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2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2

  2006年3月29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要講遍行五的第四個心所:想心所。

  我們先看一下論裏面:

  “想則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謂安立自境分齊故。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這是想的定義。想心所具有什麼樣的特征和作用?論裏面說:“想則于境取相爲性。”取相,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認識中面對每一種境界時,在我們眼前就會呈現一個影像。對吧?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或者看到一棵樹,或者看到一棟房子。那麼,看到房子就會有房子的影像,看到人就會有人的影像,看到桌子就會有桌子的影像。這個影像是不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其實,我們眼前所呈現的任何景象,事實上都是被我們的意識加工過的。也就是會加入我們個人的經驗、認識、想像,所以,想的這個影像事實上它是被我們加工過的所呈現出來的心理的影像,不是說客觀上的一個原原本本的東西,它並不是一個原原本本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個桌子,其實我們只看只是一面,另外一面我們是看不到的。但是,在我們的表象、想像裏面,我們對它的認識是完整的。所以,在心理學裏面有一個“表象”概念,有點像我們這裏講的想心所。想心所具有表象的作用,它認識一個事物會呈現一個表象。然後,我們會對這個表象,我們會用語言有所表示,我們覺得:這是個什麼東西?這是個桌子,這是個房子;這個桌子好,這個桌子不好。這也是想心所裏面的。

  所以,名言,名言和事實、實物,這是我們想心所表現的二個部分的內容。一個是表象,然後就是對這個表象的認識,進入概念經的階段,進入語言的階段,這個都是屬于想心所的作用。所以,想心所是非常地重要。想心所是屬于人的一種思維,它是代表著人的一種思維。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産生,其實都是建立在想心的基礎上。我們會有很豐富的語言,其實這都離不開想心所。

  那麼,想心所在生活中主要包含二個方面:我們每天想什麼?事實上除了我們生活的環境、接觸環境以外,跟我們一個人,我們自己的認識是有關系的。你有什麼樣的認識,你每天就會想什麼。當然和你的認識、價值觀、目標都是有關系。所以,你每天想什麼,你就會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可能有的人想著賺錢,他就會賺錢;有的人想著權力,他就會追求權力。所以,你有什麼樣的想法,你每天想什麼,你可能就會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影響我們人的選擇大概有幾種力量:

  第一種就是欲望。其實我看世間上的人多數人都是生活在欲望中,欲望就是促使他去追求什麼了。

  第二種情況就是情緒。情緒會影響到你的心理,當然情緒也會影響到你的想法。多數人的想法是建立在欲望和想法的基礎上,比如說一般人就是要求生存得好一點,除了這個以外他沒有更高的想法。還有很多人,他的想法要受到他的情緒的影響、好惡的影響。那麼,還有一部分人學了哲學、宗教之後,他對人生有一種更高的追求,這一種人,他的想法才有可能從普通的這種情緒和欲望裏面跳出來。如果沒有接受過宗教哲學的洗禮,其實這個世界上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他的想法可能都是爲欲望服務的,都是爲情緒服務的。除了欲望和情緒以外,他沒有更高的想法,就是爲了生存得好一點,沒有別的東西。

  所以,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決定了你將是一個什麼層次的人生。因爲如果說你只想著過日子,只想著賺錢,那你的人生也只是欲望的人生。如果我們受過宗教的洗禮、或者學過佛法,如古人學過哲學,也有“叁不朽”的人生:立功、立名、立言,他有更高的想法。有更高的想法,才會有更高的人生,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高的追求,才有可能有更高的生命素質,他才可能有更高的生命境界。因此,想法很重要。

  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怎麼想?我們每天要碰到很多問題,你怎麼想?你往好的方面想,還是往壞的方面想?這個也蠻重要的。因爲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方面,但每一個人對問題的思考都有自己角度。如果你是從強烈的我執、貪嗔癡出發,你想的問題肯定……如果你的知見不正,沒有智慧,那你肯定會想出很多煩惱出來。如果說你很有智慧的話,你想的角度就會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你想什麼?怎麼想?這是在我們人生中是非常關鍵的二個問題。

  那麼,不同的想法,他會影響到我們不同的人生。所以,想法本身它也是屬于通叁性,即通善、惡、無記。想法有可能成爲善心所的增上緣、助手。比如說我們産生善心,我們想的都是善的事情,那麼想法就會成爲善心所的增上緣。反過來說,我們一天到晚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想一些要傷害別人的事情,那麼,我們的想心所就會成爲不善心的增上緣,就會成爲煩惱心所的增上緣。所以,煩惱是從哪裏來的?煩惱其實是人想出來的。這是什麼道理?這叫作: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想心所有可能成爲善心的增上緣,也有可能成爲不善心的增上緣;它有可能成解脫的增上緣,也可能成爲你生起煩惱的增上緣。關鍵在于:你想什麼?你怎麼想?你想什麼,這就面臨著一個選擇的問題,你怎麼去選擇想的對象。

  在佛法的修行中,想的心所非常重要,佛法裏非常注重運用想的心所來修行。比如佛經裏講十種想:苦的想、無常的想、無我的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想。我們學習道次第論一開始,就是要告訴我們修行要從想什麼入手?想暇滿人生的價值,是不是?想到:死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想到叁惡道的苦,想到叁寶的功德。是不是?那麼,通過這樣的想,能夠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幫助我們對叁寶生起依賴感,幫助我們走出凡夫心。這些想法很重要,你每天要想,想這些這東西。怎麼想,它都給你講得很清楚。通過想來訓練我們的心來達到心行的訓練的效果。我們講《普賢行願品》的修行,純粹就是運用想的力量。《普賢行願品》的觀修,每一個願力,我們都要作觀修:“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們在拜佛的時候要觀想,我們要想: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個微塵裏面就是一尊佛陀。比如我們在拜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要觀想:每一個微塵都是一個釋迦牟尼佛,每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然後我同時又在拜無量無邊的諸佛。我們就這樣想。當你作這樣想的時候,你的心很快就從我和我所裏面跳出來,你的存在就是一種無限的存在,你的存在就和佛陀的存在融爲一體了。所以,大乘佛教裏面特別重視想的修習。

  所以,觀想的修行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就是建立在想心所的心理上,建立在想像的基礎上。你只要會想像,你就會觀想。所以,通過這種觀想來達到廣泛我們的心的目標和效果。因爲所有的境界事實上都是我們想出來的。世人有一句話: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個“情人眼裏出西施”就是想出來的,是不是?越想越美。有一個人看一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的鼻子是歪的,別人都看不上,可是就他看上了,可是他覺得這個鼻子歪得恰到好處!真沒辦法,他就是喜歡,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所以,當你看上的時候,你的這種貪著的心馬上就生起了。如果你修不淨觀,不淨觀也要靠想的力量,要觀想。你去看了之後,然後來觀想,觀想了之後,最後這個貪著的心一點都沒有了,出離心就産生了。所以,還是要靠想的力量。因爲每一個境界都是表象,都是我們意識加工過的,我們的心有這樣的功能。我們加工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就會喚起什麼樣的心理。《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裏講:“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心就像畫家一樣,他可以畫各種各樣的境界,他可以加工成各種各樣的境界。你看我們睡覺的時候,只要一作夢,你白天不能實現的,在夢中都可以實現了。是不是?那這個境界是從哪裏來的?是想出來的。比如你在夢中看到一個老虎,本來沒有老虎,可是看夢到老虎的時候,你的恐懼心就調動起來了。所以,不同的境界能夠喚醒和引發我們不同的心理。

  所以,我們通過觀想來達到轉換心行的效果,這在修行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我看尤其藏傳佛教用得特別多,我們漢傳佛教講念佛,也有四種念佛:觀想念佛、稱名念佛,那現在人很少運用,更多是稱名念佛。

  接下來講思心所:

  “思則于境取相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爲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能造善等”

  思,有造作的意思,讓我們的心去做什麼。做什麼呢?包括做善的和不善的。你要做善事,還是做不善事,那麼它的心理基礎就是思心所。那麼這樣的行爲是屬于什麼東西呢?善和不善的行爲就是屬于業。造善業和造不善的體是什麼?業的體是什麼?業的體就是思心所,這個思心所就相當于西方心理學上所說的意志。在西方心理學有所探討,比如說,人有沒有自由意志?就是,人有沒有選擇善和不善的行爲的能力。那麼,在佛教看來,人是具有選擇善和不善的行爲的能力,所以,人是具有選擇自由意志的。因爲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要對自己負責任,因爲你的人生的結果,你負有什麼樣的人生,其實你是有選擇的權力;但是你有選擇的權力,這種選擇有沒有限製?當然是有限製了,是不是?他要受到你的業力、你的身份、你的地位的限製。不是你想選擇什麼,就能選擇什麼的。你看很多這些社會上人的打工,一天幹得累得要命,他還不得不幹。所以,人雖然有意志的自由,但是這種意志的自由,事實上它是要受到它的業力的支配。所謂自由與不自由,人是自由,又是不自由的。人首先,你的身份、你的業力,你的自由就要受到一定的限製。就像我們在一個國家裏邊,每一個公民都是自由的,但是你必須要遵守法律,那遵守法律那就是不自由的;當你只有遵守了法律,在遵守法律的前…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