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覺大師
林明珂
明代禅宗大德永覺大師,諱元賢,建陽蔡氏子,生于萬曆六年(1578)。大師初名懋德,字暗修。初習魯诰,精研程朱理學。大師二十五歲時,嫌市井喧鬧,無法安心,躲于附近寺院中讀書,適逢寺僧誦法華偈道:“我爾時爲現清淨光明身。”忽有省悟,贊歎道:“想不到周孔之外別有此一大事。”于是抛棄以前所學,專習佛典,曾從趙豫齋受《楞嚴》、《法華》、《圓覺》叁經。
次年,壽昌無明大師于董岩開法。大師久聞壽昌之名,遂以白衣身份禮谒。師因大事未明,晨夕參請,壽昌指示道:“此事是不可以用語言文字傳授的,必須靠你努力參究,方能契入佛祖之心。”大師遂問:“弟子愚昧,不知如何參究?”壽昌遂舉臨濟幹屎橛公案道:“臨濟大師上堂說:“你們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你們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當時有個學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下禅床把住說:“快說!快說!”學僧欲回答,臨濟把他推開說:“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便歸方丈。你就參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吧!”
于是大師日夜參究,天長日久仍沒有摸著巴鼻。一天夜裏,有僧來訪,師說:“幹屎橛我未參透,不知法師能否再舉一公案?”僧人遂舉南泉斬貓公案說:“一天,快要到誦經時,南泉院東西兩堂僧人爲爭奪一只貓,發生爭吵,各不相讓。南泉循聲過來,奪過貓,拿起刀,對衆僧說:“你們快說,說對了就放掉這只貓,否則就一刀殺死。”衆僧寂靜無聲,南泉于是將貓一刀殺死。傍晚,趙州禅師自外歸來,南泉將斬貓經過敘述一遍,並問:“要是你在的話,會怎麼辦呢?”趙州一言不發,脫下靴子,頂在頭上,走了出去。南泉歎道:“唉!要是你在的話,那只貓就有救了。”你說爲什麼趙州能救貓?”
大師遂有所悟,即述悟境道:“兩堂紛鬧太無端,寶劍揮時膽盡寒。幸有晚來趙州老,毗盧頂上獨盤桓。”
舉示壽昌,昌道:“學道之人,不能于一機一境上作話計。即使百匝千重,垂手直過,尚須遇人。只有所謂“身雖已在青雲上,猶更將身入衆藏”,方是參學眼。”遂別爲一頌道:“大方家之手段,遇物一刀兩斷。趙州救得此貓,未免熱瞞一上。若是有路英靈,畢竟要他命換。”大師聞後,豁然于懷。
大師四十歲時,雙親相繼謝世,遂裂青衿,棄嬌妻,投壽昌出家,取名元賢。大師出家後更是勇猛精進,常有所得,時向壽昌請益,壽昌每次都說:“我不如你。”
一天,壽昌耕地回來,大師攔住問道:“如何是清淨光明身?”壽昌推開他的手,挺身而立。大師又問:“除了這個,還有麼?”壽昌掉臂而行,大師當下了然,如釋重負。師隨其後入方丈,欲呈所見,壽昌倒拈鋤柄,痛擊叁下,道:“向後不得魯莽。”壽昌即述偈道:“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從來不許人。直饒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大師通身汗下,還沒來得及開口就退下,然心中仍有疑團困擾,爲什麼更要棒下翻身呢?
萬曆四十六年(1618)恩師遷化,大師兄博山無異奔喪而來,二人相見,頗爲投機,遂與師兄一起前往博山。一日,師兄問:“禮完師父像了嗎?”師答:“禮完了。”師兄問:“還見師父嗎?”師答:“見。”師兄問:“見的作什麼生?”師答:“與師父當年見的一般。”師兄道:“今天放你一著。”不久具戒,遂相依叁年,生機橫發,囊錐初露,師兄曾贊歎道:“這漢生平自許,向後天下人奈何不得你!”
天啓叁年(1623),因葬母回建陽,乘船過劍津時,聞同船僧人頌《法華經》雲:“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大師疑團冰釋,徹見壽昌用處,乃述偈道:“金雞啄破碧琉璃,萬歇千休只自知;穩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複雨鸠啼。”時大師四十六歲。
大師學貫天人,識達古今,自五十七歲始,說法二十余年,四坐道場,大作佛事,言滿天下,道被域中,世稱其爲古佛再來。大師說法,每有靈異,爲傳其德,今錄一二。
崇祯十一年(1638),師于杭州真寂院開法,附近有位叫茅蔚起的人家,素不信佛。一夜,鬼使來索命,蔚起苦辭不往,鬼使說:“我回去查查,看你是否可免?”十天後,鬼使又來告訴說:“不行,七天後你必須跟我走。”次日,蔚起往真寂院求救于師,師說:“我救不了你,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你能吃素食嗎?”蔚起答:“能。”師問:“你能發無上菩提心受菩薩戒嗎?”蔚起答:“能。”大師遂給他授戒。後來一月無事。蔚起父母見鬼沒上門,強迫他吃肉喝酒。一天吃得酩酊大醉,鬼使來索命。鬼把他帶到陰府,判官責怪他說:“你能發心受永大師戒,因此我放過你,今天爲什麼自甘墮落?”蔚起道:“我不敢破戒,我母親只我一子,恐素食傷體,強令吃葷,今後決不再犯。”判官于是放他一命。
崇祯十四年(1641),師于金華普明寺說法,當時大饑,蘭溪有位趙居士,家裏貧窮,以賣石灰爲生,每賣灰一窯,便用其值半數設齋,大師非常器重他。哪知天有不測風雲,秋後趙居士得暴病死去,不久又醒過來,據他自述道:“初時翻山越嶺不知到什麼地方,忽遇永覺大師,大師問:“你怎麼到了這裏?”對曰:“不知道。”大師問:“你想回去嗎?”對曰:“想回,只是不認得路。”大師說:“你跟我來吧!”兩人行一段路程,大師說:“這裏金華府。”又過一會說:“這是蘭溪縣。”又過一會說:“到家了。”大師用手一推,于是醒過來。”當時傳爲佳話,大師說:“我哪能入冥救人,只因他一念善根,因此才有這種異事。”
參禅首先要提起疑情,即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科學上的一些重大發現,也是從我們平常習以爲常的事情中産生疑問而發展形成的。如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看到蘋果掉在地上,引起疑問,因此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沸騰的蒸汽沖開壺蓋,迷惑不解,努力研究,發明了蒸汽機。可見疑問是發明的原動力。“幹屎橛”、“南泉斬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這些問題就是要提起參禅人的疑情。疑情提起後,進一步要努力參究。參究並不是一味枯坐,而是要用心,即所謂“迷者枯坐,智者用心。”這樣參來參去,一直到打破砂鍋問到底,定會洞見本地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