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意叁題

  禅意叁題

  

  淨慧

  開悟——生命的覺醒

  什麼叫做“開悟”呢?“開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心見性”。佛陀出現于世就是爲此一大事因緣,要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入佛知見。我們學佛也是要爲此一大事因緣,即根據佛所開示的佛之知見而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是我們學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發點。因此,說“明心見性”,說“開悟”,並不是禅宗獨有的,而是整個佛教的立足點。整個佛教都圍繞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展開。“開悟”一般地說有兩種,一種是“解悟”,一種是“證悟”。所謂“解悟”,就是從理解佛法而獲得開悟,主是理解佛說的經典、祖師的語錄,修行的法門、次第和途徑,然後根據某一法門去修。理解了某一些法門的修行次第便是一種悟,這叫做“解悟”。這好比我們沒有去過北京,沒有到過故宮,但是我們看過北京的地圖,看過故宮遊覽手冊,我們也就知道了金水橋畔就是天安門,然後是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麼一層一層殿宇的路線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僅僅曉得這個次第和路徑而已,並沒有親身的感受,沒有親切感。那麼什麼是“證悟”呢?就是我們不但知道天安門、故宮過了一門又一門是怎麼一種情景,而且親自到那裏去了,有一種親身的感受。這種親身感受的本身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這種感受就是禅宗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親切感只有自己通過修證才能體驗。這就好比是“證悟”。“證悟”是一種親證的境界,它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解悟”基本上屬于知識的範疇,“證悟”才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只有“解悟”是不夠的,在解悟的基礎上修行,以達到“證悟”的境界,這才是學佛參禅的途徑的目標。

  如何引發開悟,古人和今人都各有不同的機緣,不同的方式。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可以這樣說,開悟是生命的轉換、生命的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邁進到無限的生命,從迷妄的生命進入到覺悟的生命。什麼是修行呢?實際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爲我們每一個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總是想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要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如果沒有一種拼搏精神是萬萬辦不到的。我們念《大忏悔文》,八十八佛的名號內的“鬥戰勝佛”。佛本來是講慈悲的,講和平的。爲什麼要鬥、要戰呢?因爲煩惱的魔,貪、嗔、癡的魔不戰是勝不了的,所以佛陀教導要“與諸魔戰”,這個魔就是煩惱魔,就是菩提與煩惱的拼搏。沒有經過生命的拼搏,要想開悟,要想得到生命的轉換——從有限的生命邁向無限的生命,那是根本辦不到的。所以,古代修行人,就像我們每天晚課念的《警衆偈》那樣:“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要時刻想到我們的生命需要拼搏,才能從有限轉換成無限,從迷妄轉換成覺悟。因此,“開悟”實際上就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經過一次大碰撞後,我們內心深處就受了一次徹底的心靈“淨化”。

  “悟”有種種機緣,有人從看經開悟。這種看經開悟不是解悟,而是證悟。現代有名的太虛法師就是看《大般若經》開悟的,圓瑛法師是看《楞嚴經》開悟的。所以說,看經看到隨文入觀,看到人我雙忘,看到身心雙忘的時候,同樣能夠開悟。也有見到自然界某一種環境而對自己生命的認識有一種很大的啓發從而開悟的。像靈雲禅師見桃花開悟,洞山祖師見流水開悟。這和佛經講的緣覺、聲聞悟道證果的途徑是一致的。“聲聞”是聞佛說法的聲音而悟到緣生緣滅的道理,因而開悟。孔夫子在川上見流水逝去,也曾有過“逝者如斯夫”的感歎。見桃花開悟,見流水開悟,正是由于目觸自然界花開花落、流水無情的發展變化,從而悟出了緣生緣滅這種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則。當然,也有經過一個透徹的反省在一言半句的啓發下而開悟的,像臨濟祖師叁次向黃檗問佛法大意,叁次遭到黃檗祖師的痛打。打了以後還沒有開悟,但他的生命拼搏沒有停止。然後在黃檗的指引下,前去參拜大愚禅師。在大愚禅師一句話的啓發下,他忽然悟了道。這就是生命正在拼搏時,由于受到外界的誘發或刺激從而一下子在心靈深處發出猛烈的碰撞而開悟。像虛雲老和尚的開悟,更體現了生命拼搏的精神。他五十六歲在揚州高明寺打禅七,工夫用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在一次行茶中他把茶杯伸出去,行茶的人一不小心,將開水濺在他手上了。這時杯子掉在地上,“啪嚓”一聲,好象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樣,生命之流當下被截斷了,開悟了。還有很多開悟的機緣,我們現代人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但不管是通過怎樣的機緣開悟,都和自己痛切的用功、深刻的反省是分不開的。比如,有一個祖師正在用功的時候,走到街頭碰到一個屠夫在那裏賣豬肉,旁邊有一位老太太在買豬肉。這個老太太挑肥揀瘦,選來選去,選得屠夫發火了,把刀往案板上一拍,說道:“你看哪一塊不是精的?!”這位和尚聽到當下就開悟了!象這樣的開悟機緣,不是憑空就能引發出來的,必須在他本人用功到了那個程度,才有一個瓜熟蒂落的時節。香嚴祖師在地裏除草時,隨手將一塊瓦礫扔出去,碰到竹子上,響了一下,就在這一刹那間他開悟了。他是沩山靈佑禅師弟子,即刻回到寺院,沐浴焚香,遙禮沩山,並說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古人由種種機緣引起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碰撞,從而得到生命的覺醒。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因緣,都離不開我們主觀的努力。沒有主觀的努力,再好的客觀環境,再好的修行條件,要開悟都是不可能的。既然開悟了,是不是一悟以後就萬事大吉呢?不是的,而是悟了以後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悟”只是教下所說“見道”。見道後才是修道。六祖在《壇經》上講得很清楚,“理須頓悟,事要漸除”。“悟”是一刹那的事。這一刹那結束了,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一次轉換,從有限的生命進入到無限的生命,我們真正的修行也才正式開始。這就叫“頓悟漸修”。漸修說明修行的道路是漫長的。這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清掃幹淨的。內心的塵垢自己不去掃除,開悟的境界、開悟的成果還有退失的可能。在古代的禅者中有過這樣的例子。因爲還有退失的可能,所以必須繼續修持。那麼,開悟的人和沒有開悟的人有什麼區別呢?古人說“悟了還同未悟人”。開了悟的人和沒有開悟的人外表來看沒有什麼兩樣的。開悟的人照樣吃飯穿衣,拉屎放尿。但兩者畢竟還是有區別的,開悟者“不在舊時行履處”。原來的種種習氣毛病,開悟以後就逐步淡化、逐步消除了,所謂“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因此說,我們用功的人,不管是參禅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最後所追求的目標是開悟,是明心見性,只有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才談得上了生死。沒有過這一關,沒有這個過程而說要了生死,那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爲我們在現實生活、現實世界中都不能自己作主,都不能把習氣毛病除祛,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八苦交煎,你能保證你做得了主嗎?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我們身強力壯、無病未老的時候抓緊修行,要把自己末後一著的這件大事提前辦好,不要等到臘月叁十日到來手忙腳亂!

  修行的尺度

  開悟有解悟與證悟的區別。這既是教下的判攝,也是禅宗公認的入道途徑。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作《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文章的中心思想講的就是悟入佛法的兩種途徑,即“理入”和“行入”。理入可理解爲解悟,行入可理解爲證悟。理入就“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爲理入。”

  行入就是指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悟境,加深悟境的層次。行入包括四個方面: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這四行,既可作爲悟後起修的實踐方便,也可作爲一般求悟佛法者的入門路徑。所以說,達摩大師開示的這四行非常重要,爲我們定出了修行的範圍和標准。

  第一,報冤行。冤是冤家債主的冤,不是怨恨的怨。我們在生活中、修行中會遇到種種障緣,種種阻撓,時時刻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遇到這些事情以後怎麼辦呢?是跟對方弄個水落石出、魚死網破,還是包容忍讓、以德報怨呢?達摩大師說:我們“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人非天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並引《經》文說:“逢苦不憂。”一個修行者、求道者能夠這樣對待日常生活中和修行中遇到的種種不如意的事情,使“此心生時,與理相應”,就能夠“體冤進道”。在這方面,我自己有切身的體會。我快六十歲了,在這六十年的經曆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曆次的政治運動我都趕上了,有人笑我是“老運動員”。其實這是一種大環境,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共業所感”,在這個大環境裏,在“惡業果熟”時,你想躲也躲不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采取“逢苦不憂”、“體冤進道”的態度,對那些從語言上、行爲上加害于我的人,都要發起同情心、憐憫心,加強自我克製、自我修養,“以德報怨”,化解煩惱和敵意。這樣就能減少許多煩惱,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密。

  第二,隨緣行。修行不能違背因緣條件。違背了因緣條件,修行會遇到種種障礙。所謂因緣,就是一種客觀的規律性,它是不隨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達摩大師說:“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報冤行”重…

《禅意叁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與調五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