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0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0

  

2006年3月28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前面講到前五識、第六意識。

  接下來講第七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漢譯爲意。意就是思量的意思。意和意識很容易混淆起來,第六識叫意識,它是不太一樣的。第七末那識爲什麼叫意,意根,原因是因爲它的思量在《八識規矩頌》裏有一句話叫作:“恒審思量我相隨”,它的這種思量在時間上是不間斷的,這的思維是沒有間斷。不象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屬于現量,不具有思量的功能;它也不像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雖然是有思維的功能,但第六意識是有間斷的。唯有末那識它既有思維又沒有間斷。但是末那識它的思維定向是非常明確,它只思維一個東西,就是:我。把第八阿賴耶識執以爲是我,它每天在這樣想,也在這樣做。所以,第七末那識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有情生命染汙的源頭。

  末那識爲什麼會成爲生命染汙的源頭,爲什麼會扮演生命染汙源頭這樣的角色。主要是因爲它有二個夥伴,這二個夥伴很重要,從無始以來一直都跟著它,一直都沒有間斷。這二個夥伴,一個叫恒行不共無明,第二個是俱生我執。當然這個恒行不共無明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爲無始無明。第二個就是俱生我執。這二種心是我們成爲凡夫的基礎。爲什麼我們是凡夫?當然,唯識宗不講衆生具有佛性,不這樣講的。但是,我們凡夫,我們無始以來,如果按如來藏這個體系的思想來說,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那麼,有的人就問了:既然我們具有佛性,那爲什麼我們就會變成凡夫呢?是不是?爲什麼我們會流轉生死?經常有人就會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但事實上,我們一方面具有佛性,但另外一方面,我們還具有無始無明。這個無始無明跟佛性的存在,從無始以來,它是同時的。所以,衆生無始以來一直都是在無明的狀態之中,一直都在一種俱生的我執的狀態之中。就是作爲我們凡夫的生命來說,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這種狀態之中,不管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還是我們不起心動念;不管我們還是有知覺、清楚的時候,還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都是凡夫。不是說你睡著了你就變成聖賢了,或者說你不動念頭你就變成聖賢了。我們爲什麼是凡夫?原因就是這二種東西。就是無始無明。在唯識宗裏邊叫作:恒行不共無明,同時俱生我執。這個俱生我執就是執以爲我,就是我執。我們說爲什麼人是自私的,什麼“人不爲己,天誅地滅”,說自私是人的本性。爲什麼說自私是人的本性?其實就是根源于俱生我執。衆生之所以不能見到空性,沒有如實的智慧——我們生命的某一個層面都具備有像佛一樣能夠證得的智慧,我們是具有這個東西的,不是沒有的。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不會成佛。可是,爲什麼這種能夠證得空性的智慧不能夠顯現出來呢?爲什麼不能夠産生作用呢?原因就是被無始無明給遮蔽了,被無始無明和俱生我執給遮蔽住了,所以,覺性的作用它是透過無始無明和俱生我執再表現出來,所以,這個時候所呈現的心是扭曲的心,而不是自然的、正常的心。所以,這種不共無明和俱生我執使得衆生永遠是衆生的原因,衆生之所以是衆生的原因。

  因爲末那和無始無明和俱生我執相應了之後,它直接就會影響到前六識的活動,也就是第六意識,前六識的活動。所以,前六識在活動的時候,每一個動作裏邊,每一個念頭裏邊,都會帶有這種無明和我執的色彩。那麼,這個就是因爲在末那識的影響之下。所以,末那識是生命染汙的源頭。如果你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那你就成了聖賢了。所以,修行就如何要突破這個無明,突破這個俱生我執,然後直接進入阿賴耶的淨分的狀態,阿賴耶的無漏種子的狀態。其實這是我們禅修所要作的。所以,在《攝大乘論》裏有一句話叫作:“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是說真實的智慧本來是可以顯現的,但是,因爲被不共無明給障礙了,所以,使得它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這個是末那識的作用。那麼末那識表現出來的也就是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所以,這個是我執的根源,是無明的根源。

  接下來講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漢譯爲藏識,西藏的藏,或者叫藏(cáng)識。藏是什麼呢?就像一個大倉庫一樣,這個大倉庫就是能夠容納我們無始以來生命的經驗,同時它又爲我們生命在延續過程中的每一個心理活動提供了心理基礎。所以,對阿賴耶識我給它的定義是:有情生命的基礎。因爲它的重點就是儲藏、含藏,含藏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生命的信息,所以這個藏包含著能藏和所藏。能藏就是能夠執持這些種子。在無盡生命延續中,我們所有的生活的經驗之所以能夠保存而不會失去——不是保存在大腦裏——是因爲有這個生命的基礎,阿賴耶識在執持著,它不會喪失。那所藏呢?所藏就是所有的生命的信息。那麼在唯識宗裏的說法,就是叫作:種子。那麼還有一層意識叫執藏,執著的執。這個執藏它主要是第八識和末那識的關系。末那識把第八阿賴耶識執以爲我,這種執著它是一直從無始以來,從來都沒有間斷過。所以,這個執藏又叫作我愛執藏,就是末那識是深深地愛著阿賴耶識。這個愛真是很執著!這個愛一直要愛到什麼時候它們才結束這個關系?一直要愛到八地菩薩的時候。第八地,阿賴耶識這個時候才不叫阿賴耶識。在八地以前,阿賴耶識因爲一直被末那識愛著,所以它一直叫阿賴耶識。這個道理就像什麼道理呢?就像丈夫和妻子,丈夫和妻子它是相對而言,就是說有妻子才有丈夫了。那哪一天,如果這個妻子如果已經跟你離婚,那這個丈夫還叫不叫丈夫?不在叫丈夫了,對吧?是不是?因爲世間的(事)都是相對的。就像一個人他結婚了,他是不是爸爸呢?他不是爸爸,等他要生了孩子之後,他成爲爸爸。其實是爸爸生了孩子,也是孩子“生了”爸爸。是不是這樣子?這個爸爸是孩子生的,對不對呵?孩子是爸爸生的,但是爸爸也是孩子“生”的,所以這就是叫緣起法,屬于相對。是不是這樣子?那如果沒有這個孩子,如果(孩子)死掉了那他還是不是爸爸?他就不是爸爸了。沒聽說過吧?那麼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是屬于這種關系。阿賴耶識雖然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但是在這叁個藏裏邊,因爲我愛執藏的過失非常嚴重,它對整個有情生命它的過失非常嚴重,因爲它是造成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根據這個特點,所以第八識它叫阿賴耶識。

  所以,執藏的過失對生命而言,它的過失非常嚴重。那第八識其實它的名字很多,比如說它叫作異熟識,異熟就是果報的意思,果報體。第八識的成立它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這個重要的角色是什麼呢?就是作爲生命的果報體,因爲佛教講輪回,其實當時這個輪回的思想也不只是佛教在講,從《奧義書》以來,印度的其它宗教也都在講,也都講輪回。那麼他們在輪回的時候,他們會成立一個“我”,梵我。這個“我”就相當于靈魂,這個靈魂作爲輪回的主體,比如說,誰造業,就是我這個靈魂在造業;那造業了之後將來誰去受報呢?靈魂去受報,靈魂會帶著你去受報。然後我們這一生死了之後進入來生,到底誰進入來生?那還是靈魂,對不對?靈魂在無盡的生命中生生不己,造業的人和受報的就是很清楚的,就是一個靈魂,這個靈魂是固定不變的。就像演員一樣,他可以一會兒扮演這個角色,一會兒扮演那個角色,但是,始終這個人是沒有變的。很清楚。

  那麼,我們佛教不一樣,佛教講無我,無我就否定靈魂,也就這樣一個固定不變的受報的一個主體。那有的人說:如果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受報的主體,那這個造業的人和這個受報的人有什麼關系?還有,我們這一生和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如果沒有靈魂的話,誰去輪回?誰去受報?想不通,這個道理不好想,這個道理蠻複雜。佛教的緣起法講的是沒有我,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但是善惡之業也不會喪失。生命就是惑業苦的人生,在惑業苦的人生裏邊沒有一個主體。雖然沒有主體,但是生命的延續也有它的一貫性,這種一貫性表現出來是相似相續、不常不斷,就像流水一樣,就像燈焰。它既沒有不變的主體,可是它又有連貫性。雖然念念生滅,但是它又是念念相續。你說,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有沒有關系?是不是一個人?今天的你和再過十年以後的你,是不是一個人?你要說不是一個人,恐怕也是有問題;你要說是一個人,那你這個人實在是不可救藥,一點都沒有進步。所以,你不要問人家:你怎麼還是老樣子?其實你是在罵人的。到底是不是一個人?你說是一個人也不對,你說不是一個人,對不對呢?一樣也不對。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老梵志,一個人出家了六七十年了,後來碰到他的一個年輕時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就問他:你是不是過去的那個某某人?已經過了四五十年了嘛。他說:“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我像是那個人,可是又不是那個人。所以,緣起觀的生命就是這麼複雜,在緣起觀的生命裏邊沒有建立一個載體,所以,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可是如果我們現在學習了唯識,有阿賴耶識這個東西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阿賴耶識是具有靈魂這樣的作用,可是它又不是同于靈魂。具有靈魂的作用是什麼?因爲它作爲載體,它具有載體的作用,它可以作業、受報、儲藏生命經驗,將來帶著你生生不已的。但是它本身又是一個像流水一樣,像燈焰一樣,它是刹那生滅,相似相續。它是刹那生滅,它是念念生滅,像流一樣,不常不斷。不是恒常不變,但是也不會斷滅。這八個識裏,如果在唯識家看來,前面的識都不可以作爲生命的果報體,都不可以作爲輪回的主體。比如前六識都是有間斷的。那麼,唯有阿賴耶識是沒有間斷。因爲阿賴耶識作爲生命的果報體,所以它叫異熟識,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叫異熟識。那麼,…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