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六讲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六讲

  7月26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六讲。

  在讲授正文之前,亲佛法师例行带领大家念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之后他讲道,“如来真实义”是什么呢?就是让众生皆成佛。但是我们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行”,但更重要的是“明理”。现在皈依的信众很多,但是明理的却很少。修行人多如牛毛,成就者凤毛麟角。佛门修行重点在于两门,即“解门”和“行门”,它们犹如人之两足、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学佛过程中应“解、行”并重,只有“解”而无“行”,如人数食终不能饱。假如只是明了佛的教理教义,而不按其所说如理修持,终不能成就。同时假若只去修行,而不明理,那只能是盲修瞎练。正如永嘉禅师讲:“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亲佛法师又开示道,《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尔时弥勒菩萨很慈悲,看到末法时期众生的习气毛病,代我们众生请佛开示,所以此经亦名《弥勒所问经》。正如经中所描述的,虽然我们都在修行但不能成就,第一个原因就是“看他人过失,举他人过错”。而佛见众生皆是佛,菩萨见众生皆是菩萨,因为他们的心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我们修行不能成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有二十二种过,今天我们会详细讲述。无法成就的第三个原因是众生皆爱馈闹。现在很多居士是哪里热闹就往哪儿凑,而清净的环境却不接近。寺院叫做“阿兰若处”,即寂静之处,修行人应该要守住寂寞。无法成就的第四个原因是“耽著睡眠”,因为耽著睡眠会阻碍我们在修行路上精进。正如佛所教诲,前夜后夜我们都应在办道,只在中夜四个小时的时间内睡眠休息。第五个原因是“多营众务”。营即经营。众务,即与了生脱死没有关系的事情。无法制心一处就无法有所成就。好于馈闹、多营众务、耽著世乐、多说世语、名闻利养等,这些都是末法时期众生的过错。假若能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般,将这些过错截断改正,念佛决定有所成就。

  现谨呈正文如下: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这一段佛给我们说出十一种是严重的障道法。前面说过在末法时代,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如果有这十一种法里面的一、二种,你的修学就不能成就,何况是具足这十一种,那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一定要把这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正过来,我们所求才能够满愿。此地举的例子是求开智慧。“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这一句就是求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希望自己能开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烦恼,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所以把烦恼化做菩提,这是智慧的力量。想开智慧,弥勒菩萨替我们启请,那些法应舍、那些法应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们放下的这些法,我们有没有放下。佛教我们修学的那些法,我们有没有修学。

  这十一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利养,“不舍利养”。第二个是“不修少欲”。名闻、利养,佛在此地屡次的宣示,由此可知这是病根,决定不能够沾染的。

  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说“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啊!你想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啊!有一点智慧,想能够不退转,也没这个道理。

  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凡夫的习气是喜欢愦闹,守不住寂寞。寺院称为“阿兰若处”,即寂静之处。而现在的很多寺院,也开始以营利为目的,不以弘法为目的,这是末法时期佛教的悲哀。

  如果不舍弃愦闹,让慧力得以增长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舍世话。不观实义。

   “世话”,即世间的话,是非人我的话。

   “实义”就是我们常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

  这一个烦恼习气,我们总得要把它改过来。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少睡眠。睡眠是昏沉、是不觉悟。

  系念思惟。不舍众务。

  “系念思惟”,心里面牵挂、忧虑的事情太多了。

  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的这一些事情,都叫“众务”。

  好诸戏论。

  戏论”的范围也非常之广。第十、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你不能够修习。

  于诸众生。不生慈念。

  你对待众生没有慈悲心。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这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即: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没开智慧,想开智慧。

  应舍诸法。当须舍离。

  佛在前面讲,你应该舍的那些,你应当必须要舍离。

  应修诸法。当须修习。

  佛教你那些要修的都要认真去修行。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佛法因缘生,离不开因缘。

  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智慧是本性本来具足的,这是因。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经常听经闻法、时常亲近三宝,这是缘。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

  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

  佛教我们要舍利养;利养过失到底有那些?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观察”就是明白了,对于利养的过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萨就能舍,才喜欢“少欲”,喜欢过一个清苦的生活。

  什么时候你在生活当中不生烦恼了,决定生智慧,这智慧就开了。所以他这个不生热恼的反面就是生智慧,这是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的。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利养生贪欲,利养增长贪心。只要贪烦恼增长,那个痴、慢、疑什么烦恼都起来了。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嗔恚故。

  贪著利养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别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嗔恨,这个大烦恼就生起来了,当然正念没有了。

  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就刚才说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计较,愚痴啊!你看这前面三句,贪、嗔、痴啊!你要不舍利养,你的贪、嗔、痴三毒烦恼会天天增长。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这贪、嗔、痴底下就是慢,傲慢啊!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

  为了贪图利养,于亲友、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个心常常牵挂著他们。

  为什么呢?

  贪图他的恭敬、供养。你把清净心忘掉了,你心里充满了贪、嗔、痴,你把这个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这个“爱”是贪爱、贪恋,没有办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啊!麻烦大了。心是“谄曲”的,歪歪曲曲,这心不正直。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佛当年在世教导出家弟子,要知足常乐、要修少欲,这是说在物质生活,我们尽量的简单。物质生活里面,那最重要的饮食、卧具、衣服,这个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们这三样东西,用什么样心态来求呢?随所得。也就是随缘而不攀缘

  目的在那里?治贪,对治贪念。这是三个。第四条,喜欢修、喜欢断,就是此地讲的,那些应该修的、那些应该断的,他们对佛的教诲非常欢喜,依教奉行。这是对治放逸、对治懈怠,这个四法叫四圣种。贪著利养的人,这四样都忘得干干净净的,没有惭愧心。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这利养之害。利养是一切诸佛都不许可的,一切诸佛都不会赞成的。换句话说,贪著利养就是违背一切诸佛的教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啊!这里面的毛病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这是利养的大害。“胜”是殊胜;最殊胜的福田,他轻慢了、轻视了。

  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的福田。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三善根没有了嘛。三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他是贪、嗔、痴天天增长,所以善根断掉了。善根断了之后,所生出来的是众恶,无量无边的恶行,造作恶业。

  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舍利养,一定是多所贪著。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这是贪图利养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讲察颜观色,看人家脸色,怎么样巴结人、讨好人。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贪著利养的人,他喜欢的那些东西损坏了,他心里面就忧虑,就生烦恼了,得失心太重了。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处”是佛教人修学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处”是讲正确的、智慧的观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四念处是修慧。贪著利养的人,把佛这些教训忘得干干挣净。“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学的科目,他都退转了。

  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他论”是外道啊!与外道相处,你抵不过别人。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这在现前我们也常常…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