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5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5

  2006年4月3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上一周講到第叁類心所,善的心所。善的心所是善的行爲産生的心理基礎,善的心所在百法中分爲十一種,上一次上課講到信、精進。

  接下來講第叁種,慚;第四種:愧。

  我們說“慚愧”都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在心所裏,它是分開的。我們把它連在一起來說,說明是有共同的特征。可是,在論典中是分開來說的,又說明了它們各自有不同特質。所以,慚和愧,這種心所,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地方。

  共同的特征是什麼呢?是羞恥。慚愧就是一種羞恥的心理。所以在論典中也有講到,慚是以自己的羞恥爲體,愧同樣地也是以羞恥爲性。爲什麼會産生羞恥?就是對自己所作的不善的行爲産生羞恥的心理。

  “言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

  心的特征、作用,它的特征應該就是羞恥。

  羞恥的心的産生是要有前提的,並不是哪一個人作了不善的事情,都能夠産生羞恥的心理,尤其是現在的人越來越沒有羞恥心。很多人幹壞事,已經是習以爲常,爲什麼會習以爲常?原因是沒有羞恥心。爲什麼沒有羞恥心呢?羞恥心的産生是要有前提的,什麼前提能夠使我們産生羞恥的心理?那就是“依自法力”,就是自和法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和法的力量。

  什麼叫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我們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比如說生而爲人,人是有人的標准,人是有人的准則。像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人的標准、准則。佛教講的五戒也是一個做人的基本的准則,它既是一個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幫助我們將來繼續獲得人的身份的這樣一種善的因,善的業。一個人如果能夠意識到人的身份的意義,能夠意識到人的身份應該具備的准則,也就是在自己心裏有一個做人的標准在那裏,那麼,當他幹了壞事,就會産生羞恥的心理。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心,那就麻煩了。現在人最大的問題在于,行爲沒有底線,也就是說做人沒有道德准則,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可以說現在人有准則,那就是“利益”,對我有利益,就是准則。除了利益以外,沒有自身的人格等這些東西。所以,“自”就是意識到自己的身份。

  “法”,即法的力量,指佛法所說的或者世間道德所提出的作爲人的標准。自,就是自己的身份;法就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所提出的做人的准則。

  那麼,依這樣的一些力量,有了這樣的一些觀念之後,當一個人做了壞事之後,就會生起羞恥的心理。因爲他覺得:我不應該這樣,我接受過這樣的教育了,我不應該做這樣的一種怪事。從而就能達到:“崇重賢善爲性”,因爲依據這樣的准則,所以,就會推崇聖賢、遵從道德。我們古代的人這一方面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做人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你看四書五書就是做人的教育。你看,古代的教育推崇的是聖賢,推崇的是哲學。我們現代的社會推崇的是什麼?明星、商人,這就是價值取向不一樣。這種價值取向不一樣,其實跟整個社會的一種價值觀、教育是有關系的。所以,社會上講笑貧不笑娼,有權、有錢,人家就贊賞你,覺得你有能耐,能幹。這是和整個社會的教育是有關系的。所以,使得人越來越沒有羞恥心。羞恥心其實也是儒家講的良心。說你這個有沒有良心,這是和羞恥心是有關系的。

  有了慚的心理就能對治無慚,有羞恥心就對治沒有羞恥心。

  “止息惡行爲業”,羞恥心就可以對治惡行,一個人要是有良心、有羞恥心,就不會産生不善的行爲,因爲他一旦産生不善的行爲,他的羞恥心馬上就會生起來了,甚至看到別人産生不善的行爲,他都會覺得很羞恥:做爲一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子?因爲他始終有一個准則。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羞恥心的人,他看到什麼,即使幹了再壞的事情,他也會覺得很正常:哇,這個人很有能耐。所以,羞恥心能夠對治不善的行爲。

  我們再看看:愧:

  “言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那麼,愧同樣也是羞恥心,但是它産生的基礎不一樣,它産生的基礎是“依世間力”,依世間的力量,即世間的一種公共道德。其實在多數的民衆中還是有公共的道德意識。如果你要是做了不善的事情,還是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那麼,這種愧的心理産生,主要是建立在這種對世間的大衆的道德認同的基礎上,他覺得作爲一個人,還是應該要遵循社會公德。有了這種公德意識,所以對不善的行爲會産生羞恥的心理,同時會産生拒絕、排斥、批判、呵斥等心理。這種心理也是建立在羞恥心的基礎上。這種羞恥心可以幫助我們止息惡行、不善的行爲。

  慚愧這二種心,同樣都是屬于羞恥的心,但是産生的基礎不同。慚是根據自力,愧是根據他力,即社會道德的力量。在作用上來說,它都是能夠達到止惡行善的效果。所以,佛經上講:慚、愧二法是人和禽獸所不同的地方。人世間之所以有倫理綱常,就是因爲有綱常,就是因爲有羞恥心。人要是沒有慚愧,人和禽獸就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佛經裏面講:“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慚愧心是世間道德建立的基礎,這對我們一個人的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心理。

  所以,我們如何增強我們的慚愧心?即要憶念慚愧的功德和利益,無慚無愧的過患。我們具備慚愧心,對我們完善人身的完善有什麼好處,我們如果不具備慚愧心,對我們的人身有什麼好處——我們經常要作這樣的思考。因爲慚愧是我們人格走向完善、人格提升的一個心理基礎,反過來說,如果無慚無愧,那麼,我們的人格就會不斷地墮落。

  那麼,關于慚愧的心修行,主要是根據慚愧生起的因緣來修。比如說,我是個沙彌,我是個比丘,我這個身份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德行。我作爲沙彌有沙彌的戒律,我作爲比丘有比丘的戒律,我作爲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的戒律。同時,我在這個社會上,社會上的人的心目中的出家人,形像是如何高尚的,那麼,我應該怎麼樣去做,才能使世間上的人尊重僧伽、尊重佛法。要經常作這樣的思考,我們就會增強慚愧心。所以,比如出家人要經常誦戒,就是不斷地用佛法來對照自己:我受的教育是這樣子的,如果我要解脫,我就應該去這樣去作。在對照的過程中,當我們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的羞恥心就會生起來了。所以,我們要培養慚愧心,憶念到慚愧心的好處,我們就要培養慚愧心、強化慚愧心。這是我們止惡行善的重要的心理基礎。

  接下來講的是:無貪、無嗔、無癡。

  無貪、無嗔、無癡相對貪、嗔、癡而言。貪、嗔、癡是稱爲叁種不善根,那麼反過來說,無貪、無嗔、無癡是稱爲叁種善的根。什麼叫善的根?就是善法生起的根本。所有的善法的生起都是建立在無貪、無嗔、無癡的基礎上。

  現在講第一種:無貪。

  “言無貪者。于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

  什麼無貪?貪是貪著,無無貪就是沒有貪著,也可以叫作沒有染著的心理。其實對我們凡夫來說,染著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是叁毒之首,六個根本煩惱之首。我們的貪是無所不在的。無貪是沒有染著、沒有貪著這樣的心理。無貪什麼?無貪是“于有有具”,有,就是叁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有具,叁有的因。即對叁界的因果都不産生染著的心理、貪著的心理。你要具備了沒有貪著的心理之後,你也就沒有貪著了。反過來說你爲什麼會貪著呢?那是因爲你有貪著的心理。

  這種沒有貪著的心理應該怎麼産生?我們怎樣去培養它?因爲貪著是我們的習慣,那我們怎麼樣去培養沒有貪著的心理。這須要我們去修行,不是說你天生就具備這種強烈的沒有貪著的心理,尤其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須要去培養。當然我們心裏邊是具備有不貪著的潛能,但是真正要讓它産生作用,是須要培養它的。這個培養就是要通過佛法的修行。比如說觀空、觀無常、觀不淨,這些觀修都是幫助我們培養不貪著的心理,比如像多貪衆生不淨觀(五停心觀)。你真正把不淨觀修起來,你對身體的貪著、對美色的貪著也就減少了。

  貪産生的基礎,和我、我執有關系。比如,我們喜歡的東西才容易産生貪,再好的東西,如果不是你的,會産生貪嗎?不會産生貪的,因爲貪了也白貪。有的時候也會産生貪,貪了總得不到,也就不貪了。所以,貪往往是和我執有關系的。我執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我們覺得自己的東西總是特別寶貴,那是和貪著有關系,那是有我執有關系。所以,你要修無我,你要認識到一切都是緣起無我、無我所,那麼就會克服貪著。同樣地觀叁界是苦,輪回是苦,苦空無常,也能夠幫助我們對治貪著的心理。其實整個戒律的修行都是在幫助我們對治貪著的心理。佛陀對戒律的規定,從止持到作持。止持,從對環境的遠離達到不貪著的效果;作持,比如對衣、食、住、行,比如說衣服要作淨,爲什麼說要穿糞掃衣、壞色衣,吃殘宿食?還有樹下坐,像原始僧團的出家人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等等,事實上都是幫助我們在修行上如何地不貪著。所以,不貪著的心理,我們雖然具備這樣潛在的心理基礎,我們要去培養、要去觀修,否則的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從貪著的狀態裏邊走出爲,我們也就沒有辦法生起不貪著的心理。這是不貪著生起的因緣。

  那麼,不貪著的心理作用有哪幾個方面?

  可以對治貪的。

  可以産生善法,因爲它是善法的根本。

  對治不善法。

  可以使我們的心清淨,一個人有貪,心理就不會清淨,就會容易打妄想,可是如果一個人不貪,心就容易清淨了。

  

  我們前面了解到無貪生起的因緣和作用之後,我們就要去修無貪。無貪的修習也還是要不斷地觀修無貪的功德和貪的過患。無貪能給我們的生命的提升、升華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反過來說,貪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什麼樣的過患。我們要作這樣的觀修,每天…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