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遇到,为了贪图利养,诈现异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开悟了。这个“智慧”就是一般讲开悟了。他开悟了、他有神通了。这一些言行,完全是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生故”。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众生的恭敬、供养,这个造作罪业就重了,这是犯大妄语。没有得而说得到。
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
这是争名夺利。为了争名夺利,当然就产生许多的怨憎。这些怨憎要不舍,祸害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啊!
当观利养。互相嗔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这是彼此的斗争,斗争最初从言语上互相说过失。“多觉观”,“觉观”就是杂念、妄想;粗念叫“觉”,细念叫“观”。此地的意思,觉就是杂念,观就是妄想。
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
“安乐”是学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轻安、自在,身心没有忧恼啊!这是正常的享受。这种享受他没有了,他为了生活,“营诸世业”,“营”是经营;跟世间人没有两样啊!所造的都是世间营利的事业。诸位要细细的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了。“计度思惟”,“计”是天天在计画、衡量——怎样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净。轻安、自在、安乐他没有了,这种享受他得不到啊!
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这是讲修学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个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脱。“禅定、解脱”在此地是广义的,并不专门指参禅的。我们念佛人,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说你不能得定。“解脱”是对烦恼说的,你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里面没有烦恼。贪著利养的人充满了贪、嗔、痴、慢,所以这个享受跟凡夫没有两样。“三摩钵底”也是梵语,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实际上我们《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就是三摩钵底的意思。你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下面佛说了个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学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
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
这一条是从果报上说的。果报太可怕了,因为你造作这一些业障,将来必定堕三恶道。换一句话说,因为不舍利养,你眼前所贪得的非常有限,纵然你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几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岁,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狱罪报的时间多长,我们在前面看过啊!前面看过造作这个恶业,佛说堕地狱,以人间的年数来算要一千八百万年啊!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肯干这一些恶事?至此,你才晓得利养之害,如果不是佛这样给我们分析,我们怎么会晓得。贪图不得啊!太可怕了!
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一个人。世尊当年在世上,这个人是专门跟释迦牟尼佛作对,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养,最后是堕阿鼻地狱。“乌陀洛迦”是恶鬼名,他所作恶所受的果报,跟提婆达多是同类的。如果我们不舍利养,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达多、乌陀洛迦是同于法住,你们同一类的,将来也是堕阿鼻地狱的。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这一句是总说。“如是观察”,像佛前面所讲的,一桩一桩的过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够舍利养。自然就能够喜欢少欲,不生烦恼啊!
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
这以下是别说。佛给我们说了十四句,十四种利益,这是第一种。“少欲菩萨”,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生活简单清苦的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简单愈好啊!现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过失悉皆不生,他没有过失啊!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过失。才知道所有一切过失从那里生的?从贪欲生的。他把贪、嗔、痴断掉了。
堪为诸佛。清净法器。
这个意思是说,他是一切诸佛教诲的对象,他能够接受佛法,诸佛菩萨都喜欢教他。为什么呢?他能接受。他心清净,清净心能够接受大法。
而不系属。在家出家。
于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净,都不染著啊!
住于真实。最胜意乐。
你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法喜充满,这真自在、快乐。
不为卑下。亦不惊怖。
你的心神永远是安稳的,没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灾变,你遇到也不惊不怖。
离诸恶道。堕落畏故。
一般人怕堕恶道,少欲知足的人决定不堕恶道。即使不学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轮回,他也不堕三恶道。凡是堕三恶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贪、嗔、痴、慢太重了。没有贪、嗔、痴的人怎么会堕三恶道啊!
无能映蔽。舍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没有人能够障碍他;“映蔽”是障碍他的意思。
众魔境界。得解脱故。
在魔境里头他不能障碍你,你在魔境里面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你的心行与诸佛菩萨相应,所以得佛护念。这个“称赞”就是护念的意思。
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诸天善人对你爱护羡慕。
于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
虽然得禅定,但不染著禅定、不贪爱禅味,这才能生智慧。
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
这一条很重要。他的心真诚;“质直”就是真诚,没有谄曲。与大众相处,在五欲、六尘当中,他也能够恭敬、谨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随便。
他并不随便,他很恭敬、很谨慎。为什么呢?知道五欲、六尘的过失,所以他不贪著啊!
如说修行。能住圣种。
他能够依著佛的教诲去做,能住圣种。前面讲的四圣种——衣、食、卧具,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佛教他断的,他很喜欢去断,佛教他修的,他也很乐意去修,这就是住圣种。
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这是跟他同伴的,与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欢他、非常赞叹他。佛在这里总共说了十四种远离利养的利益。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佛把利养的过失,为我们说了二十二种。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佛又给我们说了十四种。这才告诉弥勒菩萨说;实在讲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对于利养的过失和舍离利养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意乐、意愿——喜欢啊!
对于贪著利养,远离利养的过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欢少欲,喜欢简单的生活;因为愈简单愈自在,愈简单愈少烦恼啊!“为断贪爱而发起故”,这个“发起”是菩萨殊胜志乐,他一定发起这个。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六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