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5 叁處觀

  “﹝叁處觀﹞

  佛法以有情爲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佛常用「叁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但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爲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

  導師這幾句話點出了重點:要觀察自己的身心,如果是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就不能了解真相。所以要從流轉相續的生命之流的剎那變化中(諸行的“行”就是遷流變化)來觀察。我們的身心是隨著生命變化而活動的相續的生命之流,要著重從這一點去觀察。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靜止孤立地片面了解,就會産生不同結論。

  “有情是有機的活動者,如當作靜止、孤立的去考察,就會發生錯誤,誤解佛陀觀察的深意”。

   導師先點出這個重點:要觀察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必須在流動的生命狀態中去了解它,而不是靜止的、現代醫學解剖式的剖析。生命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的一種不息的流動,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從剎那剎那的變化中,才能發覺佛法所要闡明的與其它宗教、哲學觀念不一致的特質,也就在這裏才彰顯出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有詳細的研究,你們會明白這種觀察所産生的妙用。

  “論到叁處觀,即五蘊觀、六處觀、六界觀。蘊處界的分別觀察,是從不同的立場去分別,看到有情的各個側面。蘊觀,詳于心理的分析;處觀,詳于生理的分析;界觀,詳于物理的分析。 依不同的立場而觀有情自體,即成立此叁種觀門,叁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蘊中的色蘊,界中的地水火風,可通于非執受的自然界。”

   蘊處界,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心理、生理、物理的分析。這叁個方面涵蓋了我們的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色蘊”以及界中的地水火風可相通于非執受的自然界(器世間)。五蘊的色蘊是物質,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物質,所以通于器世間(自然界);我們身體有地水火風,而自然界也有地水火風,所以色的這一部分通于自然界。

  “六處雖專爲有情身心的分析,但從六處而發識緣境,即由此說到內心外界的一切。”

  蘊界主要是分析有情本身的身心(詳于心理的分析);六處主要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詳于生理的分析),但也會引申到與外境的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接觸,雖然是分析自己的身心,也會發覺跟外六處産生接觸,並産生六識。這樣雖然表面上是分析自己的身心,其實還牽涉到心外的境界,即涉及到內在外在的一切了。

  “這有情中心論的觀察,都說到了心與色,即證明了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者,不能偏重于物質或精神。”

  五蘊、六處、十八界談的都是我們的身心,它涵蓋的是色心二法,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身心是色心和合的有機體。既然是色心和合的,就不能偏重在心靈上,也不能偏重在物質上。現代科學或哲學都有所偏重,包括佛法的不同法門也會有所偏重。譬如說唯物論重于物質,唯心論重視心靈。唯物論認爲一切萬法包括人類不過是一些物質元素的組合而已,心靈是由于物質的作用而産生的功能,所以認爲物質是爲主的;唯心論認爲一切萬法是唯心所現,如果沒有心靈的作用就不能認識一切萬法,一切行爲帶來的業力也是由心靈造作,由心靈來分別的人間的一切善惡,好壞、善惡、喜怒哀樂都是由心靈造成的。佛法認爲不管唯物還是唯心都是偏于一邊。佛法的重點是認識我們的生命是色心和合的,證明了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基于這一點,大家要有所了解,如果偏于一邊,就不能了解中道的真相(即緣起)。這就提醒我們,在觀察身心時,一定同時去觀察色心二法,在這樣的觀察下,你會發覺色心二法都是緣起無自性而不可得的,就不會在心或色的任何一邊産生執著,認爲它是永恒不變的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