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0▪P3

  ..續本文上一頁辦法把無想定和滅盡定給分清楚。爲什麼不論在什麼狀態我們都是凡夫?所以,這裏面的基礎就是不共無明,是俱生我執,恒行不共無明。那這個恒行不共無明和第六意識相應,它也說不通。爲什麼說不通?因爲第六意識是有間斷的,恒行不共無明是沒有間斷的。所以必須要有這麼一個末那識才對了。(學員插問:但是在南傳上座部佛教裏面沒有提到末那識,難道他們就把無想定和滅盡定分不清嗎?)他們有他們的分法,但是一個東西你要說得大家都好理解。唯識宗覺得:如果我這樣來說,我會說得更清楚。不是說它(南傳上座部佛教)處理不清楚,因爲佛法的教法有略說,有詳說,不是說每一個教法,它說得都是同樣的。有的它覺得,我只要說到這裏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說得很詳盡。那有的(教法)覺得:我要說得更詳細一點。不同的教法,須要對不同的衆生。其實這也是一個開顯,一個顯和隱的問題。比如說,聲聞乘不講阿賴耶識,那把阿賴耶識給隱起來。爲什麼要隱起來呢?那就是佛陀說的:“我于凡愚不開演。”就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麼後來爲什麼又要講出來呢?那它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的,所以他又說出來了。你不能用這個去否定那個。他的說法是有他的對機。唯識的說法是有唯識的解釋的這一套方法。如果有的人覺得接受南傳的更合理,那你就接受南傳的;那有的人覺得唯識的解釋更高明,那你就接受唯識的(說法)。是這樣的一種道理。

  所以,佛法才有八萬四千法門,否則的話,一個就夠了,說那麼多幹什麼?那佛陀老早就可以退休了,那就不用八十年了,說得那麼辛苦。(學員插:法師,那南傳、藏傳、漢傳是不是這種教理的不同,起觀用心的方便還是不一樣?)那對,見不一樣,方法當然肯定也不同。

  學員問:我有一個問題,阿賴耶識我認識就是一個種子庫,我怎麼樣能調整庫存善惡種子的比例?

  法師答:調整還是要靠意識來判斷。我對自己的庫存作一個評估,評估了之後再了解,了解有哪一些東西;然後評估哪一些好,哪一些不好,有這樣的一個評估之後,然後就開始要有一套計劃了。我究竟要怎麼樣解決這不好的一部分,我究竟要怎麼樣張揚好的這部分。然後就要通過戒定慧的修行(學員插:我說的絕對的辦法,就是我能不能把阿賴耶識裏不好的種子拿出去,我要留好的那部分種子?我說的相對的辦法,那只能通過薰修,只進好的種子,不進壞的種子?)你說的相對、絕對,我還分不出來了。相對的,也是把好的增加了,壞的減少了。那絕對的也還是這麼做嘛。當然在佛教裏有頓悟、漸修,有頓有漸。頓就是擁有最高明的方法,然後在心地上下功夫,這是一種更直接的、對生命的改善的效率更高的,但是這個方法也是比較難的。那漸的就是一步一步的,相對來說慢一點,但是比較穩當,也比較容易做,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就像這個道理一樣。

  可能這個頓漸就是你要知道的相對、絕對。但是也不能說成是相對、絕對,這個說法就不通。

  學員問:法師,我們經常把阿賴耶識講成是倉庫或是河流,那倉庫有一個倉庫在那裏,河流能一個河岸在那裏。那麼,阿賴耶識有沒有這樣的一種東西?

  法師答:心就是沒有形象的,當然“庫這”一個比喻,並不是說阿賴耶識像個倉庫一樣,只是我們用倉庫來比喻。任何一個比喻都取某一點。你說河還要河岸,河裏面還要有魚,那這個河還涉及到旁邊有沒有種樹。那你這就叫作鑽牛角尖。因爲河的比喻只是取水在流的特征,這種相似相續的特征。如果其它再加進去,那就是多了。

  學員問:第六意識是以第七意識所依,如果徹證我空了、證了阿羅漢果了,末那識這時候就消滅掉了,那麼,意識這時候是斷滅,還能不能生起?這是一種什麼狀況?

  法師答:唯識講轉依,就是把有漏的識給舍棄,然後轉得清淨識。包括末那識失去的時候,唯識家裏也有不同的說法。有體無,還是僅僅名稱沒有了,還是徹底沒有了,還是說它僅僅是把染汙的末那識舍掉了,但是還有清淨的末那識。清淨的末那識將會成爲平等性智所依。就是說們現在凡夫的身份是以我執爲基礎,造成了整個世界的不平等。而在佛菩薩的世界,它是以平等的智慧作爲基礎,形成了平等的世界。那平等的世界的形成,就是建立在平等性智它所依止的這個識也是末那識,但它是清淨的末那識。這是不一樣的。

  所以,唯識講轉依,有轉舍,有轉得。一方面舍棄什麼,一方面還成就什麼,而不是說光是舍棄,而沒有成什麼,不是這樣子的。

  學員問:法師剛才講,眼識産生作用須要有九個條件,其中有一個“種子”,種子是不是指的就是第八識?

  法師答:種子是眼識種子,第八識在這裏是根本依。阿賴耶識有二個部分,一個是種子,一個是現行。種子阿賴耶,現行阿賴耶。當然種子阿賴耶是每一種識、每一種心念生起的因,親因緣。(學員插問:“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不是第八識與前七識的關系?)對呵,“種子生現行”,就是第八識的種子産生現行之後産生前七識,然後前七識在活動的當下又會形成種子,那麼這就是“現生薰種子”。也就是我們在想一件事情的當下,我們對這事情又得到一次強化。就像你在讀什麼,你讀一遍,爲什麼一遍比一遍更熟悉?這個就是一個“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的關系。如果沒有這個關系,你可能就會讀不出來,你有很多字你不懂,因爲你沒有種下種子,所以你讀不懂,那就是沒有“種子生現行”,沒有種子,所以你沒有辦法現行,看著白紙黑字,但是不知道說什麼。但是你一讀,讀了一遍之後,然後你就讀懂了,然後你就開始讀,你會越讀越熟悉。那就是因爲“現行薰種子”。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