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5▪P2

  ..續本文上一頁要作這樣的觀修。比如有的人貪心特別重,就要有針對性地來修,要觀貪心的過患,然後要觀無常的功德。觀想了之後,接著就正式修。這個修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通過觀察叁界的苦、空、無常、無我、不淨,通過這個修了之後,生起這種無貪的心理,然後讓自己的心長時間地安住在這樣的一種沒有貪著的狀態裏邊。如果貪心生起了,你馬上再觀修。這就道次第的觀察修、安住修。你看,道次第的東西這裏也能用得上吧?

  接下來講:無嗔。

  “言無嗔者。于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嗔恚作善爲業。”

  無嗔,就是沒有嗔恨心。沒有嗔恨也就是沒有憤怒的這樣的一個心理。無嗔的心理産生的前提,是苦和苦具,能夠給我們製造痛苦和痛苦的因緣。那麼,這種環境多半指的是逆境,我們對逆境才能夠生起,比如說怨恨、憤怒,接著又想損害對方的心。當我們面對逆境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接著會想損害對方的這樣的心理,這就是嗔。反過來說,當我們面對逆境的時候,不會憤怒,也不會想著損害別人,那就是無嗔。

  所以,無嗔到底以什麼爲體。有人說,無嗔就是以無嗔爲體,這就是沒有嗔恨心的特征;有的人說無嗔其實是以慈心爲體,因爲有慈心,所以就不會有嗔恨心。所以嗔恨心和慈悲心是相反的。只要有慈悲心,就可以對治嗔恨心;你要有強烈的嗔恨心,你就不會有慈悲心。那就是無嗔的心理。

  無嗔的心理的産生, 我們也要通過觀修。因爲貪嗔癡是人的叁毒,這是很本能性的心所。嗔是我們人的習慣,除非這個人的修養比較高,否則凡夫多少都會有嗔恨心,只不過有的人嗔恨心大一點,有的人嗔恨心小一點。也就是必須對治了嗔恨心之後,才可以産生無嗔。

  你要具備無嗔的這樣的修養,那麼,你必須要對治嗔恨。所以,關于無嗔的修行是建立在對治嗔恨的基礎上。那怎麼對治嗔恨心呢?比如觀無我,無我還是要觀,任何一種煩惱的對治修習,都離不開我的修習,如果一個人真的無我了,那麼貪嗔癡自然就沒有依托的基礎。因爲沒有我和我所,你嗔什麼呢?你不會很在乎自己,別人對你的傷害自然也就不在乎了。所以,第一個要觀無我。

  第二個,要從因緣來看世間。每一個有情都無我、無我所的。也就是每一個傷害我們的人,他本身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他本身也是無能爲力的,他也是無能爲力的,他對我們發火,他也是不能自主的,他自己也不喜歡這麼做。他也是被嗔恨心的魔鬼給控製了。他自己不能主宰。所以,當他生氣的時候,我們對他要抱有同情心,因爲他現在是進入了精神病的狀態,他不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如果我們對一個精神病人,我們就不會對他惱火;如果我們覺得他是正常人,我們就會容易生氣。所以,我們要想著這個時候他是非正常人,我們要作這樣的觀照,因此就原諒他,就會生起悲憫之心。

  第叁點,我們要了知嗔恨的過患。我們學過道次第,講到嗔恨的過患。你用千劫所作的功德,一嗔皆能毀,火燒功德林。你作再大的善的行,一念的嗔恨心就有可能破壞掉。你看,人類的五千年文明一念嗔恨心就可以把它搞定了。尤其現在這個時代,聽說核武器可以把毀滅幾十次。嗔恨心的破壞性有多大?既然對外界的破壞性有這麼大,因爲我們所有的功德都是建立在我們心行的基礎上,當一念嗔恨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同樣地也可以把我們所有的功德給摧掉。因爲所有的功德都沒有離開當前的一念,所以當前的一念巨大的嗔恨的爆炸力和毀滅性,非常非常地大。這個道理我覺得完全是可以成立的。所以,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嗔恨心的過患,接著就修習無嗔,這是很重要的。

  第四點,要修慈悲心。修慈悲心可以對治嗔恨心。

  無嗔,我們就是要作這樣的觀修,通過這四個方面的觀修,同時還要不斷地憶念無嗔的功德和嗔恨過患,我們經常要作這樣的思考。無嗔有哪一些利益?嗔恨有一些過患?經常作這樣的思考,那麼,我們自然就能夠增長無嗔,斷除嗔恨心。

  無嗔在作用上來說,是“對治嗔恚作善爲業。”是善行産生的基礎。所以,無嗔是叁種善根之一,修習無嗔,能夠增長善心。

  接下來講:無癡。

  “無癡者。于諸事理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

  癡,就是愚癡,愚癡相對的就是智慧。無癡,就是沒有愚癡,就是個具備如實的智慧。無癡的特點,是對于人和事,事,就是我們看到事相,比如說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事相。理,即事的背後隱含的真理、規律、實相等,都是理的範疇。對一切事和理都會産生“明解爲性”,明白、清楚、正確了解,這是無癡的特征。

  所以,無癡事實上就是對一切産生如實了知的這樣的心理。這樣的心理産生的因緣,我們每一個衆生雖然具備如實認識事物真相的潛在的能力,但是因爲我們被無明所蒙蔽,所以,我們所出現的這種知,是一種不正知,是一種邪知,是一種妄知。我們如何才能突破這種不正知、邪知、妄知,然後獲得正知呢?這是須要通過修行的,須要有正確的知識來引導我們,那就是說,我們須要親近善知識,聞思經教,要通過聞、思、修,要通過四法行,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是我們獲得無癡的這樣的一種心理,必須要具備的因緣。如果我們不具備這樣的因緣的話,那我們就沒有辦法獲得無癡。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接受的是錯誤的知識,邪知邪見,我們獲得的是什麼?我們最後獲得就是不正見、邪知邪見。

  這種無癡的心理在作用上來說,可以對治愚癡;反過來說,愚癡就可以對治無癡。癡,就可以對治無癡;無癡又可以對治癡。有了癡,就沒有無癡;有了無癡,就沒有癡。心就是這樣,有了這個,就沒有那個。當然有一些是兼容的。但是有一些心,有這個就沒有那個,是具有互相對治的作用。所以,爲什麼我們說修行是一萬人與萬人戰?你在修行中,當你的善念生起的時候,你就要對治很多不善的念頭,你只有對治很多不善的念頭的基礎上,你這種正知和正念才能夠産生作用。

  所以,無癡一方面可以對治愚癡,另外一方面可以對治不善,同時能夠引發善心。因爲一個人不善的行爲,和一個人觀念和價值觀是有關系的。因爲一個人的觀念和價值觀要是愚癡的,將會導致他造作不善的業。反過來說,無癡就是産生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自然就能引導他作善的業。

  關于無癡的修行,一方面要念無癡的利益和癡的過患,我們要憶念無癡的心理對我們的人生、對我們生命的提升究竟有什麼好處?而這種癡的心理、無明的心理對我們生死流轉有哪一些過患?我們想一想:十二因緣裏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是生死的根本,八正道的第一個是什麼?正見,正見就是無癡。所以,正見是解脫之本,即無癡所建立的正見是解脫之本。而十二因緣裏的無明、癡是生死之根。所以,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癡的過患和無癡的利益。然後通過親近善知識、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修習止觀來獲得這種沒有癡的心理。

  休息一下。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