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遇到,爲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衆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這是爭名奪利。爲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産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舍,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啊!

  當觀利養。互相嗔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這是彼此的鬥爭,鬥爭最初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

  當觀利養。爲于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安樂”是學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輕安、自在,身心沒有憂惱啊!這是正常的享受。這種享受他沒有了,他爲了生活,“營諸世業”,“營”是經營;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啊!所造的都是世間營利的事業。諸位要細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明白了。“計度思惟”,“計”是天天在計畫、衡量——怎樣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淨。輕安、自在、安樂他沒有了,這種享受他得不到啊!

  當觀利養。乃至禅定。解脫。叁昧。叁摩缽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這是講修學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脫。“禅定、解脫”在此地是廣義的,並不專門指參禅的。我們念佛人,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說你不能得定。“解脫”是對煩惱說的,你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叁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裏面沒有煩惱。貪著利養的人充滿了貪、嗔、癡、慢,所以這個享受跟凡夫沒有兩樣。“叁摩缽底”也是梵語,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實際上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叁摩缽底的意思。你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下面佛說了個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學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

  當觀利養。舍離智斷。墮于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這一條是從果報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因爲你造作這一些業障,將來必定墮叁惡道。換一句話說,因爲不舍利養,你眼前所貪得的非常有限,縱然你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幾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歲,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獄罪報的時間多長,我們在前面看過啊!前面看過造作這個惡業,佛說墮地獄,以人間的年數來算要一千八百萬年啊!真正是得不償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肯幹這一些惡事?至此,你才曉得利養之害,如果不是佛這樣給我們分析,我們怎麼會曉得。貪圖不得啊!太可怕了!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于法住。墮惡道故。

  “與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一個人。世尊當年在世上,這個人是專門跟釋迦牟尼佛作對,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養,最後是墮阿鼻地獄。“烏陀洛迦”是惡鬼名,他所作惡所受的果報,跟提婆達多是同類的。如果我們不舍利養,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達多、烏陀洛迦是同于法住,你們同一類的,將來也是墮阿鼻地獄的。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于少欲。不生熱惱。

  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像佛前面所講的,一樁一樁的過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夠舍利養。自然就能夠喜歡少欲,不生煩惱啊!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于一切過。皆悉不生。

  這以下是別說。佛給我們說了十四句,十四種利益,這是第一種。“少欲菩薩”,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生活簡單清苦的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簡單愈好啊!現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過失悉皆不生,他沒有過失啊!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過失。才知道所有一切過失從那裏生的?從貪欲生的。他把貪、嗔、癡斷掉了。

  堪爲諸佛。清淨法器。

  這個意思是說,他是一切諸佛教誨的對象,他能夠接受佛法,諸佛菩薩都喜歡教他。爲什麼呢?他能接受。他心清淨,清淨心能夠接受大法。

  而不系屬。在家出家。

  于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淨,都不染著啊!

  住于真實。最勝意樂。

  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這真自在、快樂。

  不爲卑下。亦不驚怖。

  你的心神永遠是安穩的,沒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災變,你遇到也不驚不怖。

  離諸惡道。墮落畏故。

  一般人怕墮惡道,少欲知足的人決定不墮惡道。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輪回,他也不墮叁惡道。凡是墮叁惡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貪、嗔、癡、慢太重了。沒有貪、嗔、癡的人怎麼會墮叁惡道啊!

  無能映蔽。舍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沒有人能夠障礙他;“映蔽”是障礙他的意思。

  衆魔境界。得解脫故。

  在魔境裏頭他不能障礙你,你在魔境裏面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諸佛之所稱贊。

  你的心行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得佛護念。這個“稱贊”就是護念的意思。

  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諸天善人對你愛護羨慕。

  于諸禅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雖然得禅定,但不染著禅定、不貪愛禅味,這才能生智慧。

  其心質直。無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這一條很重要。他的心真誠;“質直”就是真誠,沒有谄曲。與大衆相處,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也能夠恭敬、謹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

  他並不隨便,他很恭敬、很謹慎。爲什麼呢?知道五欲、六塵的過失,所以他不貪著啊!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

  他能夠依著佛的教誨去做,能住聖種。前面講的四聖種——衣、食、臥具,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佛教他斷的,他很喜歡去斷,佛教他修的,他也很樂意去修,這就是住聖種。

  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這是跟他同伴的,與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歡他、非常贊歎他。佛在這裏總共說了十四種遠離利養的利益。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舍利養。以勝意樂住于少欲。爲斷貪愛而發起故。

  佛把利養的過失,爲我們說了二十二種。遠離利養過失的利益,佛又給我們說了十四種。這才告訴彌勒菩薩說;實在講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對于利養的過失和舍離利養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意樂、意願——喜歡啊!

  對于貪著利養,遠離利養的過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歡少欲,喜歡簡單的生活;因爲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少煩惱啊!“爲斷貪愛而發起故”,這個“發起”是菩薩殊勝志樂,他一定發起這個。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