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下,你又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和不自由,有相對性。何況我們作爲一個生命體來說,我們要受生命體的影響,我們要想絕對自由,這是不可以的。只有佛陀才是真正地得大自在,那才是真正地自由、徹底地自由,那是佛陀,不是我們凡夫。
思心所,也是代表著我們意志的一種行爲,這種意志行爲也是造善和造不善的行爲,當然這裏面也包含我們人生的選擇,我們選擇善的,我們選擇不善的。當我們選擇了之後,當然在選擇的過程中,和想有一定的關系。比如說,我要成佛,我要了生死,我要賺錢,這都和想、欲望,即善法欲有關系。但是如果讓你這樣的一個想法變成你生命中一種強大的動力,那這就離不開思心所的這樣的意願,這種強烈的願望。你要是離開這種願望、意志力,那是不行的。思心所的産生也還是以觸、受,尤其是想爲基礎,也非常重要。
想心所在完成人生的善和不善的行爲的過程中,大概會包含著叁個階段。這就是《成唯識論》裏講的思有叁種:第一種是審慮思;第二種是決定思;第叁種是動身發語思。
審慮,我們要幹一年好事,都要經過一番審查、評估,這個事情的可行性如何,要做一番審查,不管你幹好事還是幹壞事。審查完之後,你就要做出決定:我要做,並且怎麼樣,怎麼樣去完成。比如說要有計劃,要有行動綱領。這是第二個步驟。
第叁個步驟就是動身發言,就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真正地去做。從思心所到形成業力,包含著思想上,同時也包含著行爲上,即身語意叁業。首先意是基礎,你要做或者不要做,這是基礎;然後怎麼做;最後定好了,然後認真地去做。
思心所,事實上在我們人生也是蠻重要的。因爲代表著我們的人生的選擇和意願、意志力。就是你的人生有什麼樣的選擇,這是和想心所有關系,和思心所也有關系。我們一個人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一件事情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做,能不能做得成功,這是和意志力是有關系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很堅強的意志力,在人世間要做一件事情,其實不是很容易。不是很容易的原因是什麼?一方面外在的環境太複雜,外在的環境對你的誘惑很多。比如有的人活了一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他會不斷地選擇,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最喜歡、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搞不清楚。他爲什麼搞不清楚呢?因爲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內在有很多很多需求,不是一種需求。這就像我給大家舉過的例子一樣,人的心像動物園一樣,他有很多動物,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需求。人有衆多的需求,然後面對衆多複雜的環境,一會兒,心進入這個狀態的時候,你就會要這個;一會兒你的心進入那個狀態的時候,你就會選擇另外一個東西。所以,尤其對我們出家人、修行的人來說也是一樣。也就是我們的每一種欲望、每一種煩惱都有強大的力量,對我們都會構成很大幹擾。如果你沒有一種強大的意志力,對自己的目標非常明確: 我要什麼,我不要什麼,不達到目標誓不罷休!你就很難從複雜的環境和混亂的內心中走出來。因爲我們的內心就是一大堆混亂的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會影響著你。但是,如果一個人目標非常地明確,意志力非常地堅強,他就有能力抵禦種種環境的誘惑和內心的幹擾。
我感覺:堅強的意志力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因爲人有墮性,除了人的內心各種因素對你的幹擾,阻礙我們修道的一個重要心理就是懈怠。我們過去想像懈怠是什麼?懈怠就是懶惰,懶惰,我們覺得躺在床上睡覺,那才是懈怠,其實不是這樣子。當然,懶惰也是懈怠的一部分。但是,我發現懶惰還有一種表現,就是:惰性。你們知道惰性是個什麼東西?惰性就是一種在我們的習性裏邊。比如說,貪吃的人,他隋在貪吃的習性裏邊,他走不出來;喜歡賺錢的人,他積極地去賺錢,他沒有辦法從喜歡賺錢的習性裏邊走出來;喜歡搞藝術的人,他執著于他的這種追求,跟這種煩惱相應的追求,他沒有辦法從這裏走出來。這不是一種惰性。惰性不是說什麼都不幹,你很積極地去幹,因爲是順著你的煩惱的習性,你沒有辦法從這裏走出來的,就像你幹活幹習慣了,像一些鄉下農民,他幹活幹習慣了,你要讓他一天不幹活,他就要生病了,就要受不了了。他每天都要去幹,也就是他成爲了一種習性。又比如那些喜歡打麻將的人,他每天打麻將,很精進哦。所以,惰性的另一個表現也叫精進,叫劣精進,低等的精進。但是佛法的精進有特定的內涵。喜歡看電視的人形成每天看的習慣,喜歡玩的人他形成一種玩的習慣。他沒有辦法從習性裏邊走出來。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形成了這種巨大的惰性,各種各樣的惰性。我們如果沒有這種堅強的、強大的意志力,你要從這裏邊走出來,非常非常地難。
我感覺在修行的過程中,思心所的作用非常重要。這種思心所所形成的意願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修行的成功。世間上的人也是一樣,世間上的人如果對自己人生目標不是很明確,或者他即使目標很明確,可是他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也是白搭,也不會成就的。同樣,我們學佛發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一種意願,就是一種生命的意願。出離心也是一種意願。那麼,意願的強和弱,我覺得其實它是修行的關鍵。如果你有非常強的願意力,我覺得這是修行成功的一大半。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意願力,你要想修行修好,這是很難的。因爲首先你沒有辦法從這些惰性裏邊走出來,你沒有辦法從凡夫心裏走出來。
所以,發了菩提心之後還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就是修這種意願,每天強化這種意願。每天要叁次地修,早上修,中午修,晚上修。甚至要六次,不是叁次。白天叁次,晚上叁次。就是不斷告訴自己:我的生命目標是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每天不斷地告訴自己。只有每天不斷地告訴自己,你才有可能不斷地培養這種意願,你在修的過程中,就是在修這種意願,把這種意願變得越來越強,最後,當你的這種意願非常強的時候,只要它一産生作用,那些其它不善的心所,對你的幹擾也就無能爲力了。
今天先講這五個心所。
下面留些時間給你們提提問題。這些心所蠻實用吧?跟我們修行的關系很密切,如果我們能夠善于利用這些心所,了解它,確實是修行的非常好的助緣。
(答疑另行整理)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