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我們這裏所講的這些大的隨煩心,基本上都是從修習止觀的過程中,所産生的一系列的障礙的心理。
所以,我把百法的五十一種心所,我把它分爲幾種類型:
第一種:普通心理。
第一種:倫理心理,善和不善産生的心理。
第一種:止觀修習的心理。
在止觀修習的心理中又分爲二種,一種是你在止觀修習實踐中你所經曆的心理;還有一類,在你修習止觀的過程中,産生的障礙的心理。
這八種隨煩惱都是在修習止觀過程中所産生的障礙的心理。如失念,失什麼念?失的是正念。因爲我們禅修,禅修我們首先須要有一個正念,有了正念之後,就須要不斷把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要不斷地憶念這個善的所緣境。比如,我們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我們念叁皈依,我們每天要念: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我們每天要不斷地念。你要修數息觀,那麼你就要不斷地憶念,不要忘記觀照呼吸。當我們的心安住在這樣的一種善有善報中所緣境的時候,它就是代表著在我們在禅修中是一種正念的表現。反過來說,如果說我們在禅修中忘記了呼吸,或者說我們平常忘記了正念,那就是失念。所以,失念也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在我們修行中“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對善的所緣境,不能銘記。
失念的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的産生,多半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我們對正念的功德還是認識不足。一個人如何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對我們的生命有多大的利益,你認識不足,所以沒有太放在心上。
第二個原因,因爲你對正念修得不夠,缺乏這種數數的修習,在你的心靈裏面還沒有形成強烈的串習,所以,它很容易丟掉。如果你經常修、經常修,一旦形成了巨大的串習之後,你就不容易丟掉。比如說念佛念到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就是數數地串習、修習的結果。所以,古德在念佛時給自己規定,每天念十萬聲。你想每天念十萬聲,你要這樣做一段時間,那已經很厲害了。因爲你每天做十萬聲,剛開始的時候固然像做一件工作一樣,但是你不斷地訓練,你每天吃飯或者做其它的事情,你根本就沒有時間打妄想了。因爲你要完成這十萬聲佛號,所以,這種密集性的訓練,對我們某一個心念的強化,應該還是蠻有用的。
我們有一個居士,在學習了我們傳授的皈依的法門之後,他每天就給自己規定一萬聲或幾萬聲,他念了幾個月之後,他感覺就不一樣了,馬上心行就大爲改觀。所以,每一種心行的訓練就像每一種能力、技術的培養一樣,你只有認真地去做。當然,認真去做,一旦我們能夠正確掌握這一門訓練的技術之後,你只有認真去做。誰認真去做,誰就受益;誰不認真去做,誰就不會受益。就像任何一門技術都是修起來,都是培養起來的,都是訓練起來的。你若不訓練,不是說一說就可以的。所以,任何一種心行都是一個緣起法,所謂緣起法,就是可塑性很強的,你只要去做,就會有結果。所以,須要數數地修習。
第叁個失念生起的因緣,比如說你的妄想、煩惱的念頭力量太大,也會導致失念。或者事情太多,或者妄想太多,或者外界對你的誘惑、幹擾太大,也會導致失念。
在作用上來說,失念可以:一,障礙正念的生起。二,引發散念。
散亂了之後,進一步就會導致顛倒妄想,尤其是失念會影響到止觀的修習。因爲止的修習完全是建立在正念和正知的基礎上,正念和正知是止觀修習的二個拐杖。止的成就,就是正念的成就,正念要有正知爲基礎。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失念的過患,要認識到這樣的心理在我們禅修中的過患,那麼,就要不斷地修習正念。如何修習正念呢?就是要認識到修習正念的功德,觀察失念的過患,這是幫助我們建立正念的必要的認知。
接下來講的是:不正知。
“不正知者。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爲業。”
不正知,對所緣不能夠正確認識,所以叫“于所觀境謬解爲性。”就是錯誤的認識,這是屬于知的問題,如,有無知、有妄知,還有正知、真知。知是蠻重要。“知之一字,衆妙之門。”佛教裏也講“知之一字,衆惑之根。”就是看你擁有什麼樣的“知”,這很重要。也就是你擁有什麼樣的認識。正確的認識就是正知,如實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就是直知。那錯誤的認識就是妄知。我們凡夫缺乏這種無明,缺乏空性的認識、真理的智慧,就是無明,無明其實就是無知。
不正知是一種癡的表現,也屬于惡見、邪慧,或者是屬于愚癡的表現。所以,佛法的修行是要以正知爲基礎,如果沒有正知的前提,一切修行都會有問題的。
這種不正知生起的因緣,一個是無明,一個是邪知邪見。
不正知在作用上來說,主要是能夠障礙正知。同時,能夠毀犯律儀,也就是“毀犯爲業”,破戒。如果我們沒有正知,我們就不知道“此應作,此不應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那麼,我們就會犯戒。表現在戒律上,我們沒有正知,就會犯戒。表現在知見上,如果我們沒有正知,就會導致邪知邪見,乃至破見、邪見。邪知邪見,如否定叁寶、否定四谛、定因果,這是蠻可怕。破見比破戒還可怕,破戒會導致斷善根。如果是破戒,僅僅是造了不善的業,即使要墮地獄,但是你的善根還在。可是你要破見的話,你會拒絕佛法。如果一個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就會拒絕佛法。
所以,正念事實上也是建立在正知的基礎上,有了正知,才有可能産生正念。反過來,正念又可以幫助我們防護正知。這是二者相互的關系。
如果沒有正知,就很容易失念。怎麼樣對治不正知,一個是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樹立正見,如理思惟,乃至修習止觀,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知。
接下來講:散亂。
“散亂者。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
散亂,“令心流蕩”,即在這些境界裏面東一下,西一下,從這一件事情想到那一件事情,從那一件事情想到另外一件事情,這叫“流蕩”,流蕩是它的特征。
散亂的心理也是屬于貪嗔癡的表現。我們前面講到掉舉,現在講到散亂,這二種心理有點像。但是,在《百法解》中有解釋,是有些不一樣的。“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散亂,會讓我們的心流蕩,“易緣”,會不斷地在各個境界之間跳躍,這是散亂的表現。掉舉,在同樣一個境界裏,浮想聯翩的,會想出很多東西出來。散亂,是東想西想,不是定在一個境界上。一個是易緣,一個是易解。
散亂的心理在作用上來說,能夠障礙定,同時也能夠引發惡慧。所以,散亂的狀態下很容易引發顛倒妄想的心理。
怎麼樣對治散亂?還是修習止觀,要培養正念,把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裏,不斷地憶念善的所緣境,時間長了,心就獲得了安住的能力,這樣心就不容易散亂了。
前面講了八種隨煩惱。是屬于第五類煩惱心所中的隨煩惱。
這八種隨煩惱是修習止觀比較有關系的。
第六類,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在性質上和前面五類心所都不一樣,不同于遍行心所,可以遍一切心行;也不同善的心所,它的性質純粹就是善的;也不同于煩惱心所,它的性質純粹就是煩惱的。也就是前面五類都沒有辦法歸類,這四種就被稱爲不定。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叁尋四伺”
第一種:睡眠。
睡眠也是一種心理狀態。
“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
睡眠,即你的進入很黑暗的狀態,不能識別境界的時候所産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睡眠的心理特征:令身不自在,同時你的心很昧略,就是很黑暗的一種狀態。首先是令身不自在。睡眠的力氣很大,每天都把我們打倒在床上,起不來了。同時,令你的心也失去了這種覺察的、清醒的、以及去緣外塵境界的作用。所以叫“昧略爲性”。
睡眠的修行“障觀爲業”,當我們進入睡眠,你的心就去了這種觀照的能力,所以睡眠會障礙觀行。睡眠心所其實也通叁性:善、不善、無記。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心去睡眠,其實也是蠻重要的,睡眠也可以是一個修行的機會。如小乘的禅觀,藏傳佛教也有專門的睡夢瑜伽。比較正常的情況下,我們帶著一份善心,要帶著一種光明想進入睡眠,這樣,這個睡眠的過程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反過來說,你帶著不善的心,或者帶著顛倒妄想,那你的睡眠就是不善心的睡眠。
當然睡眠對一個人來說,其實也是蠻重要的。正當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修行。有的人說到修行,就說不要睡,有一些禅和子喜歡不倒單。不倒單幹什麼呢?坐著睡覺,坐著睡覺肯定睡不好,結果白天就站著睡覺。所以,修行要講質量,哪怕是十分鍾,你的用心用得好,你這十分鍾肯定會超過很長很長時間。而不是坐得時間越長越好。還坐著打呼噜呢。一方面要保持好的睡眠,睡的時候好好處,打坐的時候就要精神十足一樣。打坐其實就像上戰場一樣,你要想,修行是一人與萬人戰。你想想:當你要一人與萬人戰的時候,你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是不是無精打采地坐在那裏做出修行的樣子,就是修行了?如果我們用心用得對,有一個好的方法,而且你很用力的時候,其實當下就可以擺脫昏沈和掉舉。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當然,這要非常用力,不是不用力。
我們講到適當的睡眠,適當的睡眠還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貪睡。
還要把睡眠變成是修行,即帶著善心、帶著光明想去想,還要有正確的姿勢。吉祥臥多少也能夠起到禅修的效果。但是,躺著和坐著還是不一樣哦,躺著容易睡著。你說:我不要打坐,我就吉祥臥修行好了,那就修到夢裏去了。
不定的心所的第二個:惡作。
“言惡作者。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
什麼叫惡作?惡,厭惡、討厭,討厭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我們做過的事情,有善有惡。有的時候你做過了一件善事,之後很後悔,很討厭,覺得自己不喜歡。如果你幹了一件善事,你産生這種惡作的心理,惡作接下來是什麼?就是後悔,惡作和後悔是有因果的關系,首先是惡作,然後是後悔。所以,惡作的心理也叫悔的心理。所以,悔的心理是通叁性的。如果你做的是善行,你産生惡作的心理,産生一種後悔的心理,那麼這種後悔的心理就是不善的。如果你做的是不善的事情,幹的是壞事,然後你産生這種惡作,就是後悔的心理,那麼,這種後悔的心理就是善行,即我們所講的忏悔。所以,忏悔是忏的我們所作的不善業。所以,惡作的心理,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惡。那麼,它的特征就是一種追悔的心理。
這種悔的心理“障止爲業”,當然,人在後悔的過程中,正在悔的狀態裏邊的時候,它的心往往是很不安定的,會影響到止。惡作是通叁性的。
但是我們要運用這個惡作的心理來修行,即對不善的行爲生起惡作的心理,通過惡作來幫助我們修習忏悔的心。
下面還有二種:尋和伺。
“言尋伺者。尋謂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爲性。伺謂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細轉爲性。”
尋,尋求,事實上也就是代表著心的一種粗的分別、粗的造作的作用。伺,伺察,是代表著心的一種細的分別、細的造作的作用。
“尋謂尋求。令心匆遽。”,匆遽,很快的。“于意言境”,意識的境界,也即名言、概念,對一些名言、概念進行分別、造作,“粗轉爲性”,粗的分別、粗的造作。同樣,伺,伺察,同樣也是“令心匆遽。”但,“于意言境細轉爲性。”是代表著心的一種細的分別、細的造作的作用。
心的分別、造作在我們的禅修中也是蠻重要的。在我們的禅修過程中,從加行位到見道位,我們須要對境界進行重新的審察。我們要改變認識,要開智慧,就要改變自己的認識,要改變自己的認識,靠的是薰、造作和重新的分辨。對境界進行重新思考、重新認識。只有對世界進行重裝思考、重新認識之後,你才有可能改變你的見。
另外一方面從修止的角度來說,你要讓你的心著意地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那麼,這也是要心造作,要用心,你不用心是不行的。但是,要在修止的成就的過程中,你要讓你的心在用心的過程中,逐漸地從粗轉向細,甚至要轉向不用心。從用心到不用心,這是禅修的止觀的成就的過程。最後,要讓這個心越用越細,甚至到不用心。所以,在初禅、二禅中,就有從有尋有伺地,到沒有尋、只有伺,然後到沒有尋也沒有伺,經曆這樣的過程,來說明禅定境界的深淺。
尋和伺,是代表著我們用心粗細的狀態。
關于心所先講到這裏,大家先休息一下。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