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意三题▪P2

  ..续本文上一页点讲“逢苦不忧”,“随缘行”重点讲“喜风不动”;一苦一乐,皆从缘生。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苦是一种障道因缘,顺染污的喜也是障道因缘。如果我们能掌握缘起性空的道理,凡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就能将忧喜置之度外,洒脱自在地生活。修“随缘行”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待人处事中,落实在遇缘应物中。我们的在家教友有机会来这里参加禅七,这也是一种缘,没有缘是来不了。在禅七期间,大家每天打坐,精进用功,都很有收获。但是,禅七结束了,各位回到自己的家里,又是另外一种缘,另外一种条件。缘改变了,我们如果还要成天打坐,既不上班,也不做家务活,那行不行呢?应该肯定地说,那是不行的,因为你还不具备那种条件,还没有那份缘法。就是我们出家人,除了定期的专修,一般地说,要想成天专门打坐也是很难办到的。比如我自己,我很想有时间在禅定方面多体验,放下万缘,专修一、二年,但时节因缘使我无法摆脱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总是一件事接一件事,多数时间是几件事重叠在一起,推不掉,也摆不脱,只有耐心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动”中磨炼,在“动”中来修持,做到像《证道歌》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动”中修特别要注意时时觉照、事事觉照,注意管住自己的意念,保持心态的安祥。有了觉照,“动”中能“静”,“语”中能“默”,那就行亦是禅,坐亦是禅,时时安然,处处安然,事事安然了。这种修行难度太大了,必须有定期专修做基础才能逐步达到这种层次。

  第三,无所求行。修“无所求行”就是要我们去掉“贪著”之心。达摩大师说:“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修行人不打破“贪”字这一关,要说是真正修行,那真是痴人说梦,不会有任何实际受用。“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法华经》上的话。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居住的地球,仅是三界中极小的一部分。色界和无色界依禅定工夫的浅深来判定的。欲界能发起未到地定,然后进入“初禅”,就属于“色界”了。色界有四禅(初禅至四禅),无色界有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称为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四禅四定称为八定)。四禅为一切禅定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根本四禅。四禅八定境界很高,仍在三界之中,仍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应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无我慧,断烦恼种子,证无漏禅定,才能出离火宅,永断生死。由此看来,修行确非易事,各位不要等闲视之。

  第四,称法行。什么是法呢?达摩大师说:“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这也就是此文开头所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的“真性”,此真性即是法。这个法,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但为客尘妄想所覆”,所以不能显现。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妄想客尘,显真如本性之理。达摩大师说:“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并引《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他说:“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六度行,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根据“三空”的道理,广修六度之行,就是称法而行。三空也叫三轮体空。以布施为例,三空即施者、受者和中间物三者都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其性即空,故说诸法缘起性空。修布施要达解三空,修其它五度也要达解三空之理,不能著相而求。

  根据达摩大师所说的“四行”去修,我们的修行就会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四行”的要点就是怨亲平等、苦乐随缘、不贪不求、应理而行。能根据这四方面来修行,我们修行的目标很具体,修行的层次会不断提高,修行的效果会更明显,修行的范围会更扩大。与会的人大部分是居士,今后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工作中,如果以这四种心态来面对一切,我想一定会是昼夜六时恒吉祥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处处合乎佛法,处处顺乎因缘,处处不住相,无所求。希望大家把这四条很好地记住,并加以实践运用。

  让禅回到生活

  讲一点在生活应该怎样修禅、怎样行禅、怎样把禅贯彻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体验禅的意境、体现禅的精神、展现禅的作用。我前面讲到开悟有各种因缘,从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开悟,迦叶尊者见到佛拈花示众而开悟,一直到中国的历代祖师,开悟的机缘真是千姿百态,丰富极了。这些千姿百态的开悟因缘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禅不仅仅是坐在蒲团上才可以参,开悟也不仅仅是在禅堂里坐香打七才有可能,只要你用功,只要你能够在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存在开悟的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性。“禅”,或者说禅的开悟,它对所有的人来讲,不是特殊地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从历代禅师悟道的因缘中可以看出,开悟对每个人都是有份的。禅的展现和实践既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把握和运用。《法华经》上讲世间“一切资生事业皆顺佛法”,说明佛法不离世间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都说明佛法不离世间法。禅是佛法的精髓,禅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历代禅师都强调禅与中国文化的一体性,禅与生活的不可分。禅与生活是同在的,有生活就有禅。我们有一个设想,就是要让禅回到生活。古代有如来禅、有祖师禅、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的修证;现在又有“安样禅”、“现代禅”的倡导。我们在赵州祖庭修行、弘法,我们就是赵州和尚的后代,根据赵州和尚的思想能不能提出“生活禅”的设想呢?大家看了赵州和尚的语录,一共五百多条,一定会对禅与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所以说生活禅的提出不仅是在经典上有根据,在历代禅师的语录里有根据,在赵州和尚的语录中更充分地体现了生活禅的精神。禅既然是生活的,那我们就应当在生活中体现禅的精神,应当在禅悟中把握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佛法不能脱离世间,佛法不能脱离群众。我们提倡“生活禅”是希望使佛法普及于世间,使佛法能够深入人心,净化人心,深入社会,净化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幸福的、祥和的、清净的社会。这样我们大家就成就了自己的净土,就不一定非要离开秽土找净土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建设成为人间净土。只要我们大家都有这个愿心,都朝着这方向努力,大家都来净化我们这个世界,净化我们的人生,我想变娑婆而成净土的这种理想不会是空想,而会变成现实。这就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第一层意义。

  提倡生活禅的第二层意义:我们的信徒能够有时间来寺院修行,能够集中七天时间不上班实行专修的毕竟是少数人,能够从几千里外赶到这里来参加禅七法会的就更少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常紧张的社会,忙碌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每个人都有自己家庭的拖累,不可能集中到寺院里来修行,那么在家庭如何修行呢?我想除了我们按照净土法门修行以外,应该说禅宗最适合当代人的根器,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禅是最殊胜的一个法门。我们为了要让青年和知识分子,让众多正在工作的信教和不信教的人,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法门,我觉得提倡生活禅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普及佛法,利用禅的优势广泛地接引当机,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第二层意义。

  第三,佛教作为一种信仰来说,它只有真正的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变成每个人自己的血肉,变成每个人自己的灵魂。假使说我们每天只有早晚上殿的时候才觉得是修行,其余的时间没法修行,修行的时间就太少了。而且作为在家信徒来说,他们更不能象我们出家人一样坚持早晚上殿。如果我们想在心态上时时观照自己,时时把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种统一的完整的人格来体现佛法的精神,也只有禅宗的修持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禅最没有宗教色彩,最容易被绝大多数的人所理解、所接受,而且禅者的风度、禅者的作略、禅者的精神,可以体现于生活的一切方面。要使佛法、要使佛教的信仰同信徒的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只有禅的修持法门才能够担当这个使命。这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第三层意义。

  当然,之所以要提倡生活禅,还可以找到许多理论和事实的根据,但是归根到底只有一条,提倡生活禅就是要使佛法和我们的生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生命与佛法、生命与禅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禅意三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念佛与调五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