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與愛的比較研究(陳星橋)▪P2

  ..續本文上一頁異同

  上面分別介紹了慈悲的性質以及佛教對愛的認識。那麼儒家的仁愛、基督教的博愛性質如何?它們與佛教的慈悲有何異同?下面擬就此問題略作探討。

  愛是一切衆生皆具的情識,貪染爲性,源于對自體及外境的染著希求而生起的盲目沖動,由此産生愛情、親情。孔子十分重視這種發乎自然的愛,不過認爲這種愛太過粗鄙、偏狹,尚須改造、提高,由此提出了他的哲學主張“仁”。顔淵問“仁”的意義,孔子說:“克己複禮爲仁。”樊遲也問“仁”的意義,孔子說:“愛人”。所謂“克己”是指內在行爲的修養,而“複禮”則是外在行爲的節製。如何使“克己”、“複禮”臻于最高的境界呢?那就是“愛人”。雖然這裏的愛已不僅是本能的對情人、親人的愛,已升華爲一種推己及人的愛,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廣之,則形成一種充滿社會責任感的愛,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天下爲公”。至此,從世法來看,儒家的仁愛可謂完美之極。

  不過我們若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儒家的仁愛含有濃厚的等級觀念和功利觀念。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教,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中庸·哀公問政》篇)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篇)仁愛既有如此嚴正的等級,人就必定會産生分別、愛惡之心。仁愛既不能超越階級,甚而成爲階級爭鬥的工具,即源于此。而佛教雖誕生于種姓製度森嚴的印度,仍能打破等級觀念,正是緣于佛陀“等視衆生如羅睺羅(兒子)”的慈悲之心。

  又,子張問“仁”的意義,孔子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爲仁矣。”子張又問“五者”是什麼,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篇)從這段話裏,就可知道孔子提倡“仁愛”的最大目的是著眼于功利的。功利者貪欲也,既有貪欲,豈能利樂一切衆生。菩薩爲了度衆生,則有四攝法,所謂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和顔的善語、關切的溫慰語)、利行(福利事業)、同事(與衆生同甘共苦)。它不僅是度衆生的方便,更是一種慈悲心的流露,與儒家的功利實有天壤之別。

  孟子對于“仁愛”的施與,較之孔子的說法更爲露骨些。他說:“君子之施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章》)東漢的趙歧注釋孟子的這段話說:“物,謂凡物可以養人者也,當愛育之,而不加之以仁。若犧牲,不得不殺也。……臨民,以非己族類,故不得與親同也。”可見儒家之言“仁愛”,有親疏之別,族類之差,因其所處地位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這就是儒家所謂的“理一而分殊”的原則。而佛教的慈悲是平等施與一切衆生的,因而能超越怨親、人與非人等種種差別。如佛教的戒殺、放生、素食、忍辱等,無不體現著慈悲的平等精神。

  儒家的仁愛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局限性,是由愛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前面我們已經知道,愛是一種煩惱,是衆生的虛妄情識。它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自私的、有條件的,因而無論你怎樣將它擴展、升華,總是十分有限的。

  博愛,即泛愛一切人。韓愈《原道》說:“博愛之謂仁”。可見在擴充愛心方面,仁愛和博愛是相同的,不過中國的仁愛根源于家本位的文化,而西方的博愛則根源于基督教的神造說。耶和華——神爲世間的創造主,人類的父。神愛世人,所以人也應當愛神,並體貼神的意思,愛人如己。這多少根源于家屬愛,然主要還是啓發于萬化同體同源的觀念,近于緣起法的平等性。平等一如,本是事事物物的本性,然而缺乏對緣起法的智慧觀照,因而在定心或類似定心的映現中,將其神格化,成爲神秘的宇宙根源。

  了解了仁愛、博愛的局限性,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佛教爲什麼要斷愛,爲什麼要提出一個不同于愛的道德標准——慈悲。其實,佛教慈悲的高超之處即在于它建立在斷除貪愛煩惱,將虛妄情識轉化爲清淨智慧的基礎上。菩薩依此智悲。不但從自己而廣泛地觀察向外的關系,而理解得自己與他的相關性,更從自己而深刻地觀察內在的關系,了解自我,只是心色(物質)和合而相似的相續的個體;雖表現爲個體的活動,而並無絕對的主體,因而能內證身心的無我,外證自他的無我,使慈悲心超越自他;無有限量。所以佛教將慈悲心又分爲慈、悲、喜(見衆生的離苦得樂而歡喜)、舍(怨親平等,不憶念衆生對于自己的恩怨而分別愛惡)四心,稱爲四無量心。

  愛,是人的本能,或純樸,或粗俗,必須經過“克己”,作不斷的向上的努力,才能“複禮”,才能歸“仁”。能推己及人,擴充愛心,予他人以真誠的關心、同情和愛護,這種仁愛或博愛的精神是崇高的,完全符合佛教利樂一切衆生的慈悲精神。在當今地球日益“變小”,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人與人及至自然萬物的關系日趨密切的現實中,我們多麼需要這種精神。佛教說的斷愛,是約出世的、內在的斷舍貪染執著的修養而言,絲毫不會貶低愛、仁愛、博愛等積極意義,這從佛典中廣泛出現的愛道、愛語、愛敬、愛眼、慈愛等詞即可了知。

  慈悲,是佛心,是清淨的、平等的、圓滿究竟的。衆生皆具佛性,因而皆具慈悲之心。然而由于無明愛、取等煩惱的障蔽,不得顯發。因而必須以果地覺爲因地心,不斷修學佛法,由出世(離愛染)而入世或即世而出世,在淨化身心、完成人格、利益大衆的過程中圓成慈悲之心。在如今這個鬥爭堅固的時代,盡管物質日益豐富,精神卻日見空虛,貪欲橫流,道德淪喪,生態平衡日遭破壞,戰爭也是此起彼伏。當此之世,我們不正是需要這種清淨的、和平的、平等利樂一切衆生的慈悲精神嗎?本文旨在光顯佛教的慈悲教義,容有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慈悲與愛的比較研究(陳星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