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善的心,如何去克服我們不善的心。這些都必須要建立對這些心認識的前提條件下。如果說我們不了解我們的心,我們說要參禅,參什麼?你要找什麼?你要克服什麼?不知道啊!不知道,那就是稀裏糊塗的,所以,很多人禅修,修著修著,就出問題了,著魔的著魔,跳樓的跳樓,神經病的神經病,生病的生病。還有很多老修行,修著修著,後來就變成老不修行了,還俗了。有的時候我們在佛學院讀書,如果哪一個學生特別特別老修行,結果後來,還俗得最快了。修了半天沒有名堂,痛苦不堪的,所以,最後最容易出問題,亂修。因爲如果你的修行方式是錯誤的,但是你很懈怠,你還不會出問題的,你越精進,就越容易出問題。所以,百法的法相在整個從《俱舍論》到部派佛教的各個論典,到唯識的論典,每一個論典對這一塊內容都很重視。這說明什麼道理呢?這說明對心的了解,對我們修行來說,是非常地重要。
最後還有一個結論: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你看這個論是不是前後呼應,很呼應。你看印度的這些大論師們多有智慧,就這麼一個百法,大概也就幾個字,你看把宇宙人生的道理、關系,講得這麼透澈,這有多大的智慧啊!
“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其實這個論就是二個問題,一個是“何等一切法”,我們前面的所有的說的這個內容,都是回答這個內容: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對每一個法的解釋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宇宙間到底有一些法,這些法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系。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雲何無我。你說的無我又是怎麼回事?“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其實就是二種無我,一種是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是梵語,翻譯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數取趣,就是不斷地在六道裏去投生,這樣的生命形態。數,就是數數地,在六趣裏投生。爲什麼會數數地在六道裏投生,因爲有情生命的基礎就是惑和業,因爲惑和業就會感果,就會受生;在受生的過程中,又會起惑、造業,然後又去投生……我們無始以來就是這麼幹的。所以,叫數取趣,不斷地投生,不斷地流轉。在不斷地流轉過程中,事實上在輪回中沒有主宰的,由惑和業在推動著。所以,佛教的輪回觀是無我的輪回觀,無我的輪回觀是沒有受者、沒有作者,但是這種惑和業,就像流水一樣,就像燈焰一樣,就像流水前後相續,就像我們點燈,燈芯一直往下燒,火不會滅,但是,所燒的燈芯不是一個東西的,它前後燈芯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每一期受生的生命都是不一樣的,舊的業力受報結束,新的業力又産生了。生命就是在這樣一種惑業的過程中,生生不已。這個生生不已的生命其實是沒有我、沒有我所,就是一個緣起的生命,就是因爲你造業,形成了各種妄念、情緒,然後這些妄念、情緒又促使你去造業,然後流轉生死。所以,在輪回的狀態裏,是沒有我,你是找不到我的。關于無我的道理,在佛經裏有很多的說明。就像說我們五蘊的色身,每一個蘊也不是我,你能不能說哪一個蘊是代表著你呢?你說是鼻子是你?還是耳朵是你?還是眼睛是你?不是。那每一個零件都不是你,那所有的零件合起來,也不是你。所有的零件合起來,只不過是一大堆的零件。所以,所謂的你,只是一個假名安立。我們說汽車,一個零件不叫汽車,但是所有的零件合起,我們把它叫作汽車。但事實上,汽車又是個什麼東西呢?離開零件,汽車是個什麼東西呢?離開零件,找不到一個汽車這樣的東西。所以,汽車不在這個零件之內,也不在零件以外。就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是人無我。
還有法無我。法也是沒有自性的,法也是一種因緣和合的,一切法都是緣聚緣散,離開因緣找不到法的自性。什麼自性?自性,就是自生自成,自己産生的,自己形成的。什麼叫自己産生的?就是不依賴任何條件,它自己就存在。你們想一想:有沒有哪一個東西,它是不依賴任何條件它自己就存在的,它自己就形成的。然後,它自己存在之後,就永恒地存在,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東西?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東西,沒有。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東西,那就是有自性,可是我們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東西。比如說我們在物質上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後,那就分到極微,極微還可以往下再分。你看,現代的物理學已經證明:物質在不斷地分析之後,最後就空的,就變成是一種能量了。但是合在一起,就是物質的形態。我們的心法,也可以分,分到最後就是刹那。心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裏又分爲九十個刹那。那你再往下分,心念是什麼東西?其實每一個忙你剛剛生起的,它都是微不足道的,只不過是因爲你執著了它,你在乎了它,它就會無限地張揚。所以念頭是個什麼東西呢?念頭也是了不可得的,也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也是因緣法。所以,我們對有情、對法,要不斷地分析。通過不斷地分析,分析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執著的所謂我、法、美、醜……都是一種假相,都是一種我們的意識所投射的東西,實際上在客觀上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東西。你說,美,可是美是沒有實質的。你說哪一個人長得好看,可是好看是個什麼東西?完全就是一種假相,你給她解剖開,看看好看,到底好看在哪裏?好看就是假相。美是這樣,醜也是一樣,任何東西都是一樣,都是因緣的假相。沒有我,也沒有我所。
我們須要學會做這樣的觀察、觀照,因爲我法二執它是我們一切的妄識、妄想、顛倒建立的基礎。生命的妄流就是建立在我法二執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認識到我空、法空,我們生命的妄流將會被瓦解掉,如果沒有這種我法二執,我們就很容易契入空性。所以,佛法的正見,這個正見不只是唯識宗的正見,還有阿含的正見,還包括中觀的正見,如來藏的正見,還是像禅宗的正見,如來藏的正見的,所有的正見,無非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要破除我法二執,摧毀我法二執。因爲只有摧毀我法二執才有可能最終達到舍棄凡夫心的效果。因爲凡夫心就是建立在我法二執的基礎上。另外一方面通過正見,幫助我們契入空性,獲得空性見。所以,這是佛法的核心,也是我們整個佛法修行所要做的事情。
百法講完了。
講完了,要做一篇作業。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或是人生的經驗,或者是修行的體驗,你選擇某一種心或是某一種心所,好好地寫一寫。比如說你對懈怠這個心所特別有體會,對我的人生産生過多大的作用,我應該如何去對治它;或者覺得貪心特別有體會,貪心對你的人生、對你的修行有什麼樣的影響,然後應該如何對待它;也有的人對慚愧心很有體會,你就根據你自己的生活或者修行來好好地談談。當然一方面可以適當地引經據典,最主要是寫自己的修學心得,要結合人生、修行來寫這篇文章。或者有的人對禅修方面,如輕安、定方面有體會,也可以寫。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