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23
2006年4月6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21、方。
“方者。色處分齊人法所依。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極。亦隨所製。”
方,指空間的方位、處所。空間,指十方、四方等,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空間也是相對的,空間的方位、處所是相對的。比如我們在蘇州,可是如果在福建、廣東看來,這裏就有北方的樣子了。要是跑到北京那裏,蘇州就是典型的南方了。所以,空間、方位是有相對性的。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這裏要“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西面,再過十萬億佛土再來看西方極樂世界,那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了東方極樂世界了。所以,方位、處所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是有相對性的,是離不開物質的基礎,離不開特定的時空。方位也是假立的東西,也是根據心法、心所法、色法假立的。
22、數。
“數者。度量諸法之名。”
數,是數字,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數量。數量是什麼東西?數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有沒有一個獨立的自體。數也是建立在一個很具體的事物的基礎上。比如說你有多少錢,離不開你自己有多少錢這個實際的內容;你的年齡多大,離不開你這個人。所有的數字都建立在一個具體的事物的基礎上。數也還是心法、色法、心所法的假名安立,離開這些數字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自體。
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
“言和合性者。謂于諸法不相乖反。不和合性者。謂于諸法相乖反故。”
和合性和不和合性,是根據事物相順或相違的道理建立起來的。事物和事物之間相順的性質建立這種和合性,如水和火就是不和合性,五行裏也有和合性和不和合性的說法,有相克、相生的說法。木和火就是相生,水和火就是相克,水和木就是相生。相生就和合性。四大裏同樣地,比如說水和土就是和合性,水和火就是不和合性。所以事物和事物存在這種相生相克的道理,用百法的話來說就是和合性和不和合性。如二個人相克,那就是,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也不順眼。
以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是根據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表現或某一種特性、作用建立起來。
這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有的單純是建立在心法的基礎上,有的是通心法、心所法、色法,這是不一樣的。
接下來要講的是無爲法。
爲,造作。造作的法也就是緣起的法,緣起的法是有造作、有生滅,這是有爲法。無爲,就是沒有爲,沒有生滅,沒有造作。有爲法指的是緣起法,無爲法指的就是空性、真如。空性,是法爾如是,是沒有生滅,也不是靠造作,是亘古亘今的。
無爲法和有爲法是什麼關系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無爲法沒有離開有爲法,你不要在有爲法以外去找一個無爲法,那就錯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無爲法是要透過有爲法來顯示出來,是要透過有爲法來認識。
第叁點,每一個有爲法都是作爲一種個別的現象,是作爲個別的存在。雖然法與法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但每一個法都是作爲個別的存在,是自相的存在。那無爲法是一味的、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透過任何一個途徑證得的空性都是一樣的。如你透過桌子認識的空性和透過房子的空性,都是一樣的。你透過糞堆認識的空性,和你透過金銀財寶或是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文物、古董證得空性都是一樣的。在空性上是沒有區別的。所以,“道在瓦礫。道在屎尿。道在蝼蟻”(原文查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蝼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前面第五講和第八講仍然同樣引用過,若重新整理時,可一並改過。)很多禅宗祖師的開悟都是在生活中開悟的,不是在禅坐的時候。有的看到花,有的聽到妓院的樓上唱的什麼歌,有在幹活,鋤草,鋤著鋤著,有個什麼東西掉下來,就開悟了。開悟,隨時隨地都有開悟的機會的,隨時隨處都沒有離開。所以,僧肇大師在《肇論》裏說:“然則道遠乎哉。”道離你是不是很遠?它說:“觸事而真。”你觸到任何一個事情,當下其實是道,都是真,都是空性。還有一句話叫“聖遠乎哉。”,佛菩薩是不是離你很遙遠,回答是:“體之即神。”你只要體悟到了,即是的。遠不遠?不遠,只是你識不識而已。你認識了,就是了;你不認識,也就不是了。
關于無爲法,略有六種。大家聽了有點納悶:講無爲法是一體的、普遍的、平等的,怎麼還有六種。它可以講六種,我可以講一百種。講一百種而不是說無爲法有一百種,而是說可以透過這一百個方面去認識無爲。比如說,通過桌子來認識的無爲,可以叫桌子無爲;通過房子來認識的無爲,可以叫房子無爲;通過一棵樹來認識的無爲,可以叫樹無爲,但是,不管是桌子的無爲、房子的無爲還是樹的無爲,其實在無爲上是沒有差別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是說無爲有差別,而是證的人有差別,證有深淺。就像叁獸過河一樣,對法性的證悟有高低,不是法性的本身有高低。這個道理要知道,所以,在無爲法、在法性、在空性上是平等一味的。其實唯識裏還講七種真如,部派佛教裏講到無爲,有的講叁種,有的講八種,有的講十種,其實不管講幾種,這只是一種顯示的方式不同,不是無爲的本身有這麼多差別。
“第五無爲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叁非擇滅無爲。四不動滅無爲。五想受滅無爲。六真如無爲。”
1、虛空無爲。
這只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說無爲像虛空一樣,遠離一切障礙,無相、無所得,又是那麼平等、普遍的。其實有沒有相呢?那麼,虛空有沒有相呢?事實上虛空還是有相的,所以,任何比喻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准確。虛空如果沒有相,那你是怎麼知道虛空的?從比喻的角度,無爲因爲具有像虛空的特征,所以叫虛空無爲。
2、擇滅無爲。
擇,是用智慧來揀擇,通過智慧滅除妄識之後,所證得的空性,這叫擇滅無爲。你要證得無爲,你必須要靠智慧,靠智慧斷除見惑,斷除見惑之後,才能證得無爲。
3、非擇滅無爲。
其實這個法性是無所不在的,是時時都在顯示的。當有爲法的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事實上有爲法是在顯現的,是在放光的,是在作用的。在這個時候所呈呈現出來的無爲,就是非擇滅無爲。當空性沒有被妄識遮蔽的時候,沒有被染汙的緣起遮蔽的時候,它當下就在顯現。而這種當下的顯現就是屬于非擇滅無爲,不須要你要智慧去揀擇,事實上它當下就在呈現,它當下就在作用,只是你識與不識而已。你只要認識到了,你當下就可以契入進去了。
4、不動滅無爲。
不動滅無爲是指第四禅,第四禅已經做到了遠離前面的初禅、二禅、叁禅的喜、樂,初禅叫離生喜樂,二禅叫定生喜樂,第叁禅叫離喜妙樂,有喜有樂。其實喜和樂都是一種動蕩的心態,所以,真正最高的快樂是超越苦和樂的,我們世間所謂的苦和樂乃至包括禅定的苦和樂,都是屬于一種動蕩的,這種動蕩的狀態最終都將要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所以,在世界要滅亡的時候,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叁禅,前叁禅天到地球要滅亡的時候,都要被地、水、火、風給摧毀了。但是,到了四禅天的時候,因爲心已經舍、念清淨了,心已經進入不動的狀態,已經不再落入喜樂的情緒的狀態時候,這時任何災難也就傷害不了他了。所以,這個不動,是指在第四禅的禅定的基礎上,作毗婆舍那所證得的這種無爲,叫不動滅無爲。
5、想受滅無爲。
想受滅無爲,這個想受滅是無所有處,在四禅八定修到了無所有處的時候,想受都不行了,這個時候如果能作毗婆舍那的觀的時候,證得的無爲,這個時候的無爲叫想受滅無爲。
6、真如無爲。
真,真實;如,如如不動。指空性具有真實、如如不動的特征,叫真如無爲。
這裏講六種無爲主要是根據一些比喻,也根據契入無爲的方式、角度、狀態,建立這樣的六種無爲,其實像我剛才講的也可以講一百種無爲。說多少種都沒有關系,但是,無爲是沒有二樣的,空性是沒有二樣的,如果有二樣就不是空性了。
關于《百法》的內容到這裏已經介紹完了。《百法》這部論分叁塊:
第一塊,“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顯示無我,這是本論的一大要領,整部通過對一切法的分析,揭示了一切法,所謂宇宙的一切法不外乎這一百法,其實在一百法以外還是在一百法中,是找不到“我”這樣的一個東西,也就是找不到獨存的、不依賴緣起的、具有主宰性的這樣的一種東西,找不到。所以,通過百法的分析,第一個要說明是無的道理。
第二,要說明的是什麼呢?唯識的道理。唯識,就是這五位百法事實上都離不開識。心法本身就是識;心所法是和識相應的,還是識;色法,是識的顯示,也還沒有離開識;心不相應行法,是建立在識的基礎,是識的不同表現方式,還是沒有離開識;無爲法,是識的實性,也還是沒有離開識。所以,通過五位百法,主要是要證明:一切唯識、無我。
第叁塊,就是要幫助我們來認識我們有情的心和心所。作爲有情的存在,存在是個什麼東西?存在不外乎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些心所,有普通的心所,有善和不善的心所,以及在我們在尋求解脫的過程中,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哪一些是我們要經曆的心所,哪一些是對我們禅修構成障礙的心理,這都是我們須了解的。
所以,關于對心理這一塊的了解,其實對我們大家修學佛法非常非常地重要,因爲修學佛法終歸是要落實心行上,如果你不能能把佛法落實到心行上,你所學的將會只是一種理論,對你的生命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如果你要落實到心行上,你必須要了解到你有哪一些心,每一種心行的規律,如何去張揚我…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