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我們接收外在世界信息的五個渠道。我們的世界就是由它來決定的。一個人有眼識才有顔色的世界,你要有耳識才有音聲的世界,你有鼻識,才有香臭這樣的世界。所以,我們能夠接觸外在的世界,其實取決于我們自身的認識能力。所以,因爲我們有前五識,所以我們五根、五識是接觸外界的五個窗口,但同時它也是我們表現心和心理活動的五個窗口。因爲它受到意識的影響,雖然說它在認識上只有現量性境,但是因爲它在意識的帶動之下,同樣也會表現出善和不善的行爲。比如,你打人,你幹壞事,這都是屬于一種不善行爲。所以說,前五識也是通叁性,通善、不善、無記。但是,我們要知道它的主謀是意識,不是說前五識可以作出決定:我要幹壞事,我要幹好事。它是沒有能力作出這個決定的。
前五識在作用上來說,當然我們前面也說了,接收信息,表現行爲,還有觀察這個世間。《八識規矩頌》有一句話,叫作:“合叁離二觀塵世。”就是這五個識裏邊,有叁種是要密切地接觸了之後,它才能夠緣境,有二種是要保持距離它才能夠緣境。也就是眼和耳要保持距離,鼻、舌、身是要密切地接觸,那麼才能産生識的。所以,前五識對我們的生命來說,它也是蠻重要的。我們缺少了某一個識,我們就缺少了某一個世界。
接下來講意識。
意識在我們心靈世界裏邊它是相當于總理的作用,當然這個總理不是指的是我們國家的總理——不是總理,應該類似于像英國的首相,象日本的首相,英國的首相。權力很大。所以,它是我們心靈世界裏邊的總裁、首相。意識的産生它也是一樣要依根,比如說前五識的生起依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那麼意識的生起,它同樣也要依意根。在十八界裏有意根,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其中有意根)。意根是意識生起的俱有依。意根在唯識裏邊指的就是第七末那識,第七識。
意識有分爲幾種:
第一種是五俱意識。和五識同時産生作用的意識,這種意識叫作五俱意識。因爲有五俱意識協助前五識認識境界,所以使得前五識對五塵境界更明了。所以五俱意識又叫作明了意識。
然後,除了五俱意識以外還有不俱意識,就是不跟五識同時産生作用的,它自己單獨産生作用的。這個單獨産生作用的意識,叫作獨散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是單獨活動的。獨頭意識也有幾種:
一種是在我們散亂狀態下的獨頭意識。比如說你閉上眼睛在房間裏遐想聯詞的,這是屬于散亂心狀態下的獨頭意識。
(另一種)還有作夢時的獨頭意識,你作夢的時候,你會想很多東西,其實這也是意識在作用。想到過去,想未來,幻想很多東西,這是在夢中的各種境界。這是夢中的意識在作用。
還有定中的意識。你在修定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五根都不起作用了,五識甚至都不起作用,當你在定中活動。定中活動的意識,叫定中的獨頭意識。
所以,意識大概有這樣的幾種。
在分別能力上來說,識是了別的意識,獨頭有沒有了別的作用?沒有了別的作用。所以,有情和無情,有情就是覺知的作用,有知覺。我們說有知覺,這是屬于動物、有情,它是有知覺的。那麼這個知覺,當然也有高低,也有簡單和複雜。那作爲植物來說,作爲無情來說,它的這種知的成分,很少很少的。植物也有感知,但是植物的這種感知如果比起動物的感知能力,它要弱得多。但是在動物裏邊,比如說人的這種意識、人的這種思維能力,又要複雜,又要更高級。有知覺還是沒知覺,我們通常是把它作爲有情和無情的一個區別的標准。當然如果根據我個人的理解,這種東西事實上也不能夠徹底地分開。當然如果相對而言,我們說有情是有知覺,無情它是沒有知覺。但是,這種東西也不能絕對化,其實無情它的知覺是比較弱而已,有情的知覺比較強。但這種知覺裏邊,同樣是有情,知覺的能力也還是有簡單的,有複雜的。越是低級的動物,它的知覺的能力越簡單。你說單細胞、雙細胞,從低級的一直到高級的動物,乃至于到人。這個知覺的能力和作用,都是不一樣的。
作爲第六意識,它在知覺上表現出有哪些特征?第六意識有叁種分別:第一種,是屬于自性分別。第二種,是屬于隨念分別。第叁種是屬于計度分別。
第一種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就是本能性的,本來具備有的覺知的力量,它是比較原始的,比較單純的一種深知。
第二種是屬于隨念分別。隨著憶念,比如我們想起什麼,它不須要通過外在的境界,它可以隨著自己記憶,然後産生很多分別。比如我們一個人在我們在房間裏,我們會想著過去做過很多事情,我們過去有過什麼生活經曆,我們會想著我們未來會做什麼……一個人在那裏浮想聯翩的,他不須要有什麼境界,但他可以要根據自己的記憶在那裏打妄想,打上叁天叁夜也沒有問題的。你看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打妄想,很多時候就是隨念分別,是隨著你的記憶在那裏胡思亂想。
第叁種就是計度。計,是計算的計;度,一種推測。一種計度分別。就是對現前還是不現前的境界進行分別,看到的,還是沒有看到,然後你就有很多的判斷、推理、想法,覺得它好,覺得它不好。比如說你看到一個東西,你覺得這是一個商業機會,可以賺錢。這都是屬于計度分別。這個東西好,這個東西不好;有價值,沒有價值。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對任何一個東西進行判斷。這個是屬于計度分別的範疇。
所以,意識在認識的能力是具備有這樣的叁種分別。這個分別也可能是對,也可能是錯的。一般來說,錯的比對的多。
那麼另外,它又具備有叁種量:現覺量、比量、非量。量,也是屬于一種認識,唯識宗把這個認識叫作量,量就是一把尺。我們用我們的認識去認識世界,我們的認識就像一把尺一樣,我們去判斷:這個對,這個不對;這個好,那個壞。這就是屬于一種量。這個量也有叁種量:
一種是現量。是對事物沒有作任何的判斷,它只是一種如實的顯現,比如我們每一個識産生作用的時候,它會自動地彈出一個窗口,自動地彈出一個影像,對這個影像沒有作任何的判斷。這個境界就是現量。在沒有作任何判斷的情況下,這個境界就是現量。
比量就是種推理,就是種推測。當然人的推理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如果是錯誤的推理,那就是非量。比如說我們看到那裏有煙,然後我們覺得那裏有火。因爲看到煙,然後我們就做出一個判斷:那裏有火。這個比量就是正確的,它可能就是火。可是,你看到的那個煙,其實它不是煙,它是一團霧,結果你把它當作是煙,那就推測那裏有火。那這個就是一種非量。就是錯誤的一種推理,錯誤的一種認識,錯誤的一種判斷。這就是非量。
其實,人的這種認識能力是非常重要。你的認識是否正確,因爲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對世界能夠認識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我們的認識從我們的感官到我們思維,就像一個儀器一樣,它就是我們認識的儀器。我們對這個世界能夠認識到什麼程度,其實就是取于決這個儀器,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儀器。如果說你是一個很遲鈍的儀器,那你對世界的認識當然很有限。如果你這個儀器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就像一個人他戴著有色眼鏡,他看到什麼都是變色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關鍵在哪裏?關鍵就在于我們的認識能力。我們有什麼樣的認識能力,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就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層面。我們有什麼樣的認識,我們就能夠認識到什麼樣的境界。這個是我們過去多數人沒有注意到的。我們總以爲客觀的境界,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客觀的,其實這是不對的。其實西方的哲學爲什麼到了十六、十七世紀以後,它更重視認識論?而早期更重視宇宙論?問題在哪裏?問題就在于,因爲他們發現了:你不去考察你的認識能力,你去追求宇宙的什麼是根本的,什麼是真實,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爲如果你本身你的認識的是有問題的,你所有覺得正確的東西其實可能都是錯誤的。就像一個人,你戴著一個變色眼鏡:我看的就是紅色的,我明明看到就是紅色的,但事實上是因爲你的眼睛有毛病。所以,要了解自己的認識。所以,佛法的修行最後要獲得一種如實見。這個如實見就是一種正確的認識。因爲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抵達空性,才能見道,才能破除生命的迷妄。但是我們現在的問題在哪裏?我們現在的認識就是有問題的。
所以,佛法的修行是幫助我們樹立正見,甚至整個唯識它通過邏輯的這一套建立一種現量、比量,樹立唯識見就是幫助我們獲得一種比量,改變過去的非量;然後通過比量再抵達真正的現量,開發智慧,證得空性。這是一種真正的現量。這個過程離不開意識。所以,非量是一種意識的作用,遍計所執就是一種非量。那麼比量同樣還是一種意識的作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是如何從非量裏邊走出來,然後掌握這種比量認識的方式,然後通過這種比量認識的方式,然後通過比量的認識方式獲得這種聞思正見,然後從聞思的正見修習止觀,契入現量,成就現量的這種智慧的能力。
所以,唯識學的整個建構就是通過非常嚴格的因明,通過一套模式幫助你來糾正認識。因明無非就是叁支比量,抛出一個觀點,然後如何成立這個觀點。那麼就是因;然後就是喻,喻就是一種比喻;然後宗,要遠離多少種過,宗要遠離十種過,因要遠離叁十叁種過,然後喻也要遠離十種過。通過一種非常嚴格的一種思辨來幫助你獲得這種人生的正見,佛法的正見。那麼這個過程都是屬于意識作用的範疇,離不開意識的作用。
所以,意識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的造業、輪回,這是意識非量的錯誤分別結果,我們現在在開智慧、斷煩惱,樹立人生的正見,還是在靠意識。所以,我們知道,人之所以爲萬物之靈,就是因爲有理性思維。我們說人生難得,人的特勝有幾點?人的這個身份爲什麼是修行的最好的身份?原因就是因爲人的理性很發達,這個理性發達就是開發智慧的根本。當然理性必須要有正見的引導,理性必須要有正法的引導,更改必須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反過來說,理性如果沒有正見的引導,沒有正法的引導,沒有善知識的引導,那麼理性所産生的這種負面的作用,那也是難以估量。所以,人對世界的破壞,任何動物都比不上。人痛苦起來,動物也是沒有辦法想象。動物只要吃飽喝足就沒事了,人會躺在房間裏,他可以想出很多煩惱出來。所以,我覺得理性它是一個雙面刃,也就是這種發達的意識,它一方面可以給我們製造無量無邊的痛苦。可是如果我們有善知識、正法的引導,那麼理性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觀念、開智慧、斷煩惱的重要力量。
所以,這個是我們須要知道的,意識的作用。
所以,意識本身也是通叁性,通善、惡、無記,它跟善的心所相應,就會産生善的行爲、道德的行爲;如果跟不善的心所相應,就會産生不善的行爲。所以,能善能惡。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裏邊,意識的作用非常重要。
休息一下。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