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0▪P3

  ..续本文上一页办法把无想定和灭尽定给分清楚。为什么不论在什么状态我们都是凡夫?所以,这里面的基础就是不共无明,是俱生我执,恒行不共无明。那这个恒行不共无明和第六意识相应,它也说不通。为什么说不通?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恒行不共无明是没有间断的。所以必须要有这么一个末那识才对了。(学员插问:但是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面没有提到末那识,难道他们就把无想定和灭尽定分不清吗?)他们有他们的分法,但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得大家都好理解。唯识宗觉得:如果我这样来说,我会说得更清楚。不是说它(南传上座部佛教)处理不清楚,因为佛法的教法有略说,有详说,不是说每一个教法,它说得都是同样的。有的它觉得,我只要说到这里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说得很详尽。那有的(教法)觉得:我要说得更详细一点。不同的教法,须要对不同的众生。其实这也是一个开显,一个显和隐的问题。比如说,声闻乘不讲阿赖耶识,那把阿赖耶识给隐起来。为什么要隐起来呢?那就是佛陀说的:“我于凡愚不开演。”就像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后来为什么又要讲出来呢?那它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的,所以他又说出来了。你不能用这个去否定那个。他的说法是有他的对机。唯识的说法是有唯识的解释的这一套方法。如果有的人觉得接受南传的更合理,那你就接受南传的;那有的人觉得唯识的解释更高明,那你就接受唯识的(说法)。是这样的一种道理。

  所以,佛法才有八万四千法门,否则的话,一个就够了,说那么多干什么?那佛陀老早就可以退休了,那就不用八十年了,说得那么辛苦。(学员插:法师,那南传、藏传、汉传是不是这种教理的不同,起观用心的方便还是不一样?)那对,见不一样,方法当然肯定也不同。

  学员问:我有一个问题,阿赖耶识我认识就是一个种子库,我怎么样能调整库存善恶种子的比例?

  法师答:调整还是要靠意识来判断。我对自己的库存作一个评估,评估了之后再了解,了解有哪一些东西;然后评估哪一些好,哪一些不好,有这样的一个评估之后,然后就开始要有一套计划了。我究竟要怎么样解决这不好的一部分,我究竟要怎么样张扬好的这部分。然后就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学员插:我说的绝对的办法,就是我能不能把阿赖耶识里不好的种子拿出去,我要留好的那部分种子?我说的相对的办法,那只能通过薰修,只进好的种子,不进坏的种子?)你说的相对、绝对,我还分不出来了。相对的,也是把好的增加了,坏的减少了。那绝对的也还是这么做嘛。当然在佛教里有顿悟、渐修,有顿有渐。顿就是拥有最高明的方法,然后在心地上下功夫,这是一种更直接的、对生命的改善的效率更高的,但是这个方法也是比较难的。那渐的就是一步一步的,相对来说慢一点,但是比较稳当,也比较容易做,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就像这个道理一样。

  可能这个顿渐就是你要知道的相对、绝对。但是也不能说成是相对、绝对,这个说法就不通。

  学员问:法师,我们经常把阿赖耶识讲成是仓库或是河流,那仓库有一个仓库在那里,河流能一个河岸在那里。那么,阿赖耶识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东西?

  法师答:心就是没有形象的,当然“库这”一个比喻,并不是说阿赖耶识像个仓库一样,只是我们用仓库来比喻。任何一个比喻都取某一点。你说河还要河岸,河里面还要有鱼,那这个河还涉及到旁边有没有种树。那你这就叫作钻牛角尖。因为河的比喻只是取水在流的特征,这种相似相续的特征。如果其它再加进去,那就是多了。

  学员问:第六意识是以第七意识所依,如果彻证我空了、证了阿罗汉果了,末那识这时候就消灭掉了,那么,意识这时候是断灭,还能不能生起?这是一种什么状况?

  法师答:唯识讲转依,就是把有漏的识给舍弃,然后转得清净识。包括末那识失去的时候,唯识家里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体无,还是仅仅名称没有了,还是彻底没有了,还是说它仅仅是把染污的末那识舍掉了,但是还有清净的末那识。清净的末那识将会成为平等性智所依。就是说们现在凡夫的身份是以我执为基础,造成了整个世界的不平等。而在佛菩萨的世界,它是以平等的智慧作为基础,形成了平等的世界。那平等的世界的形成,就是建立在平等性智它所依止的这个识也是末那识,但它是清净的末那识。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唯识讲转依,有转舍,有转得。一方面舍弃什么,一方面还成就什么,而不是说光是舍弃,而没有成什么,不是这样子的。

  学员问:法师刚才讲,眼识产生作用须要有九个条件,其中有一个“种子”,种子是不是指的就是第八识?

  法师答:种子是眼识种子,第八识在这里是根本依。阿赖耶识有二个部分,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现行。种子阿赖耶,现行阿赖耶。当然种子阿赖耶是每一种识、每一种心念生起的因,亲因缘。(学员插问:“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不是第八识与前七识的关系?)对呵,“种子生现行”,就是第八识的种子产生现行之后产生前七识,然后前七识在活动的当下又会形成种子,那么这就是“现生薰种子”。也就是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当下,我们对这事情又得到一次强化。就像你在读什么,你读一遍,为什么一遍比一遍更熟悉?这个就是一个“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关系,你可能就会读不出来,你有很多字你不懂,因为你没有种下种子,所以你读不懂,那就是没有“种子生现行”,没有种子,所以你没有办法现行,看着白纸黑字,但是不知道说什么。但是你一读,读了一遍之后,然后你就读懂了,然后你就开始读,你会越读越熟悉。那就是因为“现行薰种子”。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0》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