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7▪P2

  ..續本文上一頁關于慢的種類,在經論裏講,有七種慢:

  第一種,慢。比如我和你比較,其實我不如你,但是我覺得比你高,超過你。

  第二種,過慢。其實我們的水平是平等的,可是我覺得我超過你,這叫過慢。

  第叁種:慢過慢。本來對方是超過我們,可是我們卻覺得超過對方。

  第四種:我慢。在五蘊色身上執著有一個我。

  第五種:增上慢。比如,在修行上本來沒有證初果,卻以爲證得了;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卻以爲證得了。增上慢和打妄語不一樣的,如果打妄語說自己證得阿羅漢果,實際上沒有,那是犯了根本大戒。可是,如果是增上慢,屬無犯。因爲是自以爲,沒有欺騙的心理,是搞錯了,只是自己過分地自以爲是所造成的一種假相。

  第六種:鄙慢。有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別人,可是,他覺得:你也沒什麼了不起,我也不稀罕,我雖然不如你,但我也看不上你。

  第七種:邪慢。自己本來沒有道德,可是卻裝作很有道德的樣子,高高在上,欺騙別人。

  慢有這麼多種。我們講了這些,大家要對照,看看自己哪一種煩惱的力量特別增盛。每一個人煩惱都不大會一樣的,就像我們養了一大堆動物一樣,有的養的時間比較長,有的養的時間比較短;有的可能營養比較豐富,因此就長得比較壯,但也有的,營養不良,長得很瘦。所以,不一樣。同樣地,我們的心在我們生命無盡的延續中,它所形成的心理也不一樣。《瑜伽師地論》把我們衆生分爲各種各樣的類型,比如有的人屬于貪性人,貪的心理特別重,貪的習性特別強;有的人瞋恨心特別重……某一種心理的力量特別強大之後,就會成爲你的習性,就會成爲你的性格,就會成爲你生命的主導力量。所以,我們須要觀察自己哪一種煩惱的力量特別大。

  觀察之後,我們要了解到每一種心理的過患。比如說,慢心所,慢能障礙不慢,有慢心的人它的不慢的心理就被障礙住了,就會進入慢的狀態,就不會有不慢的心理。不慢如謙虛,驕傲和謙虛就是二種相反的心理。一個人要是很謙恭,大家都會很喜歡他的,反過來一個慢心很重的人,大家會很討厭他。所以,慢的人會不斷地增長慢的心所。一個人有了慢心的人,就會時常生起慢的心理;當你生起慢的心理,你的我慢的心又得到壯大。因爲這種我慢的心理的力量非常強,它就會時時起作用,它每起一次作用,力量就得一次強化。這個過程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不斷地薰。慢的人因爲有了慢心之後,就不會尊敬有德行的人,也不會謙下地聽聞佛法,就會影響一個人的進步。一個慢心重的人,就會影響到你在修學佛法上的進步。所以,毛主席教導我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有沒有這一句?是不是毛主席教導的?

  要了知慢的過患,所以要對治。如何對治?要修因緣觀,沒有我、沒有我所,當你沒有我和我所時,才能平等地看待一切衆生,你就發現每一個衆生都他的長處,就會去尊敬一切人。

  這是慢心所。

  第四種:無明。

  也翻譯成,癡。

  “無明者。于諸理事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

  無明,不明法的真相,對一切事和理都不能夠如實地了知,這就是一種無明的狀態。

  無明是我們的生死的根本,也是我們煩惱的根本。佛經裏稱爲無始無明,無明是無始以來的。衆生本來是在他的心念相續的過程中,他在很多時候都有契入空性的機會,因爲衆生本來具備有這種覺悟的智慧,而這種覺悟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行上事實上它是可以觸及的,在偶爾的狀態下也是可以顯現出來的,不是不行的。但是爲什麼我們感覺不到?爲什麼它不能自動地産生作用?爲什麼?原因是無明。我們現在的心就是一個念頭。比如我們的心,心的活動是什麼呢?就是念頭的相續。念頭是個什麼東西呢?念頭它是一個刹那生滅的東西,不是一個連貫的東西。我們心的活動是無常的,心念無常,念頭與念頭之間不是一貫的,從這個念頭跳到那個念頭。每天,我們心的念頭都在過度、在不斷地變換,變換的過程也不是一貫的。當然,我們的心很多時候都陷入在念頭的狀態,被念頭帶著跑,執著于念頭,但是,我們的心也有的時候沒有進入念頭的狀態,沒有執著念頭的境界。是不是?有沒有?叫作:前面的念頭已經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生起來,有沒有這個時候?肯定有這個時候。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念頭沒有生起的時候,我們的心應該是以最本來的面目呈現出來的,可是我們並沒有證得本來,爲什麼?就是被一層無明給遮蔽住了。這個無明就叫作無始無明。

  因爲無明的關系,我們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因爲無明的關系,所以我們才會造很多的業力;因爲無明的關系,當這一切生起的時候,我們一點觀照力都沒有。念頭生起了,我們就被帶跑了,因爲我們沒有覺照。其實生命是二個層面,一個是無明,一個是明。因爲無明,所以,明的層面不能産生作用。反過來說,心的明的心層面,明空不二的層面産生作用了,那麼無明將會被化解掉。就是如此而已。所以,無明是“迷暗爲性”,使我們的生命進入黑暗的狀態,暗,即看不清生命的真相,這就是無明的特點。因爲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所以,一切雜染都由此而産生。

  當然,無明有和第六識相應的,也有和第七識相應的。有相應的,還有不共無明。相應無明是和第六識一起生起的(《成唯識》爲:相應無明是與貪等根本煩惱生起;獨行無明是與第六意識相應的。獨行無明和恒行不共無明同屬不共無明),不共無明中尤其有一種恒行不共無明是我們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源,也就是我們前面在講第七識的時候,它是我們生命染汙的源頭。真正的修行就是要突破這個源頭。如果突破這個源頭,那我們的修行就會容易很多。

  要認識到無明的過患:它能夠障礙真智的生起,障礙智慧的生起,遮蔽我們對空性的認識。同時,無明是一切煩惱和不善行爲的生起,是煩惱和惑業的根本,你看十二因緣裏,第一個就是無明,所以,無明是流轉生死的根源。

  無明要對治,怎麼對治?親近善知識,如理作意,包括聞思修,都是幫助我們突破無明,突破無明就是從樹立生命的正見開始。首先從第六意識在認識上樹立正見,繼而通過禅觀突破我、法二執,把無明的老巢給徹底搗毀,是這樣的過程。

  接下來講:疑。

  這是一種懷疑的心理。

  “疑者。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障善品者。”

  疑在這裏是根本煩惱,疑也可以成爲修道、見道的武器。你看禅宗講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可見百法裏的講的疑,疑什麼?這是有對象的。疑什麼,這個疑才是煩惱?疑什麼,這個疑才是修道呢?關鍵還在于疑的所緣,疑什麼,這個很關鍵。

  我們看這裏怎麼說?“于諸谛理猶豫爲性”,什麼是谛理?就是對叁寶和四谛這樣的真理,産生猶豫不信的心理,這個疑即屬于根本煩惱。這種懷疑、這種猶豫不決會影響你接受叁寶、接受佛法,是你認識真理、成就解脫的障礙,所以是根本煩惱。

  一般來說,這種疑怎麼會生起呢?怎麼會産生疑呢?有很多種情況。比如說,智慧不夠,明明是好東西,你卻看不出來。比如佛陀講這些因果、叁寶、四谛這些真理,你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認識,因此會懷疑;還有的時候,你接受了一些邪知邪見的教法和觀念,也會影響你對佛法真理的接受;另外,缺乏好的老師引導,也有關系,他不能把一些佛法的道理講清楚,你在接受的時候稀裏糊塗的,這也是産生懷疑的因緣。所以,懷疑心所的産生還是有諸多的因緣。

  懷疑的種類也蠻多的。通常一個人在修禅的過程中,會懷疑自己:能不能修?能還能修得好;懷疑老師能不能指導我;懷疑教法是不是真的,我按這樣去做,能不能達到效果——這些懷疑都會影響到修行。

  針對這樣的情況,所以藏傳佛教特別講究信。但是信也是要有前提的,如果沒有前提,盲目地信,那出現的問題更大。

  我們說懷疑是煩惱的心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懷疑的對象是叁寶、四谛,但是禅宗也利用這個來修行。比如說我們一般的人,我們現在接受的很多的觀念,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會接觸到很多價值觀、觀念、生活模式,我們的老師、父母親會告訴我們,如何奮鬥,如何賺錢,如何成家,如何出人頭地等等,會給我們灌輸這樣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這一套東西如果你不懷疑的話,你就會覺得這就是真理。所以,哲學家因爲有智慧,因此就會對這些進行思考,他覺得:真的是這樣,結果他一思考,就把這些粉碎了,就把這些生活模式、價值觀看得一文不值了。同樣地,我們作爲學佛,我們也要用疑。比如說我們每天認爲我,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關注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理所當然地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想法就是我。但是,佛法來幫助你檢討:你的身體是不是你?“我”的定義是什麼?“我”的定義是常一的、主宰的、獨存的,那你檢討一下你自己,你身體裏有哪一樣東西是符合這個定義的?你去檢討一下看看有沒有?你檢討了之後發現:沒有一樣東西符合“我”的定義。如果說你的心就是你,那你檢討一下你的心念,有沒有哪一個心念是固定不變的?你說你的心念是你,到底哪一個心念代表著你?善的心念代表著你?還是不善的心念代表著你?因爲你有很多心念,還是所有的心念代表著你,你根據“我”的定義去檢討。所以,學習佛法也要運用疑,用疑來打破世間上的人的錯誤觀念和價值觀,你檢討了之後才發現:全部都不是那麼回事。這樣你的執著才會動搖,因爲,你的所有的執著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價值觀和錯誤的觀念基礎上。我們通過智慧的檢討之後,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過去所認爲的那些東西,都不是這麼回事,當你這種觀念改變了,那麼建立在這觀念上的煩惱自然也會動搖了,因爲它的依托基礎沒有掉了。所以,疑,也可以成爲我們修行中非常好的一個武器,可以成爲瓦解我們執著和摧毀我們煩惱的武器。你看禅宗中讓你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一念未生之前你是什麼——讓你去尋找。當你去找的結果發現覓心了不可得,這時候你就能直探你的心的本源,因爲你找不到,你的心就能從所有的固定的執著中跳出來,從這些相對的妄念裏面跳出來,在尋找的過程中,就能打破能所的念頭的陷阱,就能從這裏跳出來。

  所以,疑,可以是一種煩惱,也可以是修行的武器,關鍵是我們如何善于去運用它。所以,修行無外乎就是二個方面,一個舍凡夫心,一個成就佛菩薩的品質。從成就佛菩薩的品質這方面來講,對叁寶的功德,對佛法的真理要信,不能疑。另外從舍凡夫心的角度,我們對凡夫心建立的基礎,我們要用疑。所以,信和疑,在修行上同樣都是可以運用的。

  關于疑的過患有幾種:第一是障礙我們對叁寶的信心。第二障礙我們對教理的實踐和善法的生起,如果我們對佛法有懷疑,就不會很好地去實踐,會影響到我們將來的修行。

  如何對治疑?第一,要培養對叁寶的信心。其次,要深入教理、如理思惟,乃至能夠按教理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你體驗到佛法了,你就不會懷疑了。如果你沒有體驗到,只是停留在聞思上,到當然就很容易懷疑。真正要對佛法真正不疑,那就要到見道之後,産生四種正信:信佛、信法、信僧、信戒,這四種信叫作四種證信。證,證得的證,證明的證。你證得之後的信仰和你理解之後的信仰,現在是解信,解信是沒有多少力量的。

  休息一下。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