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的作意,可能就會成爲你的貪嗔癡甚至殺盜淫妄生起的助緣。所以,作意有可能會成爲善的心理生起的助緣,也可能是不善的心理生起的助緣。所以,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要如何善于去運用這個作意,其實這個是蠻重要的。
所以,在整個止觀修行的過程中,在很多經論裏邊都講到關于作意的運用。比如像《俱舍論》裏邊講到叁種作意:勝解作意、自相作意、共相作意。
勝解作意,就是對法的勝解,比如我們要修止觀,首先就要把你的注意力引向對法的思惟,對法的理解。這就是勝解作意。
那麼,還有自相作意,就是你在修止的時候,把你的心安住在法的自相上。比如我們觀想某一個東西,觀想呼吸,把心安住在呼吸上。你要沒有作意,你沒有辦法修止觀。其實修止觀就是一種作意的訓練,把你的心安住在一個善的所緣境上,不要讓它散亂。你要沒有作意的力量,這個止是沒有辦法修的。我們講道次第論時說,從觀察修到安住修,觀察修就是訓練作意。我們通過對無常的思惟,通過對念死、念叁惡道苦的思惟,在思惟的過程,這種思惟本身就是一個作意的訓練。所以,離不開作意。
那麼,還有共相作意,作意的對象就是這些無我、無常。
所以,作意的心所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是蠻重要的。我們要善于引導作意來爲我們的修行服務。
其實作意的引導,從引導上來說,它還是要靠我們的,一個是要靠我們的發心,比如說你發菩提心,或者說發出離心。那麼這種發心其實蠻重要的,發心了之後你會有一個目標,當你有了一個目標之後,你的作意力就會選擇你所爲目標服務的境界。正見也是很重要,它也是幫助選擇作意的對象,就是你什麼應該注意,什麼應該不注意。就是正見它能夠起到這個作用。如果你沒有目標,你沒有正見,你的注意力可能就是隨著欲望,你作意力可能會去追逐五欲六塵。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你有正見的話,那麼你的注意的境界就會有選擇的,就會有一個強烈的意向,在這個意向的推動下去選擇你所須要的境界。那麼你的這種作意就會有選擇性,否則的話,你的作意力可能就是隨著你原有的欲望、貪嗔癡,如果你的觀念是錯誤的,那麼你的這種作意的對象一定也不會是正確的。比如我們現在人的價值觀很功利,我們以爲賺錢就是一切,那麼它的整個作意力就會用在賺錢上,一天到晚就會想著怎麼賺錢。
所以,關于作意的引導,我感覺發心和見非常重要,它是你幫助你正確地選擇作意的對象,也就是你應該注意什麼,你應該不要注意什麼。這是一個取向,每個人在自己生活中都有自己作意的對象,作意的對象不同,主要還是取決于每一個人生活的目標、每一個人的價值觀、每一個人的人生觀念,我覺得這個都是有關系的。所以,引發了正確的作意,這個發心和正見是前提。那有了這個前提之後,當你選好了某一個所緣境之後,你進一步還要不斷地作意它。那麼不斷地去注意它,這個過程實際也就是禅修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念佛,我們每天要念,這就是通過作意來訓練心對佛號這種所緣境的專注,就是培養正念。那麼只有對所緣境不斷地訓練、不斷地專注、不斷地作意,最後才有可能成就止觀。如果我們選擇了一個善的所緣境之後,我們沒有作這種不斷的作意訓練,我們就沒有辦法把相應的正念培養起來,我們就沒有辦法成就這種相應的止觀,就是說這個所緣境就對我們就不會有力量。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個所緣境之後,我們在我們的內心要形成一種相應的正念的力量,這個正念的力量它是要不斷地去培養,而不是說我們選擇好了,這個事情就完成了。不是這麼簡單的。
這是作意心所。
接下來講一講“觸”的心所。
我們先簡單地看一下定義:“令心心所。觸境爲性。想受思等。所依爲業。”觸,觸的作用是令你的心和心所去接觸境界。觸的心所是怎麼産生的?在《成唯識論》裏邊的定義是:叁合生處。什麼叫“叁合生處?”就是根、境、識這叁種當它和合的時候就會産生觸的心所。觸到底是什麼個什麼東西呢?觸就是種觸覺,內心有點感覺。當根、境、識和合的時候,我們就會産生感覺的心理。當然這種感覺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感覺了。我們肯定會有感覺,如果沒有感覺,那就成了木頭了。這種觸的心理反過來說,又會促使這種根、境、識叁種進一步地和合。因爲根、境、識産生了觸的心理,反過來它又使根、境、識更加和合,促使它不分離,就是這個意思。
觸的心所,因爲有了這個感覺之後,它是引發我們一系列心理的基礎。觸的心理是引發我們所有心理活動的基礎,所以觸了之後,就會有受,就會有想,就會有思。比如說當我們的六根、六識接觸境界的時候,我們會産生感覺,感覺了之後,我們就會産生情感,受就是有苦受(、樂受)。我們對境界不可能沒有感受,我們不會停留在一個很簡單的感覺的基礎上,我們肯定會進一步地産生感受。比如說這個感受可能是快樂的;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歡喜的,也可能是憂愁的。在觸了之後,馬上就會産生這樣的感受。在感受之後,我們肯定會進一步地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東西?我們感受到的這是個什麼東西?比如說,這是一個桌子,這是個房子,還是這是一個人,這是張叁,這是李四——在我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個什麼東西。那麼這就是想的範疇。那麼想了之後,我們就會進一步地:我應該怎麼樣對待它?我應該進一步地去選擇它,還是我要遠離它,趕快逃。那這就是一個思的範疇,思就是一個造作,它是屬于一種意志的行爲。
所以,觸的心所這是我們一系列心理活動産生的基礎的心理。如果你的根沒有去緣六塵的境界,沒有識,那麼你很多心理活動都不會産生。比如你在房間裏打坐,靜靜地,或者你的心安住在空性裏邊,或者你安住在一種止觀的狀態裏邊,那你什麼心理也不會有。可是只要我們眼睛一睜開,我們肯定會看到一些境界,當我們看到一些境界,我們肯定會有感覺,不會沒有感覺。我們有感覺了之後,就會把相應的情感帶動起來了,然後我們就會進一步地分別、判斷,然後我們甚至會采取行動,這就是五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是我們人的心理的一個基本反應,基本的反應狀態就是這樣的五種。觸,在《成唯識論》講的是叁和生觸,在十二因緣裏邊講: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那這個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說明觸了之後進一步導向我們流轉生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觸了之後,接著就愛了,愛是什麼?愛就是一種染著,你觸了之後,相應來的,你就會染著;當然染著之後,你就進一步地執著它;執著了之後,你想要占有它;占有它就導致了生老死,會造業;造業就會導向生死。觸是一個關鍵,如果你沒有觸的話,你可能就不會有愛。可是你要有觸的話,那麼作爲凡夫來說,它就會有染著。當然染著,其實它也包含著喜歡和討厭。觸,你不一定你觸的境界都是喜歡,當然也包含著討厭。喜歡就貪,討厭就是嗔。所以,觸了之後,當我們接觸了境界之後,我們就有可能把貪嗔癡就有可能帶動起來了。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是一個修行的關鍵。
所以,修行有二種方式,一種方式就是遠離,我不要去接觸,眼不見、心不煩。你看很多禅修的人躲到深山老林裏邊去,我不要去觸。我不去接觸的話,我就不會有很多相應的境界、誘惑我的境界。這是一個比較保守、也是比較保險的方法。但是,很多人沒有這個條件,很多人還要在紅塵裏修行,尤其我們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到深山老林裏去修行,我們又不能不接觸。但是,接觸了之後怎麼辦?這可能就是要通過禅修的力量。也就是接觸了之後你有沒有正念和正知,這是關鍵。你接觸了之後你有沒有正念和正知?如果你沒有正念和正知的話,那你接觸了之後,我們經常舉的比喻,我們的心就像動物園一樣,當我們接觸的時候,就像把動物園的門打開了,裏邊有很多動物就往外沖了。那如果你有正念和正知了,你雖然把門打開了,你還有一個人在那看守著,把門守住了,動物跑不出來,或者說你的動物園只有好的動物,沒有不好的動物。當我們把六根和六塵接觸的時候,我們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呢?出現什麼樣的心理,關鍵是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心理,這是一個關鍵。因爲人都是活在一種慣性裏邊。比如我們這種貪嗔癡的力量特別強,它的這種串習、這種心念的力量特別強,當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它首先出現的肯定是貪嗔癡。那如果說我們正念的力量特別強的話,比如說慈悲心的力量特別強,這種空性見的觀照力特別強,那你面對六根六塵,雖然面對著境界,但是這個時候在你的心行上産生作用的,可能是慈悲心,可能是空性正見的正念的力量。那如果說你的力量很強的話,這些境界出現,然後你所産生的這個心念那就是空性見,那就是空性見在作用。如果是空性見在作用的話,那麼所有的這些貪嗔癡它是沒有多少力量的。
就是根、塵相觸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正念,還有,我們的正念和正知的力量到底強不強?這個是修道的關鍵。如果這個力量不強的話,那你的心念裏邊,什麼心念的力量最強,那麼根塵相觸的時候就會什麼力量最容易出現。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要在觸的階段,也就是在根、塵接觸的階段來修學,這個非常重要。
這個講的是觸的心所。
接下來講一講關于受的心所。
受,我們先看一下受的定義: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欲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亦雲令心等起歡戚舍相。受,是領納,領,就是領略;納,就是接納。我們的心當我們緣境界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接納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六根、六識就會去接納這個境界。當我們接納這個境界的時候,我們接納的境界有叁類,這個叁類,就是順境、逆境、舍境。(舍境)既不是順境,也不是逆境。那我們面對順境、逆境和舍境,我們相應地就會産生受,就是會産生相應的感受。這個感受事實上就是感覺和情感,如果在心理學上應該是類似于感覺加上情感這樣的色彩。那麼這種感受,有生理上,也有心理上。
有生理上的,那就是苦受和樂受,當然,單純的心理能不能産生感受?單純的生理不能産生感受,就像死人他不能産生感受。但是,有一些感受它是偏向于生理,比如說我們吃了不好的東西,或者肚子痛,或者說你的手被針紮了一下,或者你洗澡洗了以後……這個是比較偏向于生理上的感受。但是這種生理上的感受,它是以五識來輔助它,它是不帶有分辨性的,但它是很直接的。那麼這種感受就是苦受和樂受。那麼還有舍受,不苦不樂,你說不上苦,也說不上樂,在生理來說。
在心理上的也有二種:憂和喜。憂和喜就是帶有心理上的(感受),比如說我們想到無常,想到修行還沒有修好,想得很憂愁,或者遇到什麼開心的事情,你很歡喜。就是憂、喜。
因爲根據境界的不同,順境、逆境的不同,就會産生這樣的五種感受,就是苦、樂、憂、喜、舍。受,是取欲爲業,什麼叫“取欲爲業”?當我們有了不同的感受之後,我們就會産生一種希求。希求什麼呢
我希望得到它,或者我希望離開它。在受的心所的作用之下,會産生這樣的意,要離開,或者要得到它。當我們在受的階段,我們對境界就已經就有了染著的心理了,染著,我們的心對這個境界有染著了。如果沒有染著的話,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太起意,也就是不會起希求,你不會討厭它,你也不會:我想要得到它。當我們有了染著之後,在受的階段,我們已經有染著了;有了染著之後,然後你就要得到它,或者你要得到它。所以,你要進入受、愛、取、有,你進入這些階段之後,你再修行你可能會難了一點。如果真正用心,一般來說在觸的階段,你就要觀照,不要讓心陷到境界裏邊去取染著。如果你已經取染著了,你可能很快就會把很多心理都會帶動起來了,把貪嗔癡就會帶動起來了。
休息一下。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