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六講
7月26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衆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六講。
在講授正文之前,親佛法師例行帶領大家念誦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之後他講道,“如來真實義”是什麼呢?就是讓衆生皆成佛。但是我們能否成佛,關鍵在于“行”,但更重要的是“明理”。現在皈依的信衆很多,但是明理的卻很少。修行人多如牛毛,成就者鳳毛麟角。佛門修行重點在于兩門,即“解門”和“行門”,它們猶如人之兩足、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在學佛過程中應“解、行”並重,只有“解”而無“行”,如人數食終不能飽。假如只是明了佛的教理教義,而不按其所說如理修持,終不能成就。同時假若只去修行,而不明理,那只能是盲修瞎練。正如永嘉禅師講:“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親佛法師又開示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是爾時彌勒菩薩很慈悲,看到末法時期衆生的習氣毛病,代我們衆生請佛開示,所以此經亦名《彌勒所問經》。正如經中所描述的,雖然我們都在修行但不能成就,第一個原因就是“看他人過失,舉他人過錯”。而佛見衆生皆是佛,菩薩見衆生皆是菩薩,因爲他們的心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我們修行不能成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有二十二種過,今天我們會詳細講述。無法成就的第叁個原因是衆生皆愛饋鬧。現在很多居士是哪裏熱鬧就往哪兒湊,而清淨的環境卻不接近。寺院叫做“阿蘭若處”,即寂靜之處,修行人應該要守住寂寞。無法成就的第四個原因是“耽著睡眠”,因爲耽著睡眠會阻礙我們在修行路上精進。正如佛所教誨,前夜後夜我們都應在辦道,只在中夜四個小時的時間內睡眠休息。第五個原因是“多營衆務”。營即經營。衆務,即與了生脫死沒有關系的事情。無法製心一處就無法有所成就。好于饋鬧、多營衆務、耽著世樂、多說世語、名聞利養等,這些都是末法時期衆生的過錯。假若能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般,將這些過錯截斷改正,念佛決定有所成就。
現謹呈正文如下: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舍。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一段佛給我們說出十一種是嚴重的障道法。前面說過在末法時代,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如果有這十一種法裏面的一、二種,你的修學就不能成就,何況是具足這十一種,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把這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正過來,我們所求才能夠滿願。此地舉的例子是求開智慧。“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這一句就是求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希望自己能開智慧;因爲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轉煩惱爲菩提。所以把煩惱化做菩提,這是智慧的力量。想開智慧,彌勒菩薩替我們啓請,那些法應舍、那些法應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們放下的這些法,我們有沒有放下。佛教我們修學的那些法,我們有沒有修學。
這十一法裏面第一個就是利養,“不舍利養”。第二個是“不修少欲”。名聞、利養,佛在此地屢次的宣示,由此可知這是病根,決定不能夠沾染的。
如果“不舍利養,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說“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啊!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啊!有一點智慧,想能夠不退轉,也沒這個道理。
不舍愦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凡夫的習氣是喜歡愦鬧,守不住寂寞。寺院稱爲“阿蘭若處”,即寂靜之處。而現在的很多寺院,也開始以營利爲目的,不以弘法爲目的,這是末法時期佛教的悲哀。
如果不舍棄愦鬧,讓慧力得以增長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舍世話。不觀實義。
“世話”,即世間的話,是非人我的話。
“實義”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這一個煩惱習氣,我們總得要把它改過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少睡眠。睡眠是昏沈、是不覺悟。
系念思惟。不舍衆務。
“系念思惟”,心裏面牽挂、憂慮的事情太多了。
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的這一些事情,都叫“衆務”。
好諸戲論。
戲論”的範圍也非常之廣。第十、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輪回,你不能夠修習。
于諸衆生。不生慈念。
你對待衆生沒有慈悲心。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這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即:爲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爲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爲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爲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沒開智慧,想開智慧。
應舍諸法。當須舍離。
佛在前面講,你應該舍的那些,你應當必須要舍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教你那些要修的都要認真去修行。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佛法因緣生,離不開因緣。
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智慧是本性本來具足的,這是因。皈依叁寶、發菩提心、經常聽經聞法、時常親近叁寶,這是緣。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利養中過。
彌勒菩薩代我們啓請。
佛教我們要舍利養;利養過失到底有那些?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于少欲。不生熱惱。
“觀察”就是明白了,對于利養的過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薩就能舍,才喜歡“少欲”,喜歡過一個清苦的生活。
什麼時候你在生活當中不生煩惱了,決定生智慧,這智慧就開了。所以他這個不生熱惱的反面就是生智慧,這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啓請的。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
利養生貪欲,利養增長貪心。只要貪煩惱增長,那個癡、慢、疑什麼煩惱都起來了。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嗔恚故。
貪著利養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別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嗔恨,這個大煩惱就生起來了,當然正念沒有了。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就剛才說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這個地方計較,愚癡啊!你看這前面叁句,貪、嗔、癡啊!你要不舍利養,你的貪、嗔、癡叁毒煩惱會天天增長。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這貪、嗔、癡底下就是慢,傲慢啊!
當觀利養。于親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
爲了貪圖利養,于親友、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個心常常牽挂著他們。
爲什麼呢?
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你心裏充滿了貪、嗔、癡,你把這個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谄曲故。
這個“愛”是貪愛、貪戀,沒有辦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啊!麻煩大了。心是“谄曲”的,歪歪曲曲,這心不正直。
當觀利養。舍四聖種。無慚愧故。
佛當年在世教導出家弟子,要知足常樂、要修少欲,這是說在物質生活,我們盡量的簡單。物質生活裏面,那最重要的飲食、臥具、衣服,這個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們這叁樣東西,用什麼樣心態來求呢?隨所得。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
目的在那裏?治貪,對治貪念。這是叁個。第四條,喜歡修、喜歡斷,就是此地講的,那些應該修的、那些應該斷的,他們對佛的教誨非常歡喜,依教奉行。這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怠,這個四法叫四聖種。貪著利養的人,這四樣都忘得幹幹淨淨的,沒有慚愧心。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這利養之害。利養是一切諸佛都不許可的,一切諸佛都不會贊成的。換句話說,貪著利養就是違背一切諸佛的教誨。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啊!這裏面的毛病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當觀利養。于勝福田。起于輕慢。爲魔黨故。
這是利養的大害。“勝”是殊勝;最殊勝的福田,他輕慢了、輕視了。
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福田。
當觀利養。衆惡根本。諸善壞故。
叁善根沒有了嘛。叁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他是貪、嗔、癡天天增長,所以善根斷掉了。善根斷了之後,所生出來的是衆惡,無量無邊的惡行,造作惡業。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舍利養,一定是多所貪著。
當觀利養。于親友家。瞻候顔色。生憂惱故。
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顔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心裏面就憂慮,就生煩惱了,得失心太重了。
當觀利養。于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幹幹掙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
當觀利養。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他都退轉了。
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他論”是外道啊!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