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五講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五講

  7月19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衆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五講,現謹呈如下正文: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爲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爲下劣善根因者。菩薩于中甯舍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

  善的我們要隨順,惡的決定不能隨順,你要隨順的時候,那就是“但爲下劣善根因者”,“下劣”是叁途惡道。一個真正佛弟子、真正修菩薩道的,甯舍身命也不能夠隨順煩惱行。

  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于諸煩惱現有攀緣。

  這是講法身大士,他們是示現的。這個“異菩薩”就是已經得清淨心的菩薩,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真的得清淨心、平等心,一切境緣當中覺而不迷,這個菩薩有智慧,他的般若智慧現前了。“于諸煩惱現有攀緣”,那是利益衆生,他是用這個做手段,所以他沒有過失啊!

  有異菩薩。無智力故。

  沒有智慧,沒有這種神通道力,也就是說這一類的菩薩,他有妄想、分別、執著。

  于諸煩惱。增上執著。

  你要這樣學的時候,那個煩惱更增加了。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于後末世五百歲中。

  這就是指我們現代這一些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的。

  樂欲離諸業障纏縛。

  底下講了五樁事情,第一個就是“希望”。這個“樂”是愛好,是希望。我們希望離開業障纏縛。

  自無損害而得解脫。

  能夠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損害而能夠得解除煩惱,脫離生死輪回。

  是人當于菩薩行中深生信解。

  這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菩薩行,你對于這一部經上所講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了啊!而世尊在這一部經上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的“不求他過,不舉人罪”,擺在第一條啊!彌勒菩薩在這裏也重複:

  于他過失不生分別。

  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

  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我們自己的目標在那裏?就是求如來真實功德。

  如來是誰呢?真如本性。

  “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說的,講“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所以不說志求“諸佛”真實功德。

  佛言如是如是。

  彌勒菩薩這個說法,世尊給他印證,印證就是佛說的。佛講彌勒菩薩所講的完全正確。

  彌勒。是故當于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佛給他做證,也特別強調一下,就是當于菩薩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彌勒說了,後面世尊又說,讓我們斷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慧行”就是法身大士。佛對他們講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對別人說的。他們方便之行是太深了,這個意思太深了,不是聲聞、緣覺、凡夫所能夠理解的。我們看起來,這經上常講不可思議,他們的行徑不可思議。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

  這是佛舉個例子,舉一個修行證果最低的位次(須陀洹),跟我們就不一樣;須陀洹示現凡夫,假裝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

  那真的凡夫跟須陀洹比,差別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貪嗔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

  這個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貪、嗔、癡、慢。將來到那裏去呢?墮諸惡道啊!這是凡夫啊!

  而須陀洹于貪嗔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叁惡道耳。

  小乘須陀洹已經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沒有斷,他貪、嗔、癡都有;雖然貪、嗔、癡都有,他了達啦,他明了、通達了,所以雖起貪、嗔、癡這個念頭,他也不墮叁惡道。他們對于貪、嗔、癡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墮叁惡道,這是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須陀洹,何況慧行菩薩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彌勒。慧行菩薩亦複如是。于貪嗔癡習氣未斷。

  慧行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貪、嗔、癡斷了,確實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斷了;雖然斷了,他還有點“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習氣”很不好懂,古人有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譬如酒瓶——酒倒得幹幹淨淨一滴都沒有了,裏面也擦得幹幹淨淨,確實沒有了,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實際上他真的斷掉了,他確實沒有了,但他還有點習氣。

  彼亦別余初業菩薩。

  他也跟那些初業菩薩不一樣。

  何以故。其心不爲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

  慧行菩薩,他們是習氣不斷,而煩惱真的斷幹淨了,確實沒有了。他跟初業菩薩不一樣,這個“別”就是差別,不相同。爲什麼呢?“其心不爲煩惱所覆”。“覆”就是障礙。煩惱再不會對他産生任何障礙了,所以他不同初業菩薩。

  “鈍行菩薩”,這個鈍行菩薩就是鈍根的菩薩,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沒有智慧的菩薩。初學的菩薩和沒有智慧的菩薩跟凡夫一樣。“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不能出離六道、不能脫離叁界。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

  這個“重罪”是習氣裏面所現的。像《華嚴經》上五十叁參,我們看到的這些慧行菩薩——勝熱婆羅門的愚癡、甘露火王的嗔恚、蜜蘇筏多女的貪愛,這叁個人是代表貪、嗔、癡叁毒煩惱啊!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于惡道。

  這個智慧力是他們觀行離相,所以表現是這些造作惡業的樣子,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對一切衆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這個手段來教化衆生而已,所以他們不墮惡道啊!

  彌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是佛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人燒著一盆火,不斷的在加柴火,于是這個火愈燒愈猛、愈盛,那個火光愈來愈明亮了,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薪、是柴火,投在火裏面使這個光明更熾盛,是這個意思。

  彌勒。慧行菩薩亦複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火光代表智慧。這個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煩惱,煩惱投進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煩惱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他們的境界太高了,他們所證的太深了,所以煩惱對他是增長智慧的。煩惱對我們是幫助我們墮叁途,要感苦報的,完全不相同。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他問的正是我們心裏面所希求的。“初業菩薩”就是初學的菩薩,既然出家了;這個出家的意思是廣義的,並不是剃了頭,穿上寬袍大袖這就是出家人了,這未必是出家。此地這個出家,是心裏面確確實實把煩惱、貪愛舍掉了,這叫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

  六道輪回是家,超越六道輪回那就出家了。

  六道輪回怎麼造成的呢?煩惱造成的。所以心裏面有是非人我,有貪、嗔、癡、慢,你就沒有出家。如果心裏面舍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貪、嗔、癡、慢,你就出家了。這初出家的人,智慧沒開,希望開智慧。那就是“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我們應當舍那些?應當修那些?使我們能夠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沒有生的智慧能夠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掉。彌勒菩薩問的這個,正是我們所希求的。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于利養知其過失。應須舍離。

  這是菩薩問的當舍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要舍名聞、利養。舍名聞、利養,先要曉得名聞、利養的過失。你知道它的過失,你自自然然就會舍離了。

  若好愦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衆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後頭特別加一句

  是故應舍利養。

  你看,佛在這一句話裏頭,把利養重複兩次,這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本在利養。如果不貪利養,其他的過失很容易舍掉。貪著利養,其他的這些過失也不容易舍掉。

  修于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少欲。

  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舍諸愦鬧。

  這是熱鬧的場所要離開。

  樂于寂靜。

  他心是定的,他能夠在很安靜的環境裏面住得很自在。現在人的話就是“甘于寂寞”,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熱鬧,他不熱鬧的日子過不下去,他要煩惱啊!

  舍諸世話。觀于實義。

  “實義”是什麼?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的,叁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那是實義啊!那是諸法的真相啊!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這是佛勸我們,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時,就是晚上十點鍾到兩點鍾,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陰浪費掉了,應當把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來念佛啊!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

  “觀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裏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隨行修習”,“行”是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當中去修、去學習。

  舍于衆務。及諸戲論。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這個不是消極,人人無事,天下太平啊!每個人都安居樂業。

  修出世道。慈念衆生。

  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而且能夠慈悲一切衆生;就是盡心盡力勸導一切衆生修持念佛法門,這就是慈念衆生了。唯獨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叁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