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意叁題▪P2

  ..續本文上一頁點講“逢苦不憂”,“隨緣行”重點講“喜風不動”;一苦一樂,皆從緣生。對于學佛修行的人來說,苦是一種障道因緣,順染汙的喜也是障道因緣。如果我們能掌握緣起性空的道理,凡事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就能將憂喜置之度外,灑脫自在地生活。修“隨緣行”要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落實在待人處事中,落實在遇緣應物中。我們的在家教友有機會來這裏參加禅七,這也是一種緣,沒有緣是來不了。在禅七期間,大家每天打坐,精進用功,都很有收獲。但是,禅七結束了,各位回到自己的家裏,又是另外一種緣,另外一種條件。緣改變了,我們如果還要成天打坐,既不上班,也不做家務活,那行不行呢?應該肯定地說,那是不行的,因爲你還不具備那種條件,還沒有那份緣法。就是我們出家人,除了定期的專修,一般地說,要想成天專門打坐也是很難辦到的。比如我自己,我很想有時間在禅定方面多體驗,放下萬緣,專修一、二年,但時節因緣使我無法擺脫許多事務性的工作,總是一件事接一件事,多數時間是幾件事重疊在一起,推不掉,也擺不脫,只有耐心去做。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在“動”中磨煉,在“動”中來修持,做到像《證道歌》所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在“動”中修特別要注意時時覺照、事事覺照,注意管住自己的意念,保持心態的安祥。有了覺照,“動”中能“靜”,“語”中能“默”,那就行亦是禅,坐亦是禅,時時安然,處處安然,事事安然了。這種修行難度太大了,必須有定期專修做基礎才能逐步達到這種層次。

  第叁,無所求行。修“無所求行”就是要我們去掉“貪著”之心。達摩大師說:“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修行人不打破“貪”字這一關,要說是真正修行,那真是癡人說夢,不會有任何實際受用。“叁界無安,猶如火宅”,這是《法華經》上的話。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居住的地球,僅是叁界中極小的一部分。色界和無色界依禅定工夫的淺深來判定的。欲界能發起未到地定,然後進入“初禅”,就屬于“色界”了。色界有四禅(初禅至四禅),無色界有四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合起來稱爲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四禅四定稱爲八定)。四禅爲一切禅定的根本,所以又稱爲根本四禅。四禅八定境界很高,仍在叁界之中,仍在生死輪回之中。所以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應在禅定的基礎上修無我慧,斷煩惱種子,證無漏禅定,才能出離火宅,永斷生死。由此看來,修行確非易事,各位不要等閑視之。

  第四,稱法行。什麼是法呢?達摩大師說:“性淨之理,目之爲法。”這也就是此文開頭所說“深信含生同一真性”的“真性”,此真性即是法。這個法,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但爲客塵妄想所覆”,所以不能顯現。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妄想客塵,顯真如本性之理。達摩大師說:“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並引《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他說:“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六度行,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根據“叁空”的道理,廣修六度之行,就是稱法而行。叁空也叫叁輪體空。以布施爲例,叁空即施者、受者和中間物叁者都是緣起的,既是緣起的其性即空,故說諸法緣起性空。修布施要達解叁空,修其它五度也要達解叁空之理,不能著相而求。

  根據達摩大師所說的“四行”去修,我們的修行就會有一個尺度,有一個標准。“四行”的要點就是怨親平等、苦樂隨緣、不貪不求、應理而行。能根據這四方面來修行,我們修行的目標很具體,修行的層次會不斷提高,修行的效果會更明顯,修行的範圍會更擴大。與會的人大部分是居士,今後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工作中,如果以這四種心態來面對一切,我想一定會是晝夜六時恒吉祥的。爲什麼呢?因爲你處處合乎佛法,處處順乎因緣,處處不住相,無所求。希望大家把這四條很好地記住,並加以實踐運用。

  讓禅回到生活

  講一點在生活應該怎樣修禅、怎樣行禅、怎樣把禅貫徹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生活中體驗禅的意境、體現禅的精神、展現禅的作用。我前面講到開悟有各種因緣,從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開悟,迦葉尊者見到佛拈花示衆而開悟,一直到中國的曆代祖師,開悟的機緣真是千姿百態,豐富極了。這些千姿百態的開悟因緣說明了什麼呢?說明禅不僅僅是坐在蒲團上才可以參,開悟也不僅僅是在禅堂裏坐香打七才有可能,只要你用功,只要你能夠在二六時中打成一片,在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存在開悟的因緣,都有開悟的可能性。“禅”,或者說禅的開悟,它對所有的人來講,不是特殊地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從曆代禅師悟道的因緣中可以看出,開悟對每個人都是有份的。禅的展現和實踐既具有普遍性,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把握和運用。《法華經》上講世間“一切資生事業皆順佛法”,說明佛法不離世間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都說明佛法不離世間法。禅是佛法的精髓,禅更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性。曆代禅師都強調禅與中國文化的一體性,禅與生活的不可分。禅與生活是同在的,有生活就有禅。我們有一個設想,就是要讓禅回到生活。古代有如來禅、有祖師禅、有世間禅、有出世間禅的修證;現在又有“安樣禅”、“現代禅”的倡導。我們在趙州祖庭修行、弘法,我們就是趙州和尚的後代,根據趙州和尚的思想能不能提出“生活禅”的設想呢?大家看了趙州和尚的語錄,一共五百多條,一定會對禅與生活不可分割的關系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所以說生活禅的提出不僅是在經典上有根據,在曆代禅師的語錄裏有根據,在趙州和尚的語錄中更充分地體現了生活禅的精神。禅既然是生活的,那我們就應當在生活中體現禅的精神,應當在禅悟中把握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佛法不能脫離世間,佛法不能脫離群衆。我們提倡“生活禅”是希望使佛法普及于世間,使佛法能夠深入人心,淨化人心,深入社會,淨化社會,使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幸福的、祥和的、清淨的社會。這樣我們大家就成就了自己的淨土,就不一定非要離開穢土找淨土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把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建設成爲人間淨土。只要我們大家都有這個願心,都朝著這方向努力,大家都來淨化我們這個世界,淨化我們的人生,我想變娑婆而成淨土的這種理想不會是空想,而會變成現實。這就是我們提倡生活禅的第一層意義。

  提倡生活禅的第二層意義:我們的信徒能夠有時間來寺院修行,能夠集中七天時間不上班實行專修的畢竟是少數人,能夠從幾千裏外趕到這裏來參加禅七法會的就更少了。這一方面說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非常緊張的社會,忙碌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每個人都有自己家庭的拖累,不可能集中到寺院裏來修行,那麼在家庭如何修行呢?我想除了我們按照淨土法門修行以外,應該說禅宗最適合當代人的根器,特別是知識分子和青年,禅是最殊勝的一個法門。我們爲了要讓青年和知識分子,讓衆多正在工作的信教和不信教的人,能夠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法門,我覺得提倡生活禅是最有現實意義的。爲了普及佛法,利用禅的優勢廣泛地接引當機,是我們提倡生活禅的第二層意義。

  第叁,佛教作爲一種信仰來說,它只有真正的落實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真正變成每個人自己的血肉,變成每個人自己的靈魂。假使說我們每天只有早晚上殿的時候才覺得是修行,其余的時間沒法修行,修行的時間就太少了。而且作爲在家信徒來說,他們更不能象我們出家人一樣堅持早晚上殿。如果我們想在心態上時時觀照自己,時時把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種統一的完整的人格來體現佛法的精神,也只有禅宗的修持方法能夠做到這一點。爲什麼呢?因爲禅最沒有宗教色彩,最容易被絕大多數的人所理解、所接受,而且禅者的風度、禅者的作略、禅者的精神,可以體現于生活的一切方面。要使佛法、要使佛教的信仰同信徒的生活融爲一體,密不可分,只有禅的修持法門才能夠擔當這個使命。這是我們提倡生活禅的第叁層意義。

  當然,之所以要提倡生活禅,還可以找到許多理論和事實的根據,但是歸根到底只有一條,提倡生活禅就是要使佛法和我們的生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使生命與佛法、生命與禅成爲一個整體,成爲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禅意叁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念佛與調五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