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4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4

  2006年3月30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講到第叁類心所,善的心。善的心所一共有十一種。

  這十一種心爲什麼稱爲善的心所?善,在佛教是是種什麼樣的定義?善的內涵有這樣的一些內容。首先善作爲一種心理,它本身是具有安隱的,所謂安隱,是一種安定,一種和諧這樣的心理,對你的生命而言,它是一種安定的、和諧的心理。相對而言,不善的心理就是不安定的、擾亂我們內心安定的心理。另外,從它的作用方面來說,善的心理能夠招感未來的、可愛的果報,即我們喜歡的果報,樂果、可愛的果。這是善的特點。反過來說,如果說不善,不善的結果將是痛苦的,當它産生作用的時候,産生的是痛苦的結果,那就是不善。當它産生作用的時候,結果是能夠招感快樂的結果,那就是善。所以,我們了解善和不善,一個是當下的心行,一個是結果,從這二個方面來看。

  那麼,善的種類也很多,善也存在著質量的不同,種類的差別。比如說,凡夫的善通被稱爲有漏的善,建立在無明、我執的基礎上的善。什麼叫有漏的善?就是有缺陷的。那麼,聖賢依空性建立起來的善,依無漏智慧建立起來的善,就是無漏的善,即沒有缺陷的。質量比我們有漏的善要好。

  善有止善、行善。止善,止惡就是善;行善,通過一種善行,比如我們通過放生、布施,這是一種積極的善。

  所以,善的種類也蠻多的。比如說《成唯識論》還把善分爲四種:

  第一種,勝義善,如涅槃就是勝義的善。

  第二種,自性善,它的本質就是善的,指的是《大乘百法明門論》中所說的善心所裏,如無貪、無嗔、無癡、慚愧,這些心所在本性上就是善的。

  第叁種,相應善,跟這些自性善相應而起的心理活動。

  第四種,等起善,由善的心理引發的善的行爲。

  這裏主要講的是十一種善心所。我們看論上:

  

  “叁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叁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這十一種心所稱爲不善的心所。

  第一種是,信。

  信,信仰。信是種什麼樣的心所?我們看書上:

  

  “言信者。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這是講的善的心所的特征、作用。首先,善的心所的産生是有它的特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有規定的,不是隨便信什麼都是善的心所。我們講到信,有正信,有迷信,有邪信。如果是邪信,算不算善的心所?邪信就不是善心所了。那如果是迷信呢?迷信也說不上善心所,但是也說不上不善心所,只是它沒有達到我們這裏所說的正信的標准的。作爲正確的信仰是有標准的:信仰的對象是什麼,然後産生什麼樣的心理。這是考核的標准。

  正信的心所,關鍵是它所信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什麼?是實、德、能。

  實,指的是實相,佛法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實的道理,比如佛法所講的緣起、因果、無常,對這樣的真理生起信心。

  德,指的是叁寶的功德。比如說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脫的首先,僧的這種無漏智慧和成就解脫的功德。

  能,指的是相信我們通過修行最終能夠解脫、能夠成就,能夠圓滿無上菩提。

  所以,所信的對象就是實、德、能,對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忍就是對實德能高度的認可,不但認可,而且隨順;不但隨順,並且希望自己的心和叁寶相應。隨順就是建立一種信賴。當你建立一種高度的信賴之後,就希望自己的心和叁寶的功德相應。當我們希望自己的心和叁寶的功德相應的過程,我們就會不斷地憶念叁寶的功德,就會不斷地強化叁寶的功德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那我們在憶念強化的修行中,我們的心就會被所信的對象給淨化了。所以,通過信,能夠達到內心清淨的效果。這個內心清淨是通過我們對叁寶實、德、能功德信仰的過程中,叁寶的功德把我們的心給淨化了。這個信不是一般的信,首先它是一種正信,而且這個信是有深度的信。

  信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也是有深淺不同的。比如說,聲聞人證得初果之後,就會證得四種正信,即對佛法僧叁寶的正信。正,就是正德的信,跟我們現在信仰有不同。我們仰望叁寶的功德,我們推崇叁寶的功德,這些我們只是從書上看來的,因爲書上介紹叁寶的功德是多少偉大,書上給我們講了很多這些道理,我們覺得這些首先是很好,但是我們還沒有真正體會叁寶的功德是什麼,沒有在我們生命中實踐。但是證得初果的聖人,就能像佛菩薩一樣體會到叁寶的功德。就是信仰的對象和信仰的人,在佛教中不是二元,到最後就是統一的。我們信仰叁寶,其實最終我們就是在生命中成就叁寶的功德,要把自己和叁寶統一的,這才是信的目標。所以,我們信佛菩薩,不是說佛菩薩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的,不是這樣子的。所以,當我們的心和叁寶的功德有越來越多的相應之後,我們的心也就慢慢地越來越清淨,因爲叁寶的功德是清淨的。

  信在佛法的修行中非常重要,《大智度論》講:“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你要進入佛法的大海,首先要信。《華嚴經》講:“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整個修行都是建立在對叁寶信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現在提倡皈依共修就是幫助大家培養對叁寶的信心,否則的話,就很容易出現:學佛一年,佛在眼前……然後呢,然後就找不到了。我們修行入道的次第是信、解、行、證,但事實上信也貫穿著信、解、行、證,比如說我們信;信了之後解,在解的過程中就生化信;然後在我們解了之後有更大的信,再去解;解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去實踐,實踐了就會行;在行的過程我們的信又得到深化;結果我們就會證;證的過程中,信又得到深化。所以,信又貫穿著信、解、行、證,信不只是一個開始。隨著我們學佛的深入,信也在不斷地深化。這個深化就是從理論到實踐,從認識到體會,這是個過程。在叁十七道品的修行裏邊,五根的第一個是什麼?信根。五力第一個呢?也是信力。

  我們要認識到信的功德,要認識到信在我們學佛中的重要性,要培養對叁寶的信心,要經常思惟,要生起對叁寶的信心,有哪一些利益;不信,有哪一些過患?我信的話,有哪一些好處;我不信的話,有哪一些壞處?要經常這樣虔誠地思惟。思惟了之後,我們就要不斷地觀修叁寶的功德,因爲我們爲什麼要信叁寶呢?因爲我們認識到叁寶的功德的殊勝,經常觀修,這種觀修即憶念叁寶的功德,是我們生起對叁寶的信心的重要的前提。

  接下來講:精進。

  

  “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

  

  精進,在佛教裏也翻譯成勤,勤奮。精進也是有前提的,你精進賺錢算不算精進?精進賺錢可能是懈怠,不是精進,因爲是屬于惰性的範疇。精進是有前提,精進的前提是什麼?就是“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捍爲性。”就是修善斷惡的過程中,或者說斷惑證真,或者說轉迷爲悟的這樣的一個修行過程中,産生勇猛、無懼這樣的心理。在尋求解脫,在斷惑證真,在止惡行善的這樣的修行中,你産生的勇猛、無懼的心理,這才叫精進。反之,像世俗的勤奮等都不可以稱爲精進,都不屬于佛教中所說的精進。

  世間上的人精進,可能很多時候都是在造不善業,幹壞事很精進,幹一些根本很沒有意義的事情很精進。現在的人都很忙,各行各業都很忙,可以說都很精進。爲了生存,爲了賺錢,精進。但這種精進有多少價值呢?只是生存而已,除了生存以外,沒有別的價值。這個價值只是在當下,過了就沒了。但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精進,它所追求的是生命永久的意義,所以,它的價值是不同尋常的。

  精進心的生起,主要以發心爲前提,主要以意念爲前提,還要有發心爲前提。比如說:我要成就禅定,我有強烈的獲得禅定的心理,或者我有強烈的利益衆生的心理,或者我有強烈的解脫的心理,那麼這種出離心、菩提心,它的力量的強弱直接會影響到我們精進的程度。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發心作爲動力,精進也難,精進不起來。是不是?因爲你很難從慣性裏邊逃出來,你怎麼精進?你沒有辦法從自己的不良習性裏邊逃出來,你怎麼精進?

  在六度裏邊講到精進的種類有叁種:

  第一種,被甲精進。就像勇士上陣一樣,身上披著铠甲往前沖。像披著一個铠甲,才刀槍不入。這樣的一種精神,精進就是要有一種勇猛的精神。

  第二種,攝善法精進。攝善法的過程,産生的一種精進。

  第叁種,饒益有情精進。精進地去利益衆生。

  精進的作用,是幫助我們能夠成就世間、出世間的功德。就像在家人他們要經營一番事業,要精進。我看世間人的精進,我們是比不上的,他們爲了生存,他們的那種幹勁很大。在世間上來說,你必須勤奮,否則你不會有成就的。同樣地,從我們修學佛法來說,所有的功德的成就,都是要靠精進。我們大家在這裏修禅定,乃至在這裏修行都要精進。

  但是,要精進的這個道理不是不知道,很多人都知道,可就是精進不起來。是不是?所以,就要有一些相應的觀修。比如說我們經常思惟精進的功德,懈怠的過患。精進相對就是懈怠。精進爲什麼很難?就是因爲我們很難從惰性裏邊走出來。惰性的力量太大了,我們沒有辦法精進。當我們精進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懈怠了;我們懈怠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精進了。所以,精進和懈怠是二種相反的心理。那麼,就是思惟精進的功德,懈怠的過患,發起精進的心。

  認識到精進的功德,怎麼樣才能把精進的心調動起來。你看,我們每天的晚課裏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厮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其實這就是一個念死無常。我們每天要念死無常,每天要想著生命,這麼難得的暇滿人生,所剩無幾。就像頭發著火了,過一天生命都在減少,而且什麼時候死不一定,死是一定的。所以,我們通過對暇滿人生的思惟,通過對念死無常、念叁惡道的苦,基于對叁惡道的恐懼,基于對暇滿人生的愛惜,經常作這樣的思惟,這是幫助我們生起精進心的一個心理前提。所以,你要把精進的心理調動起來的話,也是要有善巧方便,不是沒有善巧方便。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