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8
2006年4月4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講根本煩惱的最後一種:惡見。
見,其實就是認識。惡見就是不善的認識,也即錯誤的認識、顛倒的認識
“惡見者。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
惡見是什麼呢?即不善的見,顛倒的認識。所以,惡見是“于諸谛理”,谛,四谛的真理,或者說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理、現象“顛倒推度”,進行錯誤地分別,錯誤的地認識。這種錯誤的分別、錯誤推理之後,會産生錯誤的認識,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是染慧,就是染汙的慧、不善的慧。我們前面講到勝解心所,講到五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這裏的慧也是通叁性的。有善的慧,好正確的、如實的,還有不善的、錯誤的慧。這裏錯誤的慧其實就是惡見。
惡見的生起是以無明爲基礎,受到某一種錯誤的思想、宗教的影響,我們接受了某一種哲學如唯物論的哲學等不是很正確的信仰,都會讓你産生錯誤的見地。
惡見主要有五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身見:執著五蘊色身爲我。
邊見:執著五蘊生命的相續,會産生二種情況的見。一種是常見,一種是斷見。常見,相信生命的相續是有一個恒常不變的靈魂,在生命的相續中貫穿著整個生命,在輪回中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就是常見。還有一種認爲,這一期生命結束了,人死如燈滅,這就是斷見。斷常二見都稱爲邊見。
邪見:撥無因果,也不相信人生有前生、有後世,也不相信賢聖、有凡夫,也不相信造了業將來會受報。
見取:執著上面的這些錯誤的認識、知見爲真理。
戒禁取:外道會持一些不健康的戒律,其實並不能幫助他們解脫,但他們以爲那樣就能解脫,比如有的人持牛戒、豬戒、狗戒,以爲人要是過像動物一樣苦行的生活,將來就能解脫,這樣持戒的方式就稱爲戒禁取。
五種邪見如果把它分開,就是一花開五葉,一種見中包含五種戒,包括前面的五種煩惱,就是十種煩惱,從貪、嗔、癡、慢、疑這五種叫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見,這五種叫作五利使,當它産生作用的時候,它更利。有五利使和五鈍使的分別。
這樣的一些錯誤的見地,因爲我們一個人他的觀念對我們的人生其實影響蠻大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觀念之下生活,這種錯誤的見地將會使我們形成錯誤的價值觀,我們做什麼都是要受這些惡見的影響。
如何對治這些惡見。當然還是要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來幫助我們改變這種錯誤的見。見就是一種認識。你要改變這個認識,你就要通過親近善知識入手,通過聽聞正法入手。因爲我們的惡見的生起,是因爲我們接觸了錯誤的思潮或者錯誤的宗教,所以都會産生邪知邪見。如果我們要改變邪知邪見,就要接受一種真理、智慧的教法,自然就能改變見地、改變認識。
以上講的是六種根本煩惱。
接下來講的是隨煩惱。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生起的,和根本煩惱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共有二十種。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這二十種隨煩惱分爲小隨、中隨、大隨。前面的十種稱爲小隨煩惱;“無慚、無愧”這二種稱爲中隨煩惱;從“十叁不信到散亂”,稱爲大隨煩惱。小隨、中隨、大隨主要是根據其活動的時間、範圍的寬和窄,普遍不普遍而劃分。
下面講第一種:忿。
“言忿者。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仗爲業。”
忿,即憤怒的心理。它産生的前提,通常是當你面對違緣、逆境或者對你沒有利益,甚至對你會有所傷害的境界的情況下,比如人家罵你,或者打你,或者傷害到你的利益,你就會生起一種心理,就是忿。這種憤怒的心理其實是嗔恨心的表現,沒有離開嗔恨心。這種憤怒的心理的産生,就會障礙不憤怒。你有了憤怒的心理,你就不會産生不憤怒的心理,不忿的心理就被障住。忿了之後,有可能會打架、鬥毆,都是在憤怒的情況下發生的。憤怒了之後,進一步就會懷恨在心。所以,就會造種種不善的業。這是憤怒的心理的表現。
憤怒是嗔心的表現,要對治這種心理,也還是要從修忍辱、修慈悲、修無我這幾個方面來入手,同時要觀察憤怒的過患,思惟沒有憤怒的功德。
第二種:恨。
“恨者。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冤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
恨的心理是以憤怒爲先,有了憤怒的前提之後,然後就會産生恨的理心。恨的産生它的前提就是憤怒,憤怒的了之後就會耿耿于懷,進一步就會産生怨恨的心理。
這種怨恨的心理還是建立在憤怒的前提,同時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有的人憤怒了之後,會不斷地去想,會不斷想著這個憤怒的經曆,比如和人家吵架的事情。所以,恨的心理是以憤怒的這件事作爲所緣境,會在家裏想,越想越不對勁,接著再去找對方吵一架。對這種憤怒的情景越想,這種怨恨的心理力量越強。如果不想的話,恨的心理很快就消除了。憤怒之後形成了怨恨的念頭,這個怨恨的念頭剛剛生起的並不大,但是因爲你不斷地想著憤怒的經曆,這個怨恨的心理就會不斷地張揚,它的力量會越來越大,甚至這個人做過的所有的對不起你的事情,你都會想一遍。最後,你的嗔恨心的營養就很豐富了。因爲你的嗔恨心就是以這些不愉快的境界作爲它的精神食品,最後就把嗔恨心養得很壯很壯的,最後,你的其它心理都打不過它了。所以,這種嗔恨的心理就會障礙你不恨的心理,這種怨恨的心理進一步就會導致你産生一種“熱惱”,你的心裏面像一團火一樣,你越想越恨,越想越氣。你的心理,哇,真是惱火啊!真是氣死我了!是不是這樣子?越想越惱火!惱的是自己,然後你還要去惱別人。你在很惱火的時候,心裏像一團火一樣,那你這團的力量越來越大,就要燒出來,燒到別人身上,你就找人打架、鬥毆。所以,恨的心理也會形成身口意不善業、殺盜淫妄,直接産生損害他人的心理。很多殺人行爲都是在極度惱火、懷恨之下産生的。
我們要認識到怨恨心理的過患,因爲怨恨不能解決怨恨的問題,冤冤相報何時了?你怨恨他,他怨恨你,其實二敗俱傷,你恨他很辛苦,他被你恨,他也很不開。所以,怨恨是不能化解怨恨的,只有慈悲才能化解怨恨。如何化解怨恨呢?一方面要思惟怨恨的過患,同時要思惟不怨恨的功德,然後通過修無我、修慈悲來化解怨恨的心理。
接下來是:惱。
“惱者。忿恨爲先。追觸暴惡恨(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
忿、恨、惱是嗔恨心表現的叁個過程,先是表現憤怒,然後怨恨,因爲憤怒之後就會結怨于心,怨恨之後,就想辦法要把怨恨表現出來。怎麼表現出來呢?就是要惱害。只有通過惱害對方,你的怨恨似乎才可以得到滿足和快感。所以,有的人在傷害了別人之後,有一種快感,這種快樂就是這種怨恨的心理得到滿足之後,得到的一種暫時的快樂,得到了一種緩解。其實這種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比如一個人很生氣的時候,他打對方一巴掌,他有一種快感。他這種快感,是他強烈的怨恨心,當他通過發泄之後,他就得到一種緩解,這種緩解使得他在心理上産生一種暫時的平衡。但是這個平衡是很短暫的,因爲平衡剛過,接著又出現新的問題,這種怨恨心進一步地使它痛苦。
所以,接下來,就惱。惱火啊,不得了啊,所以,“忿恨爲先。追觸暴惡”,在憤怒和怨恨的前提之下,一個人就會“追觸暴惡”,去追憶,去回憶這種怨恨的心理。在回憶怨恨的心理的過程中,就會産生一種想要惱害對方的心理。所以,“恨戾爲性”,狠戾,就是一種凶猛,很凶狠的心理。惱就是産生凶狠的、要去傷害對方的心理。這種心理能夠障礙不惱。
忿、恨、惱,這叁種心生起的因緣,大體上還是幾個方面:
無明,無明是這叁種心理建立的根本。如果你要是安住在明的狀態之下,這樣的心念若生起,很快就被化解掉了。無明就是這些心理産生的肥沃土壤,當這樣念頭生起的時候,沒有智慧的觀照,心所就會被不斷地壯大。所以,無明是根本。
然後是我執,嗔恨心的産生是和我執有關系
還要有憤怒的種子。一個人喜歡憤怒,和你有潛在的這些種子是有關系的。你喜歡怨恨,你有潛在的怨恨的心理;你喜歡惱害別人,是因爲你有惱害別人的心理基礎。因爲一個人面對同樣的傷害,每個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會很惱火,有的人可能會根本不在乎,有的人可能只有一點點憤怒。面對同樣的傷害,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爲什麼會反應不一樣呢?事實上也就是每一個人潛在的忿恨惱的心理的力量不一樣,因爲所積累的煩惱的力量不同,所以面對同樣的煩惱境界,反應也是不一樣的。這是很根本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思惟忿恨惱的過患,也就是嗔恨心的過患,要了解到這樣的心,能障礙無嗔的心;同時能讓我們的心不安甯,我們的心本來很平靜,可是當憤怒心生起的時候,那就會很不平靜。同時這樣的心理,還能使我們結怨于他,和別人結下怨恨、怨仇,然後造不善業。所以,我們要意識到過患,要修慈悲、修忍辱、修無嗔,要不斷地修。只有這樣,我們的忿恨惱的心理才會被化解掉,力量才會越來越小。
第四種: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
覆的這種心理,覆就是覆藏,即一種隱藏犯罪行爲的心理。爲什麼會隱藏犯罪行爲呢?前提多半的時候或因爲面子,或因爲利益,或因爲名聲,這些都是屬于産生覆罪的前提。這種覆藏的心理能夠障礙不覆藏。
佛教裏面忏悔法門很重要,也是修行的前行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過去天臺的祖師們寫了很多忏法。這些忏法是作爲修行的前方便。二堂功課中,“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就是一個修習忏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藏傳佛教在前行中,也非常重視集資淨障。要積累資糧,忏除業障。因爲我們契入空性的修行,要具備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契入空性的觀修是很難的。怎麼樣幫我們營造一個非常好的心靈環境呢?其實我們有一個清淨的心,在僧團裏面,半月半月布薩,說戒,布薩是僧團的自新大會。每一個出家人通過布薩能夠保有一個清淨的僧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典籍《盤銘》)每天的生命都是保存一種清淨的狀態。所以,通過忏悔,一個人的心裏就不會有負擔,忏悔得清淨,忏悔得安樂。如果沒有忏悔,我們幹了壞事就會有心理負擔。各個宗教裏,忏悔都很重要,不論是基督教還是其它宗教,也都很重視忏悔這一部分。我們現在所作的“皈依共修”前面也有忏悔。忏悔就是發露。首先要發露,之後我們才可以通過忏悔把罪業清洗掉。忏悔就是我們人格的清洗劑,清洗我們人格聽汙垢,使我們擁有一個清淨的身心來修學佛法。
對忏悔産生巨大障礙的是什麼?那就是覆藏,我們把所做過的不善的事情覆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這種覆藏其實會影響到你的修行,因爲你要是沒有把罪業忏悔掉,你會形成負擔,這些念頭會幹擾你,會影響到你的禅修。所以,覆藏的心理就會影響到不覆藏,會導致“悔惱”,後悔、惱熱,心裏不安甯。有不少學佛的信徒或出家衆,如果他做了一些不善的事情,心裏面負擔很重,每天活著很累。如果在善知識的開導下,能夠放下包袱,就會過得很輕松,修行也會修上去。在這個過程中,就要發露忏悔。而這種覆藏的心理恰恰能夠障礙忏悔的心理。
覆藏的心理本身也沒有獨立的自體,也是屬于貪或者癡的表現。有的時候是爲了利養,有的時候是爲了名譽,這就是屬于貪的表現;也有的時候是爲了無知,然後産生覆藏,那這是屬于癡的表現。所以,我們對覆,要修行。要認識到覆藏的過患,同時要認識到不覆藏的功德。在深刻地意識之後,我們就會作不覆藏的修行,要時常發露自己的罪業,這樣才會養成不不覆藏的習慣,養成忏悔的習慣,這樣也才會使我們永遠保有清淨的僧格,清淨的身心。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