不能受用解脫的原因在哪裏?爲什麼到最後都在等待救度依賴他力?這就是導師的苦心處啊!

  “正統婆羅門所修的,是祈願、贊歎、供儀、祀火、念誦等祭祀的方法,其理想是藉由修行而與梵天共住。當時的梵天是人格化的神,人以住梵天界的梵宮爲最高理想。所以,他們修宗教上的儀式、修禅定(瑜伽)。由此修行,可與梵天接觸,因所修淺深不同,死後所住的天界階段也不同。”

   這裏可以了解到婆羅門教的大體內容,他們認爲大梵天是究極的地方,人們從那邊下落到人間,將來就是回到梵天去,住在梵宮,與梵天共住,這是他們最高的理想。要注意,現在很多修行觀念與這個“梵”字有關系,佛教也講修梵行,梵行的梵字就是清淨的意思,修瑜伽禅定一定要離欲才能得清淨心,所以叫修梵行。

  他們把梵當作人格化的神,而自己最後的歸宿就是要往生梵,這是當時婆羅們教的思想。在修行中,除了這些供奉念咒的儀式外,他們還修禅定,禅定的層次有深淺,佛教也講二十八(或叁十叁)天、四禅天、四空定天,就是與禅定的不同境界有關。初禅有幾天,二禅有幾天,叁禅四禅到四空定,還有四空天,合起來就是天的境界。我們講的有多少種天的境界,其實是源于婆羅門思想。佛法接受了有關天的觀念,接受了梵天的存在,但不認爲升梵天是究竟,梵天只是在天界中,是禅定中某個次第某個境界的天而已,只是在四禅的境界裏,還沒有達到四空天的境界。佛法講,修行禅定有升天的條件,但並不是究竟解脫,佛法的究竟解脫是超越叁界的輪回生死,佛法認爲叁界的這些二十八天並不究竟,它只是福報或是定力而産生的,當福報或定力盡了,又會墮落下來,還是要輪回。要注意,很多人修行重禅定,以爲禅定就可以解脫,那就錯了。如果禅定必然會解脫,還要佛法幹什麼?婆羅門的禅定修得很好啊,瑜伽的禅定功夫也很好,現在印度有四禅功夫或神通的比比皆是。佛法的解脫是超越叁界,不再受叁界的業力束縛。佛陀悟道前親近的兩位師父(郁陀迦和阿羅邏)修到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都沒有解脫。佛陀悟道後想去度這兩位師父,結果他們都往生到無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這就是由禅定境界而得到的果報,但這並沒有究竟。

  這地方我們也要注意,很多人誤解了,以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說戒能帶來定的增上緣,定能帶來慧的增上緣,而不是戒一定等于定,定就等于慧。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還不能開發智能呢!因爲定力太深了,反而無法起慧觀。修行中定力的深淺不同,死後所升的天界階段也不同,這是從定力的深淺分別而産生的一個說法,這一點大家要明白。掌握了這個重點,就不會人雲亦雲,跟著別人胡裏胡塗地修,以爲修禅定(包括修苦行)就好,其實佛法重視的並不是這點,定只是慧的增上緣而已,是幫助開發智能的一個主要條件,但不是全然等于。因爲如果沒有定,在散亂心中,貪欲心煩惱心很重,要開發智能也是不可能的,身心必然要有某種程度的定力,心不散亂才能産生慧觀,加上佛法的正見正思惟的作用,才能夠見法悟道。所以不是全然不要定力,至少需最起碼的定力(未到地定),心不散亂,粗的貪瞋癡煩惱已經降伏,才能在定心中觀察緣起的萬法,最終開發般若的智能。所以定力是要的,但它只是增上緣,並不等于慧,這一點也要明白。

  “阿利安人向東移殖,恒河中流出現了毘提诃王朝,漸開展出新的文化,就是奧義書哲學。這時,隱遁者不再從事形式的祭祀,不再爲衣食勞心,專心于禅思。這種似乎消極的學風,不但哲理深入,更有不受祭祀束縛的積極意義”。

   阿利安人婆羅門教漸漸向東方移植,東方的思想比較自由,而政治形態對于宗教思惟模式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在文化上就不能接受婆羅門思想的束縛,不能滿足于種族階級的思想控製,認爲這是不合理的,漸漸有人敢于反抗,因而出現了新的思潮傾向。他們不再注重只有祭祀拜拜了,認爲應該改造內在的身心,于是,産生了沙門集團,即過著自由禅思的日子,到處遊化,餓了托缽,累了住宿在樹下甚至墓地,他們不再爲吃住而煩惱,過著這樣生活的修行人就叫“沙門”。他們注重的就是修定禅思,注重內在的修行和思惟,漸漸轉化了風氣,善于思考哲理,不再沈醉于崇拜祭祀和他力信仰,不再受祭祀的約束控製。奧義書的思想就在這樣的時代中逐漸嶄露,佛陀的思想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而彰顯。如果還是婆羅門祭祀盛行的時代,我看佛陀的思想也無法彰顯。佛陀出世時,印度文化已形成了一種自由學風,後來的奧義書思想也由此而進一步發展而來。

  “奧義書重視真我的智識,祭祀已不再是萬能。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感的輪回說。”

  奧義書就是對婆羅門教固有思想的很大革命,以前是依賴外在梵天的主宰,只能用祭祀贊歌禮拜祈禱的方式,完全靠依賴。而奧義書的“真心的梵我論”是慢慢發現自己身心的行爲與梵天間的關系,不再由梵天無條件的來控製主宰了。其二是業感的問題,發現個人的造作會遺留下功能性而影響未來,這就是最初業力思想的雛形,慢慢回歸到各自做事各自負責的思想,那就不是完全由神的他力控製了。故由婆羅門教而發展到奧義書的時代,是一個很大的思想轉變和革命。

  “(一)真心的梵我論:從「梨俱吠陀」的創…

《解脫之道講記 a12 婆羅門教與奧義書哲學的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