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2 前言▪P3

  ..續本文上一頁是由誰來主宰審判,而是自己的行爲造作帶來業力使然。要調整自己,只有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觀念正確後,行爲必然會正確,隨之而有的作用就不再是痛苦煩惱了。生死輪回也是自己造作的業力使然,只有轉化行爲,淨化心靈,才能不造後業,不再隨著業力而流轉,也就不會被生死輪回所束縛。這一點與信仰神和主宰,依賴他力的造化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明白佛法的這個根本,每一個人都要爲自己負責。如果我們的思想確實很好,心靈很柔和慈悲,對人都是非常善良愛護,回報的怎麼會是痛苦煩惱呢!之所以會痛苦煩惱,那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爲造成與別人的矛盾和鬥爭,因而帶來很多的壓迫。但我們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當痛苦煩惱時都會怪外面的環境:“都是某某人不好,這件事是人家對我不好,我對她(他)沒有什麼不對之處啊!”這樣的結果使我很苦,我們都在怪別人,而不知道會産生這樣相對的結局,完全是自己內心所造作。爲何佛陀說法是從有情身心說起?他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不是在誰來控製主宰你,即使你的際遇很不如意,也要反省自己,看清楚它的原因條件,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有因有緣世間集”麼,而那些因緣還都是你自己造作的!

   “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爲,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爲依歸。”

  佛教講的向上超越究竟解脫,就是要憑自己合理合法的思想和行爲來做決定的。這句話明顯點出佛教與外道神教觀念不同之處。因果之間有著必然理則,你造了很多不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果,因果間有一個必然性。此因定會産生彼果,這就是因果事理的必然性,要深一步去了解它,找到真正的原因,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會去符合其必然性而不再違背了。找出我們痛苦煩惱墮落生死的原因,才能夠轉化改變它,這一切都操之在我,而不是靠外力、靠他力主宰和加被。這個精神就是佛法的特色,絕對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

  “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于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

  我們皈依的佛,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大覺者;皈依的僧,是清淨和合僧團的證果的聖弟子。什麼叫歸依?歸依不是依靠,是心向往之、學習之。我們贊歎景仰佛陀及證果的清淨僧,他們契合真理完成了自己的超越。我們只有皈依了佛和僧,才有機會像佛陀與聖弟子們一樣,抉擇到正確的法,並依之而行,也才有覺悟解脫的機會。歸依其實是歸向正法,歸向真理。這樣的歸依並非依賴崇拜外在的神,而是對于覺者的景仰與學習,這個歸依的意念與外在的崇拜是不一樣的。

  “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能、行爲中,達到人生的圓成。”

  我們要有信心,佛是怎樣覺悟的,我們跟著他的腳步,學他的方法,也可以和他一樣受用解脫。開發對法體認的智能,淨化我們的身心和人格,行爲自然向上超越淨化,最後也與佛菩薩一樣達到圓滿覺悟的境界。

  “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淨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明白了這個根本,首先就要先認識“這裏”,才能淨化或超越。我們每天都講“我、我、我,我是誰,我怎麼樣……”“我”到底是什麼?你真的認識自己嗎?你知道自己每天是怎麼運作的嗎?你發現自己的痛苦煩惱是怎麼來的嗎?你明白自己是如何産生執著貪染的嗎?一個被火燙過的人,看見火絕對不會再伸進火中。同樣,明白了正確的因,就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過錯。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痛苦煩惱,都想清淨、自在、解脫,但爲什麼每天還是在痛苦煩惱裏?因爲不了解自己是如何造成煩惱、執著、痛苦的,所以每天由于無知一直在重犯不已。痛苦煩惱是我們觀念的無明而導致行爲錯誤所造成的。要解決這事,第一步得先回到生命身心中來,回到生活中來了解它,才能轉化它。找到痛苦煩惱的因,才能解決痛苦煩惱。不探討根本處,每天只是向外追尋、尋找依靠,什麼時候能改變自己的身心?如果佛菩薩有大力可以加持你,可以改變你的業力,那我敢肯定說:所有的佛菩薩包括上帝都不慈悲。如果他們是慈悲的,加持一下轉轉我們的業,大家不都解脫了嗎?爲什麼我們還在受苦?有曆史以來,人類沒有離開過痛苦煩惱,難道是佛不慈悲嗎?是上帝不慈悲嗎?其實上帝根本改變不了你,佛也不能改變你,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佛告訴我們,他是怎樣覺悟體證真理的,他是在哪裏超越的。我們要解脫,必須和他一樣用這種方法。佛陀是一位王子,名利恩愛感情等都是現成的。而我們每天爲了名利和生活拼呀苦啊,然而不管你企業做得多大,或做民意代表、官員,都無法像王子那樣一輩子具足一切,我們一生刻意去拼打造作,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條件。但是佛陀爲什麼放棄了王子的身份?如果恩愛名利感情能解決生死的問題,佛陀何必放棄,而要過那種苦行的日子?最後悟道了,悟道後四十幾年,也沒有回到世俗的貪欲中去,還是過著日中一食的托缽生活,直至涅槃前一天,還在爲衆生說法,這一切所爲何事?佛陀慈悲的展現爲的是衆生,他自己超越了苦,不但不會又回到苦的因緣中去,還要把他的經驗貢獻給所有的人類,希望我們同樣解脫自在,這就是身行的部分(不只是語言)。

  如果我們在崇拜依賴裏,什麼時候能像佛陀一樣解脫?佛陀崇拜依賴誰?他也跟當時印度宗教界的宗教師學過,但是所有的外道思想都不能幫助他解脫,所以都放棄了。最後于菩提樹下,在深禅定和思惟中體證到:原來外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破除我們內在的迷惘無明,才能發現真理法則的真相。從內心的變化中知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宰者,所以他宣示――只有自覺。當你打破了那個神話,打破了依賴,打破了我見我執時,才有真正解脫的機會。

  爲什麼會輪回生死?它的因緣條件是什麼?佛陀闡述了十二緣起,前面的條件産生後面的作用和後果,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生死輪回的條件就是這樣不停的在相續循環。只要發覺真相,截斷其中的任何一環,後面就不再相續了。解脫並不難,只是不了解真相和原理而已。如果沒有得到佛法的正見和真正的原理,只是傾向于像外道神教的那種觀念,那就永遠不可能截斷生死輪回的循環,無法超越這個束縛力。佛陀以身作則,告訴我們他體驗、超越而成佛的內容,我們只要依著他的方法觀察,跟著他的足迹走,同樣可以體證得到。人類有情的身心結構五蘊六處的作用都一樣,他能在那裏發覺它的作用,可以看出它的無常無我,我們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體證。所以人人平等有機會,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真正的佛法否定外在神的主宰,重視的是自力,是了解真相後的淨化。

  我們平常都在信仰中,信仰外在虛無缥缈的神,就像在外層空間神遊一樣。明白上述的佛法重點後,下手處就是回到生命中來。學佛法先從外層空間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生命中來,在自己的身心中觀察體驗,明白自己、改善自己,從而提升淨化,那就能和佛一樣覺悟而大受用,這是一個根本的理念,所以佛法一定要從有情說起。

  “世間的一切學術──教育、經濟、政治、法律,及科學的聲光電化,無一不與有情相關,無一不爲有情而出現人間,無一不是對有情的存在。如離開有情,一切就無從說起。所以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爲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爲了改善生活、減輕苦迫,社會上發明了很多便利的物質,如現在煮飯的電器,出入的交通工具等,以及政治、法律、經濟科學也是爲人類而有、而不斷的變化。如果不是有人類(有情),就不需要這些發明創造了。這些改變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卻沒有改善我們心靈的苦迫及對生死的疑惑和恐懼。所以針對有情生命中的苦迫,我們只有從生命中去觀察它。佛陀就是這樣去觀察自己的生命身心,才揭開了我們生命人生的奧秘,這就是重點。所以我們也必須回到有情的身心上來,從自己的身心說起,從生命來觀察、了解它,找出它痛苦煩惱、生死相續不斷的原因。

   “佛說的法門,雖然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起來,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四谛”與“緣起”法門,離了這些,就沒有出世的佛法了。”

  佛陀觀察生命的奧秘,從而解決了生死問題,由此而來開示佛法,引導我們也能邁向解脫。他開示的法門是應機而說的,由于衆生的根性很多,心性不同則根性不同,佛陀就運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來引導說法。然而,不管他說多少法,把它歸納起來,最主要的就是兩個觀念――四聖谛和緣起法,這兩大主題歸納了佛法所有的方便巧說。

  下面就依循四谛這個主題作爲次第,順便把緣起法也介紹出來。只要明白四谛和緣起的理論,我們就能很快地找到真正的正見和觀察的方法,知道如何超越、解脫。現在開始依據四谛的次第,介紹佛陀所開示的法的重點。

  

《解脫之道講記 a2 前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