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角色在佛教里边它是非常地重要,在我们轮回中它是非常地重要。有了阿赖耶识,我们对轮回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了。
所以,佛陀在唯识的教法里边,就把这一块内容给开显出来,就是有关于阿赖耶识的,在有情生命中所具备的阿赖耶识的这个功能。但是在阿含的教法里边佛陀是没有开显的。为什么没有开显呢?在《解深密经》里边有一个偈颂,叫“阿陀那识甚深细”,说阿陀那识因为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非常地深奥,非常地微细,它不在我们意识所认识的范畴。“一切种子如瀑流”,阿赖耶识里边储藏着无尽的生命的经验,就像瀑布一样,奔流不息,就像大海一样。它储存着这些生命的经验。“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佛陀说,我对这些凡夫、二乘人,我不能讲这些,因为我怕他们听了之后,把这个东西当作是我,当作是灵魂,所以我没有讲。佛陀在什么地方讲什么话,什么地方不讲什么话,他是要对机的。所以,佛陀到了解深密会上才把阿赖耶识的这个教法给亮出来,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生命里边、我们的心灵里边关于阿赖耶的作用。
西方的心理学像弗洛伊德他对意识和潜意识他也有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就是:海里边的一座冰山。他说我们人能够意识到的这一部分是露在水面上的那个冰山,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精神世界就像在海里边的冰山一样。我感觉这个说法蛮形象。你想一想,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你一生能够作多少学问,我们就一生来说,我们不要说无始以来,你这一生你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情绪、想法……各种心理有多少。可是你能说出来的、能够表现出来的,在你的整个心灵世界里边,它所占有的比重有多少?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它的这种作用。
另外,在伦理的属性上,我们对第八识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因为在哲学上经常会探讨这样的问题,就是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管在我们古代先秦、诸子百家,还是西方哲学里边,对人性的探讨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说像中国孟子讲人性是善;荀子讲人性是恶。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人性是善还是恶,如果在佛法看来都有问题,你说人性要善的话,那恶从哪里来的?人性是善,那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善,大家的根本都是善的,那这个不善的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不善要有不善的基础,它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人做出这种不善的行为,它就没有人性作为基础,没有心理作为基础,那么这种不善的行为是怎么产生?没有办法了,所以不善的行为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那如果说人性是不善的,那道德是怎么产生的?那道德的成立就成了问题,是不是?因为人性要是不善的,那整个世界都是恶的,每个人都是恶的才对,不应该有善人。因为没有善人的产生,它没有心理基础。
所以,唯识宗就提出了:性无记。性,其实就是代表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它是属于无记性,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本身不具有鲜明的善和恶的属性,因为它不具有这种善和恶的属性,所以它对善和恶的东西,它都能接收,同时,它也能为善和恶提供心的基础。正是因为它是无记的,它才能善能恶。因为它是无记,但是因为前七识在活动的过程中就会薰习下善和不善的种子,那么善和不善的种子阿赖耶识都会接收,我只是一个仓库,你来什么我都接收:牛粪也接收,黄金也接收,还是什么都接收。第六意识往里边扔什么,我都接收什么;前七识往里面扔什么,我都接收什么。关键是具有伦理的倾向的,其实主要是第六意识。如果第六意识它倾向于善,它就会往我们生命的储藏室里收集善的东西,张扬我们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们的人性就会倾向于善的这一面。如果我们的第六意识倾向于不善,那么它就会收集不善的种子,它不会去张扬我们生命中不善的力量,那么,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倾向于不善。
但事实上作为我们凡夫来说,每一个我们生命里边都有善性、不善性,只不过所不同的是,有的人你可能善性的力量特别大,有的人可能不善性的力量特别大。也就是在《瑜伽师地论》把人分成很多种:比如说有的人属于贪性人,特别贪婪,你不断地在强化这种贪的力量,最后这个贪就成了你的性格,就成了你的习性,就成了你的人格;喜欢嗔恨的人,就不断地张扬这种嗔的力量,这个嗔恨心慢慢就成了你的习性,就成了你的性格,就成了你的人格。有的人不断地培养慈悲,那么这种慈悲心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你的习性,就会成为你的性格,甚至会成为你的价值,最终就会成你的生命品质。
所以,作为阿赖耶识来说,它虽然是无记,但是生命在活动中随着意识的不断地选择的结果,将会使生命逐步地形成不同的这种习性,会形成不同的习性。那么,这种不同的习性就是代表着我们生命的无尽的积累。有的人是这样的习性,有的人是那样的习性。你看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那么这个习性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很大,我们要走出生命的这种习性,这是最难的。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我们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性,你要从这里边跳出,那要比你摆脱地球的吸引、进入太空还要难。所以,如果我们没有通过强烈的止观、戒定慧的修行,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你要从生命的不良状态里边走出来,那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这是生命的习性,伦理属性是无记,但是每一个生命还是有倾向的,但这种倾向是每一个人自己培养起来的。
那么,阿赖耶识的作用总结地说一下,大概是有几点:
第一点,作为我们每一个心理活动生起的心理基础。每一个心理活动,每一个起心动念,它都是来源于我们阿赖耶识,就像每一个波浪的产生都是来源于大海,没有哪一个波浪的产生会离开大海,就像这个道理一样。
第二点,它能够帮助我们收集各种生命的经验,并且能够很好地保存它,让它不会失去。
第三点,阿赖耶识是我们轮回的果报体,也就是在我们生命无尽地轮回中,由阿赖耶识扮演着主体的角色。轮回是相似相续。
第四,就是根身的执持者。我们这个色身为什么我们现在是个活人?我们睡着了还活着,是不是?原因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在执持着。这个阿赖耶识如果离开身体的时候,那就是你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佛经里边讲,我们生命有三种东西:寿、暖、识。温度、寿命和识,三个东西就像三根木棍这么支撑着,形成我们现有的一期生命的延续。寿,就是寿命,也就是一期生命你活多少时间,这是有一定的规律。暖,就是温度,也就是代表着你的生命是活着,如果你哪一天死了,那这个身体也就冰凉了。识,也就是我们这个识没有离开身体之前,我们这个身体是有问温度、有寿命,或者说寿命到了,你的识离开,你的身体马上就崩溃。那么,这个识是什么识呢?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
这就是阿赖耶识它的作用,突出的作用大概有这样四个方面。
下面总结地说一下八个识的关系:
前五识和意识的关系。前五识的作用是离不开意识的配合,因为有了意识的配合,前五识它才能够明了五尘境界。同时,前五识它又是意识认识世界的窗口,但同时又是意识表现它的各种意识的平台,那就是五根、五识。
意识和末那识的关系。意识的生起是以末那识作为俱有根,末那识是意识生起俱有依,就像眼根是眼睛的所依,耳根是耳识的所依一样。但反过来,末那识是作为生命染污的源头,它在无始以来一直不断地在影响着意识的活动,使它的整个活动也笼罩在无明和俱生我执之中,即使在做好事的时候都会著相。这是离不开末那识的影响。那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它们就是一个夫妻的关系一样。末那识从无始以来一直爱着阿赖耶识,一直要爱到第八地,它们才结束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第八识所以才叫阿赖耶识,就是被第七末那识我爱执藏的关系。爱呀,爱得不行呀!
阿赖耶识和前七识的关系。阿赖耶识和前七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前七识它的整个活动为阿赖耶识收集生命的信息,也就是前七识所有的活动,最后都会变成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里边,那么,同时阿赖耶识它又为前七识的活动提供种子、依据。
下面你们看看有没有问题,留几分钟给你们提问。很有意思吧?
学员问:(略,大意是通过南传、汉传、藏传对于唯识学中一些问题的比对。)
法师答:你说得那么复杂我都没有听清楚。我觉得你现在不要作太多的比对。你现在先好好地在唯识的见地上,对每一个概念先了解。你现在作太多的经对,一会儿南传,一会藏传,很容易把你搞得很混乱。因为在佛教里边对识的表述,你看从阿毗达磨以来,部派佛教每一个部派都不一样。比如心所的多少都不一样,对很多问题的解说都不太一样。然后,再加上藏传、唯识、汉传。(学员插问:唯识把意识细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一定有它特别的含义)有呵,怎么会没有
(我的意思就是说它特别的含义在哪里?)像部派佛教早期只是讲到意识,后来又讲到细意识,但是意识这种东西它还是有间断的,如果有间断的话,作为一个生命为说,它如果有间断的话,轮回就成问题了。比如唯识讲意识在五种情况下会间断,比如睡眠睡得很重的时候,还有你晕过去的时候,还有什么无想定、灭尽定等等,可是你进入这个状态的时候,你还不是死人,如果你不是死人的话,那这里面肯定还要有一个东西还在才对,就是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成立它有五教十证,有五部经里有证明,根据佛教理论的建立有十个方面必须要有阿赖耶识,它才可以把这些东西很好地解释通。这个是阿赖耶识。
按末那识来说,比如说凡夫还是凡夫,即使你进入无想定了你还是凡夫。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差别在哪里?那就是和末那识有关系。如果没有末那识的话,人就没有…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