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0▪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角色在佛教裏邊它是非常地重要,在我們輪回中它是非常地重要。有了阿賴耶識,我們對輪回的理解就會容易得多了。

  所以,佛陀在唯識的教法裏邊,就把這一塊內容給開顯出來,就是有關于阿賴耶識的,在有情生命中所具備的阿賴耶識的這個功能。但是在阿含的教法裏邊佛陀是沒有開顯的。爲什麼沒有開顯呢?在《解深密經》裏邊有一個偈頌,叫“阿陀那識甚深細”,說阿陀那識因爲是屬于潛意識的範疇,非常地深奧,非常地微細,它不在我們意識所認識的範疇。“一切種子如瀑流”,阿賴耶識裏邊儲藏著無盡的生命的經驗,就像瀑布一樣,奔流不息,就像大海一樣。它儲存著這些生命的經驗。“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佛陀說,我對這些凡夫、二乘人,我不能講這些,因爲我怕他們聽了之後,把這個東西當作是我,當作是靈魂,所以我沒有講。佛陀在什麼地方講什麼話,什麼地方不講什麼話,他是要對機的。所以,佛陀到了解深密會上才把阿賴耶識的這個教法給亮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的生命裏邊、我們的心靈裏邊關于阿賴耶的作用。

  西方的心理學像弗洛伊德他對意識和潛意識他也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就是:海裏邊的一座冰山。他說我們人能夠意識到的這一部分是露在水面上的那個冰山,而我們沒有意識到的精神世界就像在海裏邊的冰山一樣。我感覺這個說法蠻形象。你想一想,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你一生能夠作多少學問,我們就一生來說,我們不要說無始以來,你這一生你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情緒、想法……各種心理有多少。可是你能說出來的、能夠表現出來的,在你的整個心靈世界裏邊,它所占有的比重有多少?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阿賴耶識這個第八識它的這種作用。

  另外,在倫理的屬性上,我們對第八識的認識也是非常重要。因爲在哲學上經常會探討這樣的問題,就是關于:人性是善還是惡的問題。不管在我們古代先秦、諸子百家,還是西方哲學裏邊,對人性的探討都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說像中國孟子講人性是善;荀子講人性是惡。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人性是善還是惡,如果在佛法看來都有問題,你說人性要善的話,那惡從哪裏來的?人性是善,那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善,大家的根本都是善的,那這個不善的行爲是從哪裏來的?因爲不善要有不善的基礎,它天上掉下來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麼人做出這種不善的行爲,它就沒有人性作爲基礎,沒有心理作爲基礎,那麼這種不善的行爲是怎麼産生?沒有辦法了,所以不善的行爲就成爲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那如果說人性是不善的,那道德是怎麼産生的?那道德的成立就成了問題,是不是?因爲人性要是不善的,那整個世界都是惡的,每個人都是惡的才對,不應該有善人。因爲沒有善人的産生,它沒有心理基礎。

  所以,唯識宗就提出了:性無記。性,其實就是代表著生命最本質的東西,就是阿賴耶識。那阿賴耶識是屬于一種什麼樣的處境呢?它是屬于無記性,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它本身不具有鮮明的善和惡的屬性,因爲它不具有這種善和惡的屬性,所以它對善和惡的東西,它都能接收,同時,它也能爲善和惡提供心的基礎。正是因爲它是無記的,它才能善能惡。因爲它是無記,但是因爲前七識在活動的過程中就會薰習下善和不善的種子,那麼善和不善的種子阿賴耶識都會接收,我只是一個倉庫,你來什麼我都接收:牛糞也接收,黃金也接收,還是什麼都接收。第六意識往裏邊扔什麼,我都接收什麼;前七識往裏面扔什麼,我都接收什麼。關鍵是具有倫理的傾向的,其實主要是第六意識。如果第六意識它傾向于善,它就會往我們生命的儲藏室裏收集善的東西,張揚我們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們的人性就會傾向于善的這一面。如果我們的第六意識傾向于不善,那麼它就會收集不善的種子,它不會去張揚我們生命中不善的力量,那麼,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使我們的生命傾向于不善。

  但事實上作爲我們凡夫來說,每一個我們生命裏邊都有善性、不善性,只不過所不同的是,有的人你可能善性的力量特別大,有的人可能不善性的力量特別大。也就是在《瑜伽師地論》把人分成很多種:比如說有的人屬于貪性人,特別貪婪,你不斷地在強化這種貪的力量,最後這個貪就成了你的性格,就成了你的習性,就成了你的人格;喜歡嗔恨的人,就不斷地張揚這種嗔的力量,這個嗔恨心慢慢就成了你的習性,就成了你的性格,就成了你的人格。有的人不斷地培養慈悲,那麼這種慈悲心久而久之就會成爲你的習性,就會成爲你的性格,甚至會成爲你的價值,最終就會成你的生命品質。

  所以,作爲阿賴耶識來說,它雖然是無記,但是生命在活動中隨著意識的不斷地選擇的結果,將會使生命逐步地形成不同的這種習性,會形成不同的習性。那麼,這種不同的習性就是代表著我們生命的無盡的積累。有的人是這樣的習性,有的人是那樣的習性。你看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一樣,千差萬別。那麼這個習性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很大,我們要走出生命的這種習性,這是最難的。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我們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性,你要從這裏邊跳出,那要比你擺脫地球的吸引、進入太空還要難。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通過強烈的止觀、戒定慧的修行,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你要從生命的不良狀態裏邊走出來,那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這是生命的習性,倫理屬性是無記,但是每一個生命還是有傾向的,但這種傾向是每一個人自己培養起來的。

  那麼,阿賴耶識的作用總結地說一下,大概是有幾點:

  第一點,作爲我們每一個心理活動生起的心理基礎。每一個心理活動,每一個起心動念,它都是來源于我們阿賴耶識,就像每一個波浪的産生都是來源于大海,沒有哪一個波浪的産生會離開大海,就像這個道理一樣。

  第二點,它能夠幫助我們收集各種生命的經驗,並且能夠很好地保存它,讓它不會失去。

  第叁點,阿賴耶識是我們輪回的果報體,也就是在我們生命無盡地輪回中,由阿賴耶識扮演著主體的角色。輪回是相似相續。

  第四,就是根身的執持者。我們這個色身爲什麼我們現在是個活人?我們睡著了還活著,是不是?原因就是因爲有阿賴耶識在執持著。這個阿賴耶識如果離開身體的時候,那就是你向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佛經裏邊講,我們生命有叁種東西:壽、暖、識。溫度、壽命和識,叁個東西就像叁根木棍這麼支撐著,形成我們現有的一期生命的延續。壽,就是壽命,也就是一期生命你活多少時間,這是有一定的規律。暖,就是溫度,也就是代表著你的生命是活著,如果你哪一天死了,那這個身體也就冰涼了。識,也就是我們這個識沒有離開身體之前,我們這個身體是有問溫度、有壽命,或者說壽命到了,你的識離開,你的身體馬上就崩潰。那麼,這個識是什麼識呢?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

  這就是阿賴耶識它的作用,突出的作用大概有這樣四個方面。

  下面總結地說一下八個識的關系:

  前五識和意識的關系。前五識的作用是離不開意識的配合,因爲有了意識的配合,前五識它才能夠明了五塵境界。同時,前五識它又是意識認識世界的窗口,但同時又是意識表現它的各種意識的平臺,那就是五根、五識。

  意識和末那識的關系。意識的生起是以末那識作爲俱有根,末那識是意識生起俱有依,就像眼根是眼睛的所依,耳根是耳識的所依一樣。但反過來,末那識是作爲生命染汙的源頭,它在無始以來一直不斷地在影響著意識的活動,使它的整個活動也籠罩在無明和俱生我執之中,即使在做好事的時候都會著相。這是離不開末那識的影響。那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關系,它們就是一個夫妻的關系一樣。末那識從無始以來一直愛著阿賴耶識,一直要愛到第八地,它們才結束關系。正是因爲這樣,第八識所以才叫阿賴耶識,就是被第七末那識我愛執藏的關系。愛呀,愛得不行呀!

  阿賴耶識和前七識的關系。阿賴耶識和前七識是互爲因果的關系。前七識它的整個活動爲阿賴耶識收集生命的信息,也就是前七識所有的活動,最後都會變成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邊,那麼,同時阿賴耶識它又爲前七識的活動提供種子、依據。

  下面你們看看有沒有問題,留幾分鍾給你們提問。很有意思吧?

  學員問:(略,大意是通過南傳、漢傳、藏傳對于唯識學中一些問題的比對。)

  法師答:你說得那麼複雜我都沒有聽清楚。我覺得你現在不要作太多的比對。你現在先好好地在唯識的見地上,對每一個概念先了解。你現在作太多的經對,一會兒南傳,一會藏傳,很容易把你搞得很混亂。因爲在佛教裏邊對識的表述,你看從阿毗達磨以來,部派佛教每一個部派都不一樣。比如心所的多少都不一樣,對很多問題的解說都不太一樣。然後,再加上藏傳、唯識、漢傳。(學員插問:唯識把意識細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一定有它特別的含義)有呵,怎麼會沒有

  (我的意思就是說它特別的含義在哪裏?)像部派佛教早期只是講到意識,後來又講到細意識,但是意識這種東西它還是有間斷的,如果有間斷的話,作爲一個生命爲說,它如果有間斷的話,輪回就成問題了。比如唯識講意識在五種情況下會間斷,比如睡眠睡得很重的時候,還有你暈過去的時候,還有什麼無想定、滅盡定等等,可是你進入這個狀態的時候,你還不是死人,如果你不是死人的話,那這裏面肯定還要有一個東西還在才對,就是說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成立它有五教十證,有五部經裏有證明,根據佛教理論的建立有十個方面必須要有阿賴耶識,它才可以把這些東西很好地解釋通。這個是阿賴耶識。

  按末那識來說,比如說凡夫還是凡夫,即使你進入無想定了你還是凡夫。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在哪裏?那就是和末那識有關系。如果沒有末那識的話,人就沒有…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